音樂是聲音的藝術,它的一切藝術都是通過聲音來進行的,音色則是聲音的色彩,它是隨著音樂作品的內容需要而加以變化的。一首較深沉、具思的作品就應該用柔和、暗淡一些的音色來演奏,如果是一首熱情奔放的作品就必須用明亮一些的音色來演奏。 在吉他上,低音區(第4, 5, 6弦)音色淳厚、深沉,高音區(第1,2, 3弦)音色清晰明亮,同一音高的音位置有好幾個,由於弦的性質而導致音色不同;右手用不同的撥弦方法演奏,不同的角度觸弦或不同的位置彈奏,都能使音色產生微妙的變化。這樣常常能把一支譜面看上去十分儉樸的曲調演奏的色彩繽紛。
然而,在現階段大多數吉他愛好者在學琴中往往忽視了對音色的學習,這樣往往導致左手十分熟練,但右手掌握不好音色,那麼縱然你有很好的演奏技巧,但不能充分發揮樂器本身特點而大大影響演奏效果,所以本人認為在學習吉他一開始最好能先解決音色問題。 發出美妙動聽的音色主要取決於以下三個方面:
一、指甲:西班牙古典吉他彈奏法有多種流派,其中以指頭指甲並用派為最常用的一種,此種派別的右手指甲修正好壞將直接影響到右手撥弦的音色和音量。好的指甲應修成:長短適合,一般高出指頭(1~2)毫米。由於指甲再經過指頭是一件極為短暫的事,太長指甲滑入指縫會產生飄而乏力的音色,而且很容易使指甲產生裂口,指甲過短在彈奏時往往會出現雜音,且音量較小,所以只有長短適合的指甲才能使右手彈奏技巧得到充分發揮。指甲形態可分為圓形和方形,一般指甲較平正的適合於圓形,與指頭相同形態。指甲較弓起的適合於留方形,這樣可以改善內勾程度,也可以根據指頭條件不同留成圓形方形並用。另外每天練琴中應該要關心注意自己的指甲,以免產生裂縫,而修理過程中要十分小心,先用細砂紙將指甲磨成你需要的長度和形態,然後用法蘭絨(或牛皮紙等柔軟物件)將指甲邊緣磨得十分光滑,從而使音色更佳。或者用牙膏擠在指甲上來回摩擦 也可以。
二、左手:左手四指在吉他上主要負責按弦,左手不可留指甲,按弦時手指的每個關節呈自然狀態,按弦用力不可過大,以不出沙音即可,因為按弦過輕時音色會虛空,而過重時則會造成左手緊張,容易產生老繭,影響左手的觸弦感覺所以左手按弦時要做到點到為止。另外左手在按弦時不可忽視一個問題,即按弦到位(琴格下三分之一處)靠近音格,這樣既省力又可避免噪音,發音清晰,如果按弦不到位,會產生不良的音色,這樣演奏再好的樂曲也會因此大打折扣。 三、右手:琴的聲音是靠右手撥弦發生的,求得美妙動聽的聲音必須掌握正確的發音方法,所謂正確的技弦方法就在演奏時將手指放鬆,在觸弦的一利那形成第三關節發力,彈音後手指仍需放鬆。在些個右手彈奏過程中動作必領果斷,做到觸弦即彈避免噪音,保證發音飽滿的音色,為了使靠弦奏法能得到更加飽滿的音色,右手在撥弦發力時將手指往琴體方向輕壓一些,這樣便能得到一種飽滿的音色且有一種金屬敲擊之聲,我認為這是一種發音的好方法。
靠弦奏法和不靠弦奏法在撥弦時方向不同,導致音色音量不同,前者力度較強,音質純厚飽滿,後者發音清晰,動作敏捷,但音量較小,總之這兩種撥弦方法能產生不同的音樂效果。在演奏任何一首樂曲時都必須將樂曲的聲部和層次展現出來,運用這兩種方法來區分每一個聲部。如演奏名曲《愛的羅曼斯》根據靠弦奏法和不靠弦奏法的特點,樂曲的旋律部分由無名指用靠弦奏法彈奏,而內聲部(即和聲伴奏)由中指無名指用不靠弦奏法奏出,低音聲部由大拇指用靠弦奏法奏出,這樣能使樂曲中三個聲部在音質和音量產生對比,聽起來層次清楚,主次分明。
在吉他上撥弦位置不同能產生的音色也不同,在演奏中,根據樂曲的需要變動位置,以求不同的音色,表達樂曲不同的韻味。在靠近琴橋的部位演奏可得到亮麗清脆的音色,如日本民歌《櫻花變奏曲》引子部分,在此處演奏可以模仿出日本民族樂器二十弦箏的特色,還有像魯特琴作品也很適合在此處演奏(維瓦爾第D大調協奏曲)這樣可以發揮出魯特琴樂器本身的特點清晰明亮。在音孔區撥奏出的音色柔美圓潤,如塔雷加的大霍塔》的第二十七變奏在此處演奏,可模仿出教堂裡大管風琴的效果,總之右手的位置向前移動,位置越前音質越軟,音量也隨之減弱,相反位置越靠後,音質越硬,音色越亮,音量也隨之增大,這種剛和柔、明與暗的變化在演奏中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吉他表現的重要方面,我聆聽過許多國外演奏家的演奏,他們都很喜愛這兩 種方法,運用位置的先後演奏兩個相同的樂句,如在演奏塔雷加作品《淚》第一至第二節時,在琴孔上方演奏,而第三至第四小節在琴孔偏下的方向演奏,這樣使音色一軟一硬形成對比,增加樂曲的感染力。 縱觀上述吉他的音色是千變萬化的,要想獲得良好美妙動聽的音色必須長期堅持不懈的學習,嚴格要求自己,每天的練琴過程中,聆聽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必須時刻敏銳地去聆聽發掘美好的聲音,把它的感覺藏在心裡,然後根據音樂作品的需要恰如其分地運用音色,使吉他演奏更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