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東京出席記者會時鞠躬。安倍晉三當日正式宣布因健康原因辭去首相職務,並表示在繼任者選出前會繼續履行首相職務。 圖/新華社
日本首相安倍突然辭職,引起軒然大波。 繼任者最可能是誰?他的「政治遺產」能否保留?日本未來何去何從……無論日本接下來是等來「後安倍時代」,還是迎接新的挑戰,這些問題都需要一個答案。 日本首相安倍因慢性潰瘍性大腸炎又要辭任了。8月28日,安倍在首相官邸召開記者會正式宣布因病情將辭任,並且稱將一邊治療一邊暫時代理首相一職,繼任者選出來後就卸任。 1954年出生,今年65歲的安倍在2006年9月初任首相,成為首位戰後出生、戰後最年輕的首相。2012年12月,他在眾議院選舉中大勝,再次出任首相連任至今年。這次,持續7年8個月的執政要畫上句號了,但安倍無疑是目前為止日本憲政史上執政時間最長的首相。 2007年就曾因大腸炎病情惡化辭職 2007年12月,首次出任首相的安倍因潰瘍性大腸炎病情惡化宣布辭職,當時沒有發現任何先兆,令很多媒體相當意外。8月28日發表的第二次在任期間辭任消息也是事出突然。儘管安倍曾在8月17日和24日兩度前往慶應義塾大學醫院進行「體檢」並聽取相關檢查結果。 消息一出,日本主要電視臺馬上開始跟蹤報導,採訪民眾。 在東京新橋街頭接受相關問題採訪的日本主婦很震驚地說:「是這樣嗎?那是真的很累了呀,沒辦法的事情。」大學生則說:「震驚、不安,這兩種感覺都有。」一位20歲的日本公司社員說:「疫情這麼嚴重的時候出這樣的事情相當吃驚,身體不好的話是得保重。」日本論壇裡不少人說,這個時候辭職,可能是一撐過日本歷史上最長執政時間就沒有動力再幹了。 華人們很驚訝怎麼在這個時間點提出了辭職。不過2020奧運會推遲了,疫情一直都在,身體健康又開始惡化,不想幹了也是很能理解。有人說,搞不好恢復健康後,還能趕上噹噹第三屆首相。 在日多年的湘陰人張劍波當日和四位日本友人晚餐,其中有一位律師,一位記者,一位學者,一位企業家。大家並不擔心安倍辭職後會怎麼樣,擔心的是日本本來就面臨的問題:超高齡化、人口減少、勞動力不足、新冠肺炎與經濟難以兩立……這些問題安倍沒有解決得了,安倍後也看不到誰有靈丹妙藥。當然,也不是完全沒有擔心。那位企業家擔心,安倍前的日本政局混亂,一年換一個首相,安倍後是不是會重蹈覆轍?畢竟,政局不穩,對經濟的負面影響非常大。 日本經濟指數反應最大。當天,日本股市短線跳水,日經225指數一度跌超2%,截至收盤跌1.41%,報22882.65點。日元兌美元短線漲超50點,現貨黃金小幅走高。10年期日本國債期貨大跌28點至151.44點。MSCI亞太指數一度跌0.4%。 疫情和低支持率可能也是辭職因素 當天17點,安倍在首相官邸舉行新聞發布會回答了公眾所關心的問題。 安倍回答稱,最近日本疫情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針對冬季疫情可能的復發已經有了應對。而自己的身體狀況一直是個問題,今年6月定期健康體檢報告顯示他身體狀況不好,雖然都有服藥,但是體力不支,8月上旬又開始潰瘍性大腸炎復發。現在是辭去日本首相的最好時機,因此這周做完檢查後做出了辭任決定。 他表示,七年內施政方針是振興日本,在針對教育方面做了改善,也提升了經濟,和各國也建立了良好的聯繫。任內還是會盡全力履行應有的職責,積極應對疫情,不會留政治空白。身體恢復了後,會繼續作為議員進行服務。具體誰會是未來的首相,現在還沒有確定,不設臨時代理,等黨內決議,近期會公布接任的首相人選。 此外,不少日本媒體分析,安倍首相突然辭任除了身體狀況不佳,疫情的原因和民眾的低支持率也是主要因素。 日本政府的肺炎疫情應對一直都不讓民眾滿意,《讀賣新聞》(支持安倍政策的右傾大報)發布在線民意調查顯示,因為日本新冠疫情持續上升,安倍內閣獲得了2012年第二次上臺以來最差的公開評價,政府不支持率為54%。自4月以來,不支持率已連續第五次超過支持率,而安倍的支持率目前為37%。根據7月9日的調查,約78%的受訪者表示安倍缺乏應對疫情的領導力。 日本時事通信社在8月初做的一份民調顯示的情況也是如此:安倍內閣的支持率大幅下滑至32.7%,處於2012年上臺後的第二低,其中有6成民眾明確表示對安倍在疫情中的應對不滿意。 五人或按照順序預先指定為臨時代理首相 安倍2006年9月第一次擔任首相職務,富家子弟突然擔當重任,受不了各種口水,抑鬱起來,得了潰瘍性大腸炎,只做了一年就辭職了。是時日本政局非常混亂,近十年時間換了近十個首相,都只做了一年左右,還沒完全搞清楚首相這個工作就走人了。特別是長期執政的自民黨下臺,民主黨第一次執政,缺乏執政經驗,政治與社會更加混亂。又遇大地震、大海嘯、核洩露,雪上加霜。因此,人心期待強有力的領導和安定的政治。在這種背景下,安倍第二次擔任首相,自民黨也恢復執政。 不過,這次辭任確實過於突然,雖然自民黨有一些潛在候選人,但是馬上要推出一位管理日本這個全球第三大經濟體,且很大程度保持政策的連續性還是不容易的。 根據日本內閣法的第九條,內閣總理大臣遇到事故或是因故缺位,可由他事先指定的國務大臣臨時擔任內閣總理大臣之職。從森喜朗內閣開始,內閣總理大臣臨時代理就任預定者作為慣例,會按照順序預先指定五個人。本次繼任者排序依次是副首相麻生太郎、官房長官菅義偉、外務大臣茂木、總務大臣高市、防衛大臣河野太郎。自民黨前幹事長石破茂也有望成為人選之一。 HNK電視臺和《讀賣新聞》在8月7日-9日做的1083人的調查顯示,安倍繼任者候選人中石破茂得票最高,佔24%。其餘依次是小泉進次郎16%,河野太郎13%,岸田文雄4%,菅義偉4%,野田聖子3%,西村康稔1%、茂木敏充1%、加藤勝信0%。 觀察 安倍辭職為日本留下哪些懸念 據新華社電 安倍長期執政給日本政治和社會留下濃重印記。而他掛冠而去,也無疑給日本未來內政外交走向帶來不少懸念。 經濟方面,在新冠疫情衝擊下,「安倍經濟學」多年積累成果基本化為烏有。日本政府8月份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第二季度日本經濟環比下降7.8%,按年率計算下降27.8%,為有可比數據以來最大降幅。至此,日本經濟已連續三個季度下滑。分析人士認為,日本經濟復甦進程緩慢,難以實現V型復甦。 外交方面,安倍一直寄予厚望的對俄、對朝外交均未取得突破,日韓關係則因慰安婦、勞工、貿易禁令等問題長期低迷。安倍最得意的對美外交,也因美國今年大選結果難料而面臨很多不確定性。 社會方面,日本新冠疫情持續「低燒」,目前日本確診病例已超過6萬人。東京奧運會推遲到明年夏季舉行,但前景仍不明朗。 而在政治方面,不排除日本政局出現更大變化的可能。解散眾議院進行大選的時間最晚只能拖到明年10月,即本屆眾議院任期屆滿之時。如果自民黨內部持續動蕩,而反對黨通過重組集結力量,屆時無論大選結果如何,自民黨未來執政前景恐怕都會受到影響。 瀟湘晨報特約通訊員吳超群張劍波東京報導
【來源:瀟湘晨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