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黛麗·赫本幾乎被全世界所有媒體推崇為20世紀最完美的女明星,她甜美的笑容,如同陽光般溫暖;出塵的氣質,猶如墜落凡間的天使。直至今日,赫本依舊是一個傳奇的女子,她身上所凝聚出的真善美,令人嚮往。
一、前期生活經歷
1929年5月4日,奧黛麗·赫本出生於比利時布魯塞爾市東南伊克塞勒區基耶維街48號的一個貴族後裔家庭,全名是奧黛麗·凱薩琳·拉斯頓。
1935年至1938年間,她就讀於英國肯特郡埃爾海姆鄉的一所貴族寄宿學校「密斯利登學校」。
1939年,奧黛麗·赫本進入荷蘭安恆音樂學院(Arnhem Conservatory)學習芭蕾舞。
1940年,荷蘭安恆被納粹侵佔,包括赫本舅舅在內的諸多親人被殘害。赫本母女倆被迫過著貧困的生活:數年間,因為食物匱乏,赫本只能經常以鬱金香球根為食物,並靠喝大量的水填飽肚子。長期的營養不良促成她日後瘦削的身材。
二戰中後期,赫本通過芭蕾舞的表演為荷蘭遊擊隊秘密的募捐。同時由於年齡較小,她利用孩童的身份多次為荷蘭地下黨傳遞情報。
1948年,奧黛麗·赫本進入英國倫敦的瑪莉·藍伯特(Marie Rambert's)芭蕾舞學校學習,由於年齡和身高原因,她被告知,她無法成為一流的芭蕾舞者。
赫本是一個缺少愛的女孩。由於父親對納粹黨派的狂熱支持,導致她的家庭支離破碎。然而她卻對對芭蕾的情有獨鍾,也多虧了這份熱愛,才使得她在二戰的硝煙中堅持下來。
1940至1945年,納粹佔領了荷蘭,物資短缺,荷蘭陷入飢餓、寒冷與疾病的困境。在這種困境下,赫本也未曾放棄參加芭蕾表演的機會。
而且,她不僅在學校表演,也帶領幾位密友私下演出,為反抗軍籌款。「我很清楚,一旦被他們抓住,絕對不會留下活口,」赫本回憶到。她是堅強的,是勇敢的,更是懷有一腔熱血的愛國少年。戰爭結束後,赫本又一次與芭蕾結緣。
二、艱難的成功之路
正式跨入演藝圈前,赫本曾參演過《高跟鞋》、《韃靼醬》等歌舞劇。由於在臺下加倍的努力,她被一些知名舞者所看好。經歷了幾個龍套角色的過渡後,赫本正式跨入演技圈,開始了事業的發展。
在成為萬人矚目的影視新星前,赫本的生活甚至可以說是貧困的,因為她曾每天只有9英鎊可花,而無以支付15英鎊每日的房租。為謀生計,她開始出現在各種影視雜誌的封面上。在此期間,儘管試鏡多次被拒,她也決不放棄一點希望。
終於,在《野燕麥》中得到了一個龍套角色,出現的時間不到二十秒。隨後,她又參演了《天堂笑語》、《械劫裝甲車》。這時奧黛麗初萌芽的芭蕾生涯已經告終,而她在影壇的未來還不明朗。在她的又一部作品《少婦故事》中,儘管有較高的出鏡率,卻並非愉快。
儘管足夠努力,導演亨利·卡斯還是不斷找赫本的麻煩,挑剔她刻意假扮上級的口音。奧黛麗回憶道,「這是我拍片以來唯一不愉快的經歷。」不過,這位導演的為難顯然沒有抹殺這位小演員對未來的期待。
《雙姝豔》無疑是奧黛麗截至當時最重要的影片。是金子終究會發光,赫本的天賦終於在這裡得以展現。她的「特質」其實是一種混合體,結合了奧黛麗的天真正直、直截了當,以及毫不做作的特色和才華。
在這部政治題材電影中,或許她回憶起大戰時光,眼神中充滿著不屈與頑強。這樣清閒平靜的日子一天天過去,赫本卻清楚,自己並不屬於這些小舞臺。她需要更廣闊的天地。終於,機會來了。
法國作家西多妮·加布麗埃爾·科萊特的著作《金粉世界》在當時具有很大的影響力,而當時所有角色都已準備好,只缺了一個琪琪。老人很看重這個角色,卻沒能找到合適的人選。
或許是上天註定,在奧黛麗正拍攝影片時,老人正巧注意到她。一切都順利成章,奧黛麗擔任了這一角色,而且大獲成功。從此,她徹底跨入了影壇。隨後,她又參演了令她名聲大噪的作品--《羅馬假日》。
那年夏天,參與拍片的整個團隊都覺得非常愉快。「她是快要絕種的類型一一努力不懈、一心向學的表演學生。」向來對年輕演員不置一詞的惠勒說。
與其他明星不同,赫本願在這跟風行為十分盛行的時代做最真實的自己。赫本一貫了解自己的缺點與優點,她發展了屬於她自己的風格。她引領的風潮,前衛的風格幾十年來風行不墜,歷久彌新。可能她唯一的規則就是不要盲目地跟流行走,趨之若鶩。
事實上,她總是遵循著自己的趣味,堅持著自己的步調。任何衣服穿在她的身上,絕對不會顯得喧賓奪主,這就是時尚界所說的「是奧黛麗穿衣服,而不是衣服穿在奧黛麗身上」。
另外,電影公司在影片宣傳時考慮到她的身材與時下所崇尚的豐滿的性感不符,希望她在銀幕上有所改變。但她很堅持絕對不改變自己的外表一一除非做自己,否則她寧可不演。當然,她是明智的。
o
她在美國以完全不同於其他女星的姿態出現在大眾面前。到了 1953年,她已經是無可比擬的存在。奧黛麗·赫本正出現在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樂觀主義盛行、經濟蓬勃發展的時期,這是美國乃至世界的充滿光榮與夢想的鼎盛時期。
女性也正在這一時期得以紛紛步入職場,接受大學教育,經濟獨立,尋求自己的夢想。奧黛麗·赫本正是應社會潮流和時代女性的需求而生。
她以其歐洲人的優雅與美國人的活力、成熟世故與天真清純複雜交織的特質,以其與生俱來的對時裝的敏銳、識見與體悟,建立了現代美學的新標準。
在20世紀乃至今天,是奧黛麗·赫本以激進的姿態和絕對的勇氣,改變了世人所公認的美女定義。她特立獨行的扁平身材、短髮、平底鞋、剪裁合體的簡潔褲裝、襯衣等等,將女性從簡·羅素式的蓬鬆捲髮、緊身毛衣、緊身窄裙和高跟鞋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將女性從對豐滿的胸部或身體的近乎偏執的或自虐般的自我預設中解放出來—「她是第一位不以性感取勝的人」。
可以說,赫本的事業道路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卻是輝煌的,更是成功的。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她的成績完完全全是自己努力的成果。她的優雅、堅強與獨立使她如此的與眾不同。
之後,她做了一些模特工作,拍攝了一些廣告,也參加了一些舞臺劇的演出,一個偶然的機會她參加了《羅馬假日》劇組的演員試鏡,從這以後奧黛麗·赫本走上了演藝道路。
當時年僅24的赫本第一次在《羅馬假日》出演女主角,幾乎算得上是本色出演,片中的安妮是歐洲小國的公主,高貴、優雅的氣息,外貌優美脫俗,體態輕盈苗條,一頭黑色短髮,在金髮性感女郎盛行的年代,一下子吸引了觀眾的目光。
當赫本頂著一頭清新短髮,身著簡潔到極致的衣裙,拿著冰淇淋信步走下羅馬廣場臺階時,似乎古老的羅馬也為之傾倒;錦衣華服的赫本在外交舞會上迎來送往,翩然起舞時,沒有人會懷疑她是真的公主;而在露天舞場與暗探周旋時的赫本,則將小鹿一樣的輕靈活潑體現得淋漓盡致。她也憑藉該片獲得了第26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獎。
1953年,奧黛麗·赫本與好萊塢影星格裡高利·派克一起主演的電影《羅馬假日》(Roman Holiday)正式上映,由於成功刻畫劇情,該片放映後迅速風靡世界。赫本在片中扮演楚楚動人的安妮公主,表現出公主1954年3月25日,赫本獲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
現實生活中的赫本同樣是歐洲貴族之後,赫本憑此一炮而紅,成為大眾心中的「夢中情人 」。這個角色為赫本徵服了挑剔的美國觀眾,用她的青春優雅開啟了一條的封神之路,而這也奠定了赫本的大眾形象。
《窈窕淑女》(My Fair Lady)改編自蕭伯納的戲劇劇作《賣花女》(Pygmalion),該影片由華納兄弟影業於1964年出品,喬治·庫克執導,奧黛麗·赫本、雷克斯·哈裡森、傑瑞米·布雷特等主演。
影片講述下層階級賣花女(赫本飾)被中產階層語言學教授Higgins改造成優雅貴婦的故事,從頭至尾洋溢著幽默和雅趣,片中有大量經典歌曲,奧黛麗·赫本的表演令影片閃耀特別的光彩。影片於1964年12月25日在美國上映。
在《修女傳》中,赫本成功塑造了隱忍、善良的修女魯克,完美展現她在信仰和真實情感之間的矛盾與掙扎。
在《蒂凡尼的早餐》中,赫本成功塑造了在生活的殘酷面前委曲求全卻保持了純潔心靈的女性形象,她在片中閒坐窗臺輕彈吉他,用憂傷慵懶的聲音吟唱《月亮河》的片段成為電影史上最令人難忘的場景之一。
在《謎中謎》中,赫本的喜劇天賦被成功挖掘,無論是含情脈脈的愛情場景還是笑料頻出的喜劇片斷,都處理得得心應手,精彩紛呈。赫本在影片中的多變造型與影片的背景巴黎相得益彰,給人以無限美的享受 。
在《盲女驚魂記》中,奧黛麗·赫本不僅活靈活現的演繹了真實可信的盲人,在激烈的戲劇衝突中同樣表現得遊刃有餘,赫本大睜雙眼滿臉驚惶無助的神情給人以深刻印象。
三、銀幕之外的生活
銀幕之外,赫本的生活並不像她的事業那樣幸運。事業有成的公眾人物往往不得不在個人生活方面作出犧牲,女性更是如此。在找到自己的良人之前,赫本曾有過兩次失敗的婚姻。
在電影《羅馬假日》的招待會上,赫本結識了梅爾。他稱得上是一位紳士,身材修長,舉止優雅。在電光石火間,兩人互相吸引,為對方的魅力所傾倒。只不過那時他已經結婚。後來梅爾與妻子離婚,他們才光明正大地在一起。
最為可惜的是,由於赫本飛躍式的進步,她在影壇中逐漸擁有了舉足輕重的地位;在另一方面,梅爾卻因並不出眾的才華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妻子的光芒勝過自己,這確實是問題。」梅爾曾無奈地說。最後兩人的差距使他們不得不離婚,雖然當時他們已有了一個兒子。
第一次婚姻的失敗使赫本深受打擊,是她在離婚僅六周後便再次結婚。然而不幸的是,她幸福生活的美夢又破滅了,她的婚姻又一次以悲劇告結束。赫本別無選擇,她已為離婚做好了準備,待到良人相伴已是多年之後。
1980年,赫本與羅伯特·沃特斯相遇,這個後來被她稱為靈魂伴侶的男人當時正遭受喪妻之痛,兩顆受傷的心靈同病相憐,緩慢而堅定的靠近。此後二人相濡以沫十多年,直到赫本病逝。因為羅伯特,赫本度過了平靜和美的晚年。
四、誤落人間的天使
沃德思深愛赫本,並支持她的一切決定,包括陪她一起參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慈善活動。是的,赫本是為自己所信仰的目標而來。
58歲的她,事業已近尾聲,兩個兒子也都已成年。無所畏懼地,從1954年到 1987年去世為止,她為受苦的兒童跑遍了全世界。她時刻在想,應當讓全世界的人都看到,該怎麼做才能拯救遍布全世界各個角落的貧窮、飢餓的兒童。接受基金會親善大使任命後 8天,奧黛麗夫婦動身前往東非。
當地流行病充斥,風險極高。赫本親赴各個診所,協助醫生為孩子接種疫苗。「她要求不要給她特殊的待遇,事實上確實如此。」基金會的負責人表示。
此時若有人為她所做的犧牲感到欽佩,她的反應是:「這不是犧牲!犧牲意味著你為了自己不想要的事物而放棄自己想要的,但事實並非如此,這是我獲得的禮物。」奧黛麗真的成長了,從滿足於自己的影視作品到無私的慈善事業,赫本進入了生命中的另一個階段。
晚年的赫本不幸患有結腸癌。在她閉上雙眼的那一刻,生命的循環已經圓滿,藝術已融入她的人生。正如昔日她看到花園種百花勝放、五彩繽紛的景象時,不禁讚嘆:「美得令人難以置信!如此美好,如此精緻。」這正是她自己人生的寫照。
五、縱觀傳奇一生
奧黛麗·赫本高貴而優雅,她的美麗永恆不變;提及時尚,人人都會立刻想起她。她被認為是自然與美的化身;她的性情溫和,微笑散發著獨特的魅力。兩度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獎項的比利·懷爾德曾言,赫本身上呈現的是一些消逝已久的品質,如高貴、優雅與禮儀等。「連上帝都願意親吻她的臉頰,她就是這樣一個討人喜歡的人。」
奧黛麗·赫本終其一生保持著謙和溫厚,優雅高貴的性格,為人的低調友善,對待工作的教業勒民同樣讓人難方 地以仁愛之心應對整個世界,尤其是在晚年。她帶給世界的愛與感動並不僅限於自身的品行。赫本受邀出任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慈善大使,為第三世界的婦女與兒童爭取權益。
淡出影壇後擔任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大使,致力於慈善事業,多次不顧重病纏身遠赴非洲為飽受戰火蹂躪的兒童貢獻力量。因此,她以非美國公民的身份,獲得美國公民的最高榮譽「總統自由勳章」。赫本的傳奇超越了時間和空間的桎梏,走向永恆。
在二十世紀,奧黛麗·赫本以激進的姿態和絕對的勇氣,改變了世人所公認的美女定義。她的裝扮在不失女性優雅的同時,與男孩子一樣的中性化風格融為一體,她讓女性變得灑脫利落,而不是只有柔弱、窈窕的身形。
作為電影演員,赫本的電影作品體現出她的時尚品位,電影中她的造型都烙下「赫本風格」的時尚標籤。
縱然有生活中的不如意,奧黛麗·赫本的一生無疑是成功的。她用自己的努力詮釋了堅強與善良的意義。她就如天使一般光照人間,真是當之無愧的不朽女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