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BBC2臺播出了一部看起來並不起眼的情景喜劇,由英國喜劇演員西蒙·阿姆斯特爾與他的合作夥伴丹·斯威默共同撰寫。
阿姆斯特爾在劇裡飾演現實中的自己——一位前電視節目主持人,他對從前的職業生涯充滿懷疑,在家人的圍繞之中,處理自己對名望的迷戀,對被愛的需求,尋找生活的意義。
無論此前還是之後,由喜劇演員拍攝半自傳式的喜劇都很多。
然而,創作者自身的沮喪、焦慮、脆弱、敏感、神經質與作品的氣質融合,使得《在外婆家》成為同類型中最特別的一部。
通常來說,一個好的單口演員需要擁有出色的洞察力,無論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關係,還是獨處時面對自我的情緒。
其中總有極其細微和敏感之處,真正有天賦的觀察者可以敏銳而準確地識別這些微妙的情感,並且對觀眾講述和呈現出來。
然而,儘管有幸遇到這樣的創作者,卻不是每個人都能夠與之共情的。
畢竟同為人類,照理都應當擁有基本的感知能力,然而,當我們看到有的人對於這部劇的評論是「一個中產階級家庭的自怨自艾和自我陶醉」時,也不禁會想要感嘆人與人之間的好惡也是差別明顯的。
那麼,相比之下,英國第四頻道前幾天播出的另一部單口演員半自傳式喜劇,顯然更加友好,適合更為廣大的受眾,將人際交往和自我認知中那些幽微的差距,用浪漫愛情喜劇的外殼包裹起來,顯得更加明亮,也更充滿希望。
《迷醉倫敦》由加拿大單口演員梅·馬丁和編劇喬·漢普森共同創作,3月18日首播於英國第四頻道,3月19日由網飛負責全劇的國際發行。
這並不是梅·馬丁和網飛的第一次合作,早在2018年,這個向來有志於單口喜劇的流媒體平臺就宣布,它將匯集來自世界各地的喜劇演員,在2019年的元旦發布一個《全球喜劇人》系列,其中包含來自13個不同國家的47個單口專場,梅·馬丁正是其中之一。
在這個半小時的單口專場中,她介紹了自己的喜劇生涯和過往。
梅在六歲的時候對傳奇女星貝蒂·米勒產生了強烈的迷戀,在這次好奇的初體驗後,她的人生開始了一段漫長的對不同事物產生痴迷乃至於成癮的經歷。
十一歲那年的生日,她和家人去看俱樂部的喜劇表演,受邀上臺假扮成口技表演者的人偶,被臺下觀眾的笑聲所感染和激勵,因此愛上了喜劇,並且在三年後輟學開始專職的單口喜劇表演。
十五歲的梅幾乎每個晚上都呆在喜劇俱樂部裡,和一群三十多歲的成年人在一起,很快,在一個新朋友的攛掇下,她染上了毒品並產生了嚴重的藥物成癮問題,十六歲時被得知真相的父母趕出了家門。
如今她已經能夠很好地掌控自己的生活,從出生地多倫多搬到倫敦,在這個喜劇屆人才輩出的地方,建立了獨特的個人表演風格。
《迷醉倫敦》這個項目剛剛傳出消息的時候,就令人頗為期待,而前幾天正式播出之後,我們終於可以放心地說出這句話:
在電視喜劇疲軟了一陣後,梅·馬丁帶著近期口碑最好的新劇來拯救我們了!
3月19日網飛發布了全六集的《迷醉倫敦》,這部劇在MetaCritic上獲得了84的平均分,其中有包括Indiewire,A.V. Club,《衛報》和《獨立報》在內的四家媒體給出了滿分評價,是近幾個月媒體評價最高的一部新劇。
豆瓣觀眾反響方面,在豆瓣也有8.4的高分:
梅在劇中飾演和自己十分相似的同名角色,一個生活在英格蘭的加拿大喜劇演員,留著金色的短髮,常年穿T恤、帽衫和運動鞋,背個黑色的雙肩包,在一家叫做The Gag Bin的俱樂部有固定演出。
一個夜晚,梅遇到了來看演出的喬治(夏洛特·裡奇飾演),她和朋友坐在前排,被梅的笑話逗得樂不可支,兩人一見鍾情,在當晚進行了一次笨拙而可愛的初次約會後,開始正式交往。
三個月後,梅搬進了喬治的公寓,開啟同居生活。喬治卻忽然意外地得知,梅一度是個癮君子,有嚴重的古柯鹼成癮問題,並且需要定期參加戒毒互助會。
這個秘密的洩露歸功於梅的母親琳達,她在一次視頻通話中說漏了嘴。
與《老友記》的其他演員相比,麗薩·庫卓的職業生涯是迄今為止最具有藝術敏銳性的,HBO的《歸來記》無疑展現了她對於喜劇的絕佳品味和表演天賦,而接受《迷醉倫敦》中母親的這個角色更加證明了這一點,她是這部劇中真正的明星。
琳達是個看似冷漠刻薄且直言不諱的母親,她把女兒各個方面的成癮問題歸咎於她是個早產兒,並稱這也是她們母女之間不親密的原因。
發生了這個小插曲後,喬治堅持勸說梅去參加一個當地的互助會,她在那裡認識了瑪姬,並請求這位年長的前癮君子成為自己的保證人。
潛在的毒癮是一個問題,更大的問題則來自這對情侶的內部。
關於戀愛,有一句俗語是人們常常被和自己截然不同的人吸引,然而,在最初的心動過後,這些差距引發的矛盾也會慢慢顯現出來。
梅是個不顧一切的浪漫主義者,她常常越過理性決策被衝動所驅使著陷入困境,交往時全身心地投入,狂熱迷戀對方而極度缺乏安全感,低自尊心,偶爾會顯露出躁狂的傾向。
而喬治與她截然相反,她在牛津相對健康和舒適地長大,二十多年來都從未和同性戀愛過,在認識梅之前,喬治一直以為自己是堅定的直女。
也正因此,儘管她並不質疑自己對梅的感情,但是卻害怕將這個事實暴露出來,被家人和朋友得知,引發大家的異樣和議論,於是她把梅像秘密一樣藏在自己的公寓裡,不敢介紹給任何人。
喬治的舉動結合她過去的性向,自然導致梅產生誤會,認為自己總有一天會失去她,因為喬治本質上是喜歡男性的。
於是,梅開始鍛鍊,收起所有彩色和亮色的衣服,不斷地淡化自己身上的女性特徵,讓自己朝另一個性別靠近。
同時,這也導致她變得越來越焦慮,而焦慮越嚴重,就越容易重新對藥物產生依賴。
任何經歷過成癮和戒斷的人都知道,成癮行為極其容易復發,而且往往不僅體現在單一的對象上。即使暫時擺脫了對藥物的濫用,上癮者也會用另一種東西來代替前者,這正是《迷醉倫敦》中的主題之一,即愛情是否與這樣的上癮行為有關。
就像梅在單口專場中所說的一樣,她最開始迷戀貝蒂·米勒,然後發現了單口喜劇,於是開始沉迷表演,當喜劇帶給她的快樂也逐漸消減時,她轉向了藥物,那麼,劇中的梅,是否在藥物之後,又選擇了用愛情做替代物呢?
在這部劇裡,我們看到持續的成癮行為影響著她生活的各個方面,而她正在努力與之抗爭,奪回對自我的控制權。
「我希望這是一個普遍的愛情故事。人們四處奔波,感到孤獨,因此想要尋找依戀。」
梅在採訪中說道,
「關於上癮這個詞的定義是,儘管我們知道會產生消極的後果,但太渴望從中得到放鬆和安慰,所以依然選擇去做這件事。我認為每個人都有這種經歷,無論是關於人際關係,食物還是手機。」
誠摯的情感比冷漠的諷刺更難,也更有力量,而正因為她的真誠,這部劇情上似乎並沒有多特別的喜劇,確實在很多地方都做到了與眾不同。
無論是單口演員對語言的創新運用所帶來的臺詞幽默感,還是梅的個人性別和性向所引發的一些思考,甚至兩個人戀愛過程中的甜蜜細節,都使得花三個小時觀看這部劇成為今年最不可錯過的體驗之一。
尤其是第五集的高光時刻,梅將自己在愛情關係中因性別產生的困擾在舞臺上講成段子,就像最好的那些喜劇一樣,讓人心碎的同時發出笑聲。
在心碎過後,最終,《迷醉倫敦》和它的英文劇名(Feel Good)一樣,還是能使人看完感覺很好,這是一個精巧複雜而人性化的世界,儘管存在障礙與隔閡,依然鼓勵人們勇敢地跨越這些去溝通和交流,去儘可能做好一切。
如果以上還不能吸引你的話,那麼,請記住這句話:梅·馬丁實在太可愛了!
一定要去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