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何為本
我們修道是通過各種入靜之法,連接之法找回本真,回歸大道。那麼何為本?何為人的本來?萬物的本來?宇宙的本來?
老子《道德經》第十九章【原文】:「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絕學無憂」。
恩師解釋:「見素者,非眼見之見,乃是心目內觀之見也。內觀者妙見無窮,虛靜光明,能見天地之原始,能知本來之面目。抱樸者上古尚質不尚文,雖然文不足,其返樸還淳之意,時見於內存外用際,得性分中真誠之實理。少私寡慾者,如內而身心,外而事物,隨緣循理,歸於性命,克去己私,不生自有自利之意,遇境忘境不著戀慕沉溺之情,斂華就實之意,全在於此一個字「本」而已」。
比如講道傳道就如同喝茶講茶,每個人都喝過茶。當傳講者用千言萬語使我們回憶起曾喝過的茶的味道時,一切有關茶的說教只是文字相,甚至不存了,對我們也都是不必要了。同樣講道時,千言萬語中只要有一句與我們的靈性契機相合,使你悟到了本來之"本「,那麼,一切有關道的說教也就無所謂了。
02如何找到自己的來之"本",空靈之「靈"
《易經》中講,一陰一陽謂之道。陰陽是中醫最奧妙的出發點。這種相對應可以舉出許多陰陽的例子:生為陽,死為陰,男為陽,女為陰,懂中醫的人都知道,內外,表裡,前後,左右,背腹,這些空間概念都是一陽一陰。
更廣義說,遠近,高低,南北,東西,也都是一陽一陰。就時間而言,生與滅,順與逆,此時與彼時,現在與未來,都是一陽一陰。
就屬性而言,幹與溼,熱與寒,實與虛,強與弱,疏與密,明與暗,顯與密,輕與重,快與慢,剛與柔,多與少,長與短,主動與被動,坦率與隱晦,清楚與模糊,也是一陽一陰。
講到動態的時候,升與降,浮與沉,發與斂,張與弛,進與退,攻與守,給與受,增與減,長與縮,加與減,乘與除,通與阻,還是一陽一陰。
日常生活中對事物的判斷,好與壞,獎與罰,能與否,美與醜,是與否,好與惡,肯定與否定,善與惡,愛與憎,優與劣,易與難,同樣是一陽一陰的對應。
名詞中,君與臣,奇與偶,男與女,雄與雌,天與地,晝與夜,夏與冬,統治與被統治,領導與被領導,功能與器質,物質與意識,肉與靈,等等,都是一陽一陰。
為什麼要列舉那麼多空間的、時間的、屬性的、動態的、名詞的、判斷詞的種種陰陽對立呢?為什麼此是陽,彼是陰,熱為陽,寒為陰,人們基本上有一個共同的認同呢,奧妙在什麼地方?這就是老子所說的一生二,就是本來之「本」,對陰陽的認識,是由於事物原本實存的分別,由人類是將其概念化而已。
03本而又本,萬法歸一
因此很多人搞了一輩子《易經》,沒得真諦,就是因為停留於概念的陰陽學說上了。當我們面對一個事物,需要你判斷其陰陽屬性的時候,比如上與下,男與女,你通常總要想一想,這時你得出的答案,往往是邏輯的判斷。而對於陰陽的真正的感應,絕不應用腦子去想,它是一種無法言說的體感。當我們說到自己的身體,背為陽,腹為陰,並不是理論上的規定,也不是邏輯推理,是由於它反映了生命本來的狀態。《易經》、中醫、針灸,包括佔筮、算卦,都不是邏輯推理的結果,而是言語未到時,邏輯中斷時的那個靈,這就是本所反應出來的。
因此「本」,就是要求我們透過一切文字相,透過一切理論、學說去體會事物原本的東西。本而又本,萬法歸一。一切事物原本的原本,乃為「道」,乃為「樸」。
04無欲無為,回歸本源
修道者,如能領會,即當少私而絕其巧,寡慾而棄其利,自然棄盜賊之為,行孝慈之實,仁義可以內含,聖智可以不顯也。清靜真一,無欲無為,回歸本源。
道醫對經絡系統的修證~捷徑和重點不在於經絡系統內部
東西崑侖連天地,修身自明大道成
化女泉修習之法~依感觸辨氣法
如何在終南山尋找修行靜養之點位
現場親感~方得西樓觀吾老洞十四字修煉秘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