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火淬「精靈」 一窯知千年

2020-12-22 騰訊網

走進古老而神秘的澄城縣堯頭窯遺址

堯頭窯遺址甕窯燒造區掠影。

與我國上百處知名瓷窯相比,堯頭窯只是一處地地道道的北方民窯。然而,正是這樣一個名氣不大且在中國陶瓷史上少有記載的民窯,其陶瓷燒制技藝於2006年和景德鎮手工制瓷技藝等一起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隨後,堯頭窯遺址被確定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堯頭村被列入「第二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堯頭鎮被公布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短短幾年時間,堯頭窯的陶瓷、窯址及其所在的村鎮相繼成為我國的名瓷、名窯、名村、名鎮。堯頭窯究竟有什麼魅力讓國家作出如此評價?這背後又有著什麼樣的故事?帶著好奇,10月23日,記者前往澄城縣,踏上了探訪堯頭窯之旅。

周新平剛燒制完成的還在窯內的瓷器。

遍地滄桑 訴說著輝煌

堯頭窯位于澄城縣西南11公裡處的堯頭鎮堯頭村,地處渭北黃土臺塬地帶、洛水之濱。沿著曲曲折折的道路,順著蜿蜒綿長的溝壑,終於看見了色彩明麗、威嚴挺立的「堯頭鎮」牌坊。當「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的牌匾漸行漸遠時,堯頭窯遺址便在眼前了。

踩踏著一條條碎瓷片鋪就的道路,撫摸著一面面匣缽堆成的牆壁,依次經過老街、李氏宗祠、元代窯遺址、道光瓷窯……時至今日,堯頭窯遺址仍現存古窯130餘座、古民居75處、制瓷作坊78處、廟宇祠堂17處,是我國目前發現的保存最完整的原生態古窯遺址群,被譽為「中國原生態陶瓷活化石」和「中國現存最大的天然民窯博物館」。

進入堯頭窯遺址中最讓人震撼的區域——甕窯燒造區,一個窯與瓷遺存的世界清晰可見。峁梁阡陌間,無數甕罐堆疊在叢生的荒草中,綿延不斷;荒蕪廢舊的窯洞布滿山坡,參差錯落。穿過草叢,記者佝僂著身子鑽進一孔牆壁斑駁的窯洞,昔日窯火的溫熱早已消失,只剩下幾片蒙上了厚厚塵土的碎瓷片散在角落。

古窯洞歲月,舊瓷知繁華。這滿地的滄桑,將逝去的輝煌娓娓道來……

據《澄城地名志》記載,堯頭鎮古稱「窯頭鎮」,因瓷窯而得名,又由於古聖人「堯」與「窯」的發音相同,久而久之「堯」字慢慢地取代了「窯」字。堯頭窯生產瓷器有三大優勢:附近淙淙不息的洛河水,隨處可挖的高嶺土、白鹼土,儲量豐富的煤炭。據說,當地曾有人在古窯址廢墟中挖掘出了刻有漢代年號和人名的陶瓷碎片。堯頭窯最早的文字記錄見於明代的澄城縣誌,記載了澄城「瓷砂始於唐」。

堯頭窯是個民窯、土窯,民間需要什麼,就燒制什麼。千百年來,這裡燒制的一件件甕、盆、碗、瓶等,造型古拙渾樸,紋飾簡練凝重,具有鮮明的民間文化風情及濃鬱的泥土氣息,源源不斷進入尋常百姓家。洛河兩岸曾廣泛流傳著這麼一條民謠:「收秋不收秋,先看農曆五月二十六,五月二十六滴一點,快到堯頭買大碗,買來大碗咥米飯。」傳說農曆五月二十六是農民敬奉糜穀神的日子,如果當天下雨,就是個好兆頭。這反映了人們對豐收的期盼,也道出了堯頭窯的名氣之大。

堯頭窯爐火鼎盛時期,以碗窯、黑窯、甕窯、砂窯四大傳統窯係為主,有瓷窯百餘處,年產陶瓷220萬餘件。那個時候的堯頭,有個響亮的名字——千戶堯頭。白日市聲喧囂,入夜亮如白晝。1941年,日軍飛機越過黃河偵察,看到堯頭窯紫煙繚繞的火熱景象,誤認為是工業重鎮,投下兩顆炸彈。堯頭窯遺址內至今還遺留著炸彈炸出的深坑。

進入20世紀八九十年代,隨著煤炭資源的大規模開發利用,堯頭窯曾經的輝煌被另一種盛況所取代。當時這麼一句口頭禪頗為流行——「下了堯頭坡,礦長比驢多」。而煤炭無序過量的破壞性濫採導致土地下陷、建築損裂、土壤退化,許多堯頭人不得不擇地安家,中斷了燒制陶瓷的傳統……

甕窯燒造區裡的甕。燒造者以周、杜、趙、景姓家族為主,鼎盛時期年產甕、盆等10萬多件。

黃河「精靈」 得遇有緣人

對於吳來寶來說,2006年5月20日是一個永遠值得銘記的日子。這一天,澄城堯頭陶瓷燒制技藝正式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正是在他的努力下,世界重新認識了堯頭窯。

「這不是我一個人的功勞,在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時,有許許多多人幫助了我,幫助了堯頭窯,尤其是靳之林教授。」吳來寶說。

今年64歲的吳來寶是澄城縣文化館原館長,十分熱愛民俗文化。2002年他看到國家實施對「民間文化保護工程」的新聞後,就開始關注、研究堯頭窯。2004年,吳來寶帶著堯頭窯陶瓷、澄城刺繡等民間藝術品參加在陝西美術博物館舉辦的全省民間美術觀摩展。在這裡,吳來寶遇到了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靳之林。「那次靳教授在我們澄城展區看展品時,對堯頭窯陶瓷愛不釋手。」吳來寶回憶道,「靳教授說,堯頭窯陶瓷這麼好的釉色,這麼好的器型,這麼悠久的歷史,他跑了全國十幾個省,幾十座窯口,沒有見過這麼有文化內涵的。」展覽結束後沒幾天,靳之林就來到澄城縣,與吳來寶等人一起前往堯頭窯遺址考察。堯頭窯遺址的豐富和完整讓靳之林十分激動,他揮筆題寫了「澄城陶瓷,黃河之精,華夏之靈」12個雄渾大字,給予了堯頭窯陶瓷極高的評價。

離開堯頭窯遺址前,靳之林反覆叮囑吳來寶,要認真保護堯頭窯遺址,要大力收集堯頭窯文物,要為堯頭窯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做好基礎工作。隨後兩年間,靳之林又多次來到澄城縣,只為了堯頭窯。他在《魂系堯頭》一文中寫道:「每當我強烈地渴望召喚民族精神力量的時刻,我就想到了堯頭窯,就情不自禁地跑到澄城,感受由仰韶文化彩陶一直到堯頭窯陶瓷延續至今沒有斷裂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積澱和民族精神的力量。我不是採風,而是採氣,採天地之氣,採華夏之氣。」

2006年,中國陶瓷史上少有記載的堯頭窯遺址得到國家的認證後,來堯頭窯遺址的人一撥一撥多了起來,開著小車,背著相機,星期天、節假日,漫山漫坡,紅男綠女。

「2012年,王現民擔任澄城縣文廣局局長。他知道我比較懂堯頭窯,一上任就找到我,說要好好保護和發展堯頭窯遺址。」吳來寶說,當年王現民就帶人去湖南長沙窯遺址考察學習,並組織力量對堯頭窯遺址的文化保護和旅遊開發進行了規劃設計,最終引來了千萬元資金,使得堯頭窯遺址逐漸有了變化。

元代窯遺址,是目前堯頭窯遺址發現的年代最早的窯口。

千年窯火 燃起新希望

據吳來寶回憶,2004年他第一次陪同靳之林去堯頭窯遺址考察的時候,當時只見到周鐵懷一人還在堅持燒制瓷器。10月23日,記者走進堯頭窯遺址時,雖然未見到因病住院的周鐵懷,但發現有不少手藝人重新回到了堯頭窯。

今年56歲的周新平,繼承了爺爺周耀祥的瓷器製造、煅燒技術,技藝精湛。2003年,由於堯頭窯不景氣,周新平無奈外出打工。在西安大明宮建材市場忙活的那幾年,他的心裡一直記掛著堯頭窯的發展。2013年,看到堯頭窯有了新的動靜,周新平就回到村子開了一家陶瓷作坊——睿隆坊,做起了仿古瓷和現代民用瓷器。「剛回來的時候,由於好幾年沒做瓷器了,有點手生,周鐵懷還特地過來指點我們。」周新平說。

經過不懈的努力和無數次試驗,周新平成功復活了失傳已久的堯頭窯白釉鐵花鏽瓷。同時,他還前往銅川耀州窯參觀學習,模仿耀州瓷的柿紅釉燒制出了堯頭窯的紅釉瓷。「你看,我們堯頭窯的瓷器,可一點都不比耀州窯的差,這紅釉要更圓潤呢!」周新平自豪地向記者介紹。

跟周新平一樣,今年54歲的劉忠陽也曾因為堯頭窯的衰敗而中途丟下手藝跑去打工,但不久他就回到村子從頭收拾舊攤子。從18歲開始就跟隨父親學習的劉忠陽,全面繼承了堯頭黑瓷燒制技藝。多年來,他一直堅持所有作品全部純手工製作,使用祖傳的純天然黑釉,其作品晶瑩透亮,還體現出窯變異彩,因而在堯頭黑瓷中獨樹一幟,受到了人們的普遍讚譽和歡迎。而他因此也獲得了「省級非遺傳承人」的稱號。

劉忠陽在修坯。

「目前堯頭窯依舊面臨著技藝傳承的難題,村子裡幹這行的年輕人很少。」劉忠陽說,但令他欣喜的是,如今,他的兒子和女兒已經開始跟著他一起從事堯頭黑瓷的營生了。

堯頭窯的復甦不僅吸引了手藝人的回歸,還吸引了企業家前來投資發展。

在堯頭窯創辦陝西鴻運來文化有限公司的陳振海原本是個醫生,擁有兩家藥業公司。2013年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得知澄城縣政府為支持堯頭窯發展正招商引資的消息,便決定抓住商機,開發繼承千年古窯。陳振海先後聚齊了6位非遺傳承人,帶領58名員工,致力於堯頭黑瓷新材料、新工藝的研發與應用,傳統產品數據化和「網際網路+創意設計」,推廣堯頭黑瓷相關產品。「我們要讓世界認識黑瓷,讓黑瓷走向世界。」陳振海說。

近年來,堯頭窯成功創建國家4A級旅遊景區,並成立堯頭窯文化旅遊生態園區管委會,全力打造集文物保護、文化傳承和旅遊觀光為一體的堯頭窯文化旅遊生態園區,文旅產業得到了蓬勃發展。不過,堯頭窯與全國「先進窯口」相比,差距依然明顯。2019年,一篇以《關於堯頭窯文化旅遊產業發展的思考和建議》為題的調研報告發表,文章指出堯頭窯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和產業建設方面,有人才不多、產業不興、產品不精、支持不夠等諸多短板。

對此,剛剛擔任堯頭窯文化旅遊生態園區管委會主任的曹軍表示:「堯頭窯有著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蘊。我們要好好保護老祖宗留下來的財富,深挖堯頭窯的文化內涵,創新思維和技術,實現多元化的發展。」

相關焦點

  • 泥火淬「精靈」一窯知千年——走進古老而神秘的澄城縣堯頭窯遺址
    堯頭窯遺址甕窯燒造區掠影。與我國上百處知名瓷窯相比,堯頭窯只是一處地地道道的北方民窯。然而,正是這樣一個名氣不大且在中國陶瓷史上少有記載的民窯,其陶瓷燒制技藝於2006年和景德鎮手工制瓷技藝等一起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如畫三明#千年窯火,淵源流長
    千年窯火,淵源流長千年窯火,淵源流長千年窯火,淵源流長千年窯火,淵源流長  福建省將樂縣位於福建省西北部,這裡自然資源豐富,森林茂密,蘊藏豐富的瓷土,金溪貫穿全境,匯流入海,為當地陶瓷生產和運輸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 千年窯火高陂瓷
    龍窯是沿傾斜山坡、從低往高砌築而成,由窯頭、窯室、窯床、窯門、窯頂以及窯窗投料孔、排煙孔等組成,長度在20米至45米之間。其燃料多為柴片、松毛枝、魯萁和山草等。每次龍窯開燒前,窯主都要祭拜「窯伯公」,祈求多出正品。窯火點著後,為使火力貫通而均勻,窯工們要憑藉經驗,不分晝夜從窯窗觀看火膛火焰顏色來判斷窯內溫度,「前面烤火,後背出水」,指揮燃料加減。
  • 精美展品呈現陶琉文化發展脈絡 聆聽淄博 感受當代國窯魅力
    淄博的陶瓷文化源遠流長,一萬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早期,在這片土地上的先民就開始摶土製器,焚柴而陶,拉開了中國陶瓷史的帷幕。記者們看到新石器末期的蛋殼陶時,為先民能製造出厚度在幾毫米的陶瓷而驚嘆不已,也為這種制陶器的技藝失傳而惋惜。
  • 這就是山東丨炙烤千年經久不衰,博山琉璃有什麼「料」?
    古稱顏神,有著上千年悠久歷史的博山,雖歷經歲月洗禮仍以琉璃聞名於世,博山琉璃有何魅力?或許正是那些光彩奪目、美輪美奐的琉璃讓博山這座魯中古城成為了琉光璃彩的「顏值擔當」。 千年窯火淬就琉光璃彩 雁過無痕,炊煙無跡,山色消磨今古,水聲流盡年光。
  • 即日起,常博首屆泥塑作品匯報展上演"泥火之歌"
    「泥火之歌——常州博物館首屆泥塑作品徵集活動匯報展」自12月17日起在常州博物館三樓現代藝術館開展。此次展覽由常州博物館主辦。2020年9月至10月,為配合年度大展「東方微笑——麥積山石窟藝術展」,常州博物館開展了面向小學生的「泥火之歌——常州博物館首屆泥塑作品徵集活動」。在常州泥人館老師的指導下,同學們以館內展出的文物、標本等展示資源為基礎,憑藉出眾的想像力和極強的動手能力,創作出了一件件或極富童真、或飽含韻味的泥塑作品。活動共收到作品273件,其中有263件符合徵集要求的作品進入評審環節。
  • 《長沙印象》一艘船 一窯火 一座城
    這種精神在千年前已經燃起了一團窯火,紅及二十九個國家和地區;千年後,我們仍需燃起這團火,讓長沙製造再次紅及世界。一窯火 02綿延千年從製造到智造的淬鍊//製造之火千年前的一把窯火,燒出了眾多世界第一。為了減少耗費,提高成功率,一座窯有可能是多戶合夥集中燒制,這一分工合作、合作分工的過程,形成了技術和勞動力合夥,達到共同參與、共同管理、共擔風險、共同分紅的目的,只是唐時沒有「股份制」這個提法。
  • 耀州窯·陶溪川美術館建成,一起來聆聽瓷器間的千年邂逅!
    「今年六十六歲了,三十來歲的時候開始拉板車,幾乎沒有停,每天都好忙,現在主要是學生找我搬雕塑……」7月13日,記者在耀瓷小鎮耀州窯·陶溪川美術館內聆聽來自1000多公裡以外景德鎮隧道窯裡的聲音,感受著千年來瓷器間的邂逅,目睹著東方與西方、傳統與現代藝術的碰撞與交流,讓人無限陶醉和感慨。
  • 即日起,常博首屆泥塑作品匯報展上演「泥火之歌」
    「泥火之歌——常州博物館首屆泥塑作品徵集活動匯報展」自12月17日起在常州博物館三樓現代藝術館開展。此次展覽由常州博物館主辦。2020年9月至10月,為配合年度大展「東方微笑——麥積山石窟藝術展」,常州博物館開展了面向小學生的「泥火之歌——常州博物館首屆泥塑作品徵集活動」。在常州泥人館老師的指導下,同學們以館內展出的文物、標本等展示資源為基礎,憑藉出眾的想像力和極強的動手能力,創作出了一件件或極富童真、或飽含韻味的泥塑作品。
  • 京西古道的窯神傳說
    窯神廟山門 攝影:梁欣立  ▌梁欣立  前些日子,北京晚報刊發了《京西古道 通往歷史深處》一文,系統地介紹了京西的古商道、古香道。筆者也曾到京西古道探訪,並研究了古道上獨特的「窯神廟」。  開採烏金逾千年  門頭溝在地域上有兩個概念,一是京西大山中的一條自然山溝,叫門頭溝;另一個是北京市行政管理的區域,稱門頭溝區,門頭溝山溝包含在門頭溝行政區內。門頭溝處在群山之中,北靠九龍山,南依南大梁,中間一條溝河由西南向東北,溝河長10公裡,匯入永定河。
  • 探索千年窯火中的「復興密碼」——瓷源文化小鎮文旅「聯姻」打造...
    在千年窯火的映照中,古韻攜新調於坯盤上流轉,匯聚出彩匠心,重扮妝容亮相世間。這座小鎮本身就如同一件需要仔細品味的古老瓷器,從其千年積澱的歷史與文化中探尋「復興密碼」,迎來迭代升級新機遇。古韻今輝,青色秘影勾勒發展脈絡瑩瑩青瓷光,漫漫瓷源路。
  • 巧蓁:窯你一口開闢「第二戰場」並非「窯不可及」
    來自廣州的窯烤麵包品牌巧蓁窯你一口無疑給出了一個完美的答案。巧蓁的窯你一口品牌並未一味地擴大生產、大開門店,而是將注意力集中在了產品本身。其憑藉國內領先的「窯烤技術」贏得了市場的高度好評,這就是對曹巧蓁品牌堅持關注產品本身和不忘初心提升行業技術的最大肯定。窯你一口是巧蓁烘焙食品有限公司旗下的窯烤麵包品牌。
  • 彩泥窯——攪胎紋飾的百變之美
    彩泥窯——攪胎紋飾的百變之美中國陶瓷都講裝飾,有釉上釉下的瓷繪,有窯變的鈞釉,而攪胎陶瓷屬於胎內裝飾,表層施於透明釉,所有紋飾由胎內而發,所以又稱透花瓷,表裡如一的君子瓷。這在世界陶瓷裝飾中是獨一無二的,受到了各國陶藝家的重視。
  • 江建新談陶瓷考古:發現千年窯火,重在揭示器物文化內涵
    從以景德鎮唐代蘭田窯為代表的散落在鄉村四野就礦而置的唐代早期歷史遺址,到以湖田窯為首呈片狀集中分布在南河流域的宋代古窯址群,再到以御窯廠為中心向周邊延展開來的明清陶瓷作坊……千年窯火延續至今的景德鎮為世人留下了大量的制瓷遺存。
  • 泥與火的千年傳奇,「瓷」時無聲勝有聲
    千年窯火,猶如鳳凰涅盤催生出河北燦爛的陶瓷文化定窯、邢窯、磁州窯作為中國北方陶瓷藝術的典型代表它們的陶瓷燒制技藝均已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於千年時光裡訴說著泥土與火焰的故事邢窯古籍中,對邢窯的記載很多,但直到1980年邢瓷研製小組才在邢臺市臨城縣祁村發現了大量的唐代白瓷、窯具、窯爐等,這一發現震驚國內外。千古名窯,終於重放異彩。邢窯創燒於北齊,經過隋的發展,唐代達到頂峰。燒制時間九百多年,稱之「千年邢窯」。邢白瓷的燒製成功,結束了商周以來越窯青瓷一統天下的局面,開創了「南青北白」兩大制瓷體系,成為中國乃至世界陶瓷史上的裡程碑。
  • 廣東人心中的「景德鎮」,窯灶有「龍窯」之稱,公仔遠近聞名
    一提起陶器和瓷器,國人首先冒出的就是想到的絕大多數景德鎮,而想到的廣州鎮卻不止一家。佛山歷來就是廣州的靈魂,眾多文化的發源地,石灣作為佛山市轄下的一個小城,卻蘊藏著廣東瓷瓦文化的精華。從古到今,廣東民間就流傳著「石灣瓦,世界第一」。
  • 檔案揭示御窯金磚的前世今生
    御窯金磚,相信很多小夥伴們都聽說過這麼一個響噹噹名號!但是,你是否會有很多疑問,為什麼蘇州陸慕的磚窯被稱為「御窯」?而御窯產出的磚為什麼又稱之為「金磚」呢?御窯金磚和其他磚相比有什麼特別之處呢?
  • 杭州隱秘地圖之:窯山,文明的傳承
    本文導讀——正好臨近良渚申遺成功一周年之際,但《窯山》一稿,重點並不是在良渚文明,而是在這文明曙光之後,在這片土地上文明的傳承,這種傳承,有時甚至是劇烈的,比如韓瓶:最初出現於南宋名將韓世忠創立的背嵬軍裡,為其親兵抗擊金兵隨身帶的一種水壺或酒瓶。
  • 長沙窯:民間陶瓷重燃文創之火
    惟楚有材,於斯為盛,府藏文脈,窯火千載。近日,在湖南文化創意設計大賽的作品中,一組以長沙窯器皿為造型元素的《湘絲路系列作品》吸引了大賽專家評審團的關注。以長沙窯器皿的造型和花紋作為裝飾,將現代拼貼布藝與時尚元素相結合,讓長沙窯真正走進家居生活,重燃起民間陶瓷的文創之火。
  • 淬硬鋼切削加工選擇什麼刀具呢?
    第1部分硬化鋼的特性淬硬鋼是指淬火後轉變為馬氏體的鋼,其硬度大於50hrc它佔了困難材料的很大比例。淬硬鋼的傳統加工方法是磨削,但為了提高加工效率,無法磨削工件形狀複雜的問題,以及淬火,車削,銑削後變形引起的形狀和位置誤差大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