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貓是一種中等體型的貓,體長60~80釐米,外加一條短短的尾巴,體型壯實,四肢較短。漁貓一名反映了其主要獵物之一是魚類,包括大概10種,它會用一個爪子拍擊水面,讓魚群以為有昆蟲來了,來吸引魚群,然後順利地把它們吃掉。

外觀:口鼻臉長,有幾分像靈貓
漁貓的種本名viverrinus其實源於拉丁文的「鼬」,因為它的外形有點像靈貓科甚至是鼬科動物。 相比較於其他貓科動物而言,漁貓的口鼻部突出(就是臉長),額頭比較平,從正面看起來確實有幾分像靈貓,而從側面看又壯實如豹子。漁貓的毛色斑紋是灰褐底色上的黑色條紋和斑點。但它的體型比豹貓要大一圈,耳朵更小更圓,耳背面有一塊清晰的白斑。

漁貓的趾間帶有部分蹼,以幫助它們遊泳,但後來研究發現,它們趾間的那點蹼並不比北美的短尾貓發達。 此外,它們的利爪也不能完全收回。它們爪子和腳趾之間有蹼,因此爪子不能被完全包裹,所以爪子一直向前伸直,而不同於其他大多數貓科動物。在腳趾之間還具有半蹼,適於在水中活動。生有一身濃密的毛,可以自由入水捕獵。
習性:捉魚好手,貓科裡的浪裏白條,靠水吃水
貓好像很不喜歡接觸水,但是實際上,相當一部分貓科物種完全不會怕水,有的甚至還很依賴於有水的環境。漁貓恐怕就是貓克利的浪裏白條,「靠水吃水」。無論是在岸邊用爪子暴力舀魚還是潛到水下摸魚,漁貓都是一把好手。曾有記錄顯示,漁貓可以潛入水中接近水禽,然後抓住獵物的腳將其捕獲。


漁貓是典型棲息地為植被茂密的溼地環境,比如熱帶和亞熱帶的沼澤、紅樹林、湖岸等。它們通常不會選擇住在水流很急的河邊,原因也顯而易見:流動緩慢或者靜止的水體營養豐富,能夠提供更多的食物,守著一潭死水,抓起魚來也方便得多。漁貓這一名字也是名副其實,它們主要以魚類和其他水生生物為食,多在夜間活動。

戰鬥力:貓科家族中的平頭哥,個頭不大卻性情兇殘喜歡打鬥
論體型,漁貓跟獅子老虎之類的大型貓科動物那是沒法比的,成年後的漁貓體長也不過六七十釐米左右,體重大約為20斤上下,跟一隻老虎崽差不多。不過你們可千萬別被它們呆萌的外表所欺騙,事實上它們是一種非常兇悍的食肉動物,在它們活躍的灌叢地帶,幾乎沒有其他動物可以對它們造成威脅。

食物:漁貓並不是最愛吃魚的貓
漁貓的近親扁頭豹貓演化出了後爪腳趾間的蹼和巨大的雙眼,來適應夜間在岸邊捕魚的生活;還有著尖利的前臼齒可以咬住滑溜溜的獵物。相比之下,漁貓身上看不出什麼明顯適應水生環境的性狀,後腳趾間的蹼也不發達;它們除了捕食魚類之外,也會吃蛙類、爬行類、嚙齒類和水禽。有記錄表明,漁貓還偶爾在大型動物的屍體上吃上兩口。漁貓也會捕食其他水生生物,包括蛙類、淡水龍蝦、螃蟹、甲殼類和軟體動物等,以及陸地生物,包括嚙齒類、鳥類、小牛、山羊、狗以及大型動物的屍體等。
繁殖:一年四季都能繁殖,繁殖力貓科最強
漁貓一年四季都能繁殖,不過在印度東北部,繁殖期是3~6月的春夏之際,而高峰期是3月和5月。漁貓會將巢穴建在蘆葦叢中。春季發情交配,漁貓雌獸的妊娠期為63天左右,一次產1~4崽,通常為2崽。幼仔10月齡後就能獨自生活了。在繁衍後代的能力方面,漁貓比之大多數的貓科動物還是要強的,一般一隻雌性漁貓一年可以生育三隻左右的幼崽。並且漁貓的幼崽成長速度非常快,只需要短短八個月的時間,小漁貓便可以長到與父母差不多的體型,並具備了獨立生存的能力。這一點不要說別的貓科動物無法相比,即便是整個動物界也是比較罕見的。

結語:雖然漁貓身懷絕技、在水裡來去自如,但它們的種群現狀卻不容樂觀。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紅色名單上,漁貓一度是瀕危物種,但在2016年被下調到「易危」級別。其他的生存威脅包括水資源和化學汙染、為獲取其美麗毛皮或作野味食用而進行的捕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