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世友雲霧寨打擂臺的故事,曾經廣為傳頌。
故事發生在1936年,紅軍甘孜會師後,紅四方面軍長徵途中。
許世友率領騎兵師,作為先頭部隊,遇山開路,遇水架橋。
因為離開了根據地,來到陌生地區,各種複雜情況隨時都有可能發生。
這一天,來到海拔五千四百多米的四川黨齡山下,面臨著前有大山阻隔、後有追兵的危急形勢。
黨齡山上,一個少數民族村子叫雲霧寨,是紅軍北上的必經咽喉之地。寨主是個武林高手,手下養著上百名勇士,擺下擂臺,派人給紅軍捎信說:「我擺擂臺一見高低,紅軍若破了我的擂臺,我以禮相待送紅軍過山。若破不了,一個也別想過去。」
許世友組織紅軍戰士打擂臺,在前幾名紅軍戰士打擂失利、後面追兵逼近的不利情況下,許世友登臺打擂,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較量。
許世友出生在1905年2月28日,河南省新縣許家窪一個農戶的家裡。
爹娘都是窮苦人,對這個孩子寄予厚望,給他起名「仕友」,希望他長大以後能結交一些做官的朋友,改變窮苦的命運。
由於在家排行老三,小名又叫「三伢子」。
許世友出生的年代,中國形成不了強有力的國家治理,軍閥混戰,民不聊生。
許世友的童年時代,基本上是跟著母親討飯度過的。
日後,許世友母親回憶:
三伢子小時候就死過好幾回了,只是閻王爺可憐他不收他,每次餵點涼水便又活了回來。
改變命運的機會還是來了,儘管這要付出八年艱辛的努力。
許世友聽說嵩山少林寺學武可以有飯吃,就來到少林寺做了一名雜役,專幹些打掃衛生、燒火做飯的雜活。
由於許世友一心要孝敬母親,不肯受戒,師傅生他的氣,不願教他武藝。許世友就一邊幹活一邊偷偷學藝,三年下來,由於他悟性高又能吃苦,他的功夫竟然比那些武僧還要高。
許世友回憶這段少林生涯時曾說:我在少林寺練了三年鐵砂掌,第一年五個指頭伸直,能穿透一桶黃豆,第二年能穿透一桶小米,第三年能穿透一桶沙子,鐵砂掌練成了,抓人一把肉叉人五個洞。
八年的少林習武經歷,給許世友打下了堅實的武術功底和過人的身體素質,助他日後參加革命南徵北戰屢立戰功。
這次紅四方面軍北上來到四川黨齡山雲霧寨,遇上了民間武林高手,是對許世友的一個不大不小的挑戰。
中國武術源遠流長,習武之人眾多,民間藏龍臥虎。加之紅軍有嚴明的少數民族政策,既要戰而勝之,還要搞好民族團結,的確是個難題。
面對少數民族寨主的挑釁,許世友連夜組織了以作戰科長和偵察科長為主組成的「紅軍破擂敢死隊」,由12名功底較好的人組成,許世友親自擔任隊長。
第二天上午,許世友帶領破擂敢死隊上了雲霧寨。
寨主早已擺好了擂臺,以武相會。臺下聚集了不少觀眾,當地人對紅軍不了解,受國民黨反動宣傳,以為紅軍要來搶地盤。
寨主五十來歲,虎背熊腰,身材健碩,一看就是個練家子。
一上來,就來了個下馬威,命人抬上一塊石條,寨主以手作刀,「嗨!嗨!嗨!」連吼三聲,將石條砍成四截。
臺下觀眾齊聲喝彩。
寨主越發來勁,竟然跳起了少數民族舞蹈,雙手舞動,雙腿搖擺,在臺上轉圈。
寨主的傲慢惹惱了打擂的紅軍戰士,先後有三名隊員上場,包括作戰科長和偵察科長在內,都不是寨主的對手,被寨主打下擂臺。
寨主連贏數陣,越發得意起來,在臺上傲慢地說:紅軍玩槍玩炮還可以,要動真功夫,都不是他的對手。
還吹噓說:他一拳就能打倒紅軍一個營。
打到傍晚時分,通訊員送來總部急電,說劉湘大軍正日夜兼程追隨而來,如果明天過不了黨齡山,紅軍有全軍覆沒的危險。
看到寨主牛氣沖天的勁頭,許世友心急如焚,他「呼」的一聲跳上擂臺,向寨主和觀眾施禮後,一場驚心動魄的惡戰開始了!
寨主的確身手不凡,一招一式透著深厚功力。許世友沒想到在這偏遠深山,竟然有這等高人。
許世友不敢怠慢,施展出平生的武藝,展開激戰。一個如猛虎下山,一個似蛟龍出海,一口氣鬥了七七四十九個回合,不分勝負。
許世友此時三十歲剛出頭,體力佔優,他使出少林真傳「十八羅漢拳」,越打越勇,寨主漸漸落了下風。
許世友想的是,如何擊敗寨主,又不讓他難堪。
忽然,許世友收招斂勢,故意露出破綻,寨主以為有機可乘,快步上前,掄起左拳向他打來。
許世友將身子一偏,左手抓住寨主的右腿,一個「順手牽羊」,順勢把他舉過頭頂,在臺子上旋了十多轉。
寨主被舉在半空中,天旋地轉,方寸大亂。
然而,許世友沒有往下拋,而是輕輕地把他放在擂臺上,抱拳向他致歉。
這個舉動使寨主又慚愧又感激,他佩服許世友的武功,更敬重許世友的武德。
臺下的觀眾也響起了掌聲,為許世友的舉動喝彩。
寨主領教了紅軍的高義,說到做到,當場表示:紅軍打擂贏了,明天就送紅軍過黨齡山。
第二天天剛亮,寨主就打開寨門,護送紅軍過了黨齡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