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飲長江水,又食武昌魚。
在我國所有的魚種中,單純以地名而冠以稱呼的鳳毛麟角,但是武昌魚的原產地和發源地並不是來源武昌,而是來自鄂州的梁子湖。
在辛亥革命期間,武昌打響第一槍,武昌起義的意義和作用不言而喻,武昌起義,某種程度而言,推動了新文化運動的發展。
隨著歷史的變遷,武昌與漢口和漢陽組成武漢三鎮,其中武昌作為武漢的文化和教育中心。
但是,隨著城市化的進程,行政區的細化,整個武昌一分為四個區:青山區、洪山區、江夏區和武昌區,其中武昌本身自成一個區。
從行政的劃分來看,武昌區將東湖風景區容納近來,基本將武昌最繁華的地段以及商圈容納進來,從徐東的徐家棚到白沙洲梧桐花園附近,基本是武昌靠長江這一段距離,然後,包含了南湖,中南路,水果湖,珞珈山等核心老武漢的核心地段。
從武昌區的行政面積有107.76平方千米,下轄15個街道,常住人口126.37萬,各種歷史遺存較多,起義門、紅樓、放鷹臺等遺存100多處,文物保護單位38處,黃鶴樓、辛亥革命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都在武昌區。
從某種意義而言,武昌區老武漢最原始的形態,在最早的時候,武昌的起步是從司門口作為起點,向外進行擴散,雖然當時現在的武昌不叫武昌,叫江夏,而當時的鄂州,才叫武昌,我們不論地名稱呼,從現在的武昌區的位置而言,武昌起義的遺址,是當時武昌政治的中心,司門口是當時武昌的經濟中心,武漢火車站附近的起義門是當時的城牆,從這些歷史古蹟,可以窺覬武昌的發展歷程。
隨著時代化的發展,城市化的變遷,武昌隨著城市規模的提升,人口規模的增長,武昌的發展逐漸往外擴,沙湖、積玉橋、紫陽湖、平湖門,向中南路以及雄楚大道延展,而這些區域經過千百年來的發展,逐漸飽和,向光谷方向和江夏方向發展,於是洪山區成為武昌區很早期間的外溢人口聚集地。
在人口密度逐漸提升的情況下,曾經的武昌都是一些民房,用現在的稱謂是老破舊,而武昌區的發展是最接近時代的氣息,慢慢從民房,轉變成6層樓,或者更高的小高層,這樣的小高層在當時是最先進建築形態。
但是,發展的早,不等於發展的好,雖然武昌區所處的地理位置十分優越,但是整個區域內,還是有一些老破小,很難拆遷,巨額的拆遷成本,促使城市的發展向更遠的地方發展,於是曾經的發展紅利,反而制約其發展,於是形成一種武昌核心區域,部分區域極其扎眼,而此核心區域的基本面以及城市形態,反而更好。
除了黃鶴樓附近的老破小,極其明顯,而且短期內改善的可能性不大,從積玉橋重塑,到漢街的問世,武昌區在保留原有的心態,以及開發新的摩天大樓是並存的。
幸好保留了這些老建築,使得武昌的文化和韻味風韻猶存,幸好保持了這些老建築,促使武昌的人文氣息和感覺還在,城市化發展的弊端,沒有使得基建十分美化,但是對文化和歷史的印記反而是利好。
我們不知道這是因禍得福,還是時代的悲哀,在文明城市建設的同時,城市的文化和積澱與現代化並存,應該是傳承最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