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電力新聞網 2020-11-11
中國電力新聞網訊 通訊員 李佔輝 報導 國家和安徽省「十五」重點能源建設項目,被中央媒體譽為全國第一對數位化礦井——中煤新集劉莊煤礦自2006年10月投產以來,財務利潤累計突破百億元。近日,筆者走進劉莊煤礦,站在90.8米亞洲第一高主井井塔,喜看「十五」到「十三五」礦山生活新變化。
從「前臺」走向「幕後」
回憶起新集礦區初期的煤礦開採情景,在礦井工作30多年的安徽省勞動模範劉莊煤礦綜安二隊隊長陶貴在接受筆者採訪時用了8個字來概括:「打眼、放炮、裝車、運輸」。
「2003年,這原來都是荒地,交通閉塞,建設數位化煤礦,談何容易!一支隊伍暫住潁上縣古城鄉村支部三間瓦房,帶上鍋、支上灶,睡著大通鋪,大幹3年終達產!說起年輕時對於工作的感受陶貴感慨道「那個時候每天上班都發愁,一方面是擔心安全,另一方面就是工作環境太艱苦。單體木質支柱、單體液壓支柱、鋼梁支護等工作材料,基本靠人拉肩抗。沒辦法啊,不幹就沒法生活,所以每天只能硬著頭皮堅持幹。」
「現在井下作業環境更好了,產量更高了。礦井建成智慧化礦山綜合集成平臺,工作面自動化採煤,開通井下乘人車、安裝單軌吊、架空乘人裝置,使用掘錨一體機、全液壓錨杆鑽車等先進機械設備,『無人值守』『集中控制』『遠程控制』,高尖端技術的廣泛應用,讓職工從『前臺』走向『幕後』。」看著到處鬱鬱蔥蔥,一排排高大威武的機械設備,陶貴興致高了起來,路上哼起了「八公山麓,淝水之濱……」
在陶貴的眼裡,煤礦幾十年改變最大的不止安全設備,還有煤礦的建設和工人們的生活質量。隨著國家越來越重視煤礦產業,礦井的機械化、智能化水平不斷的提高,安全得到了保障,工作越來越輕鬆,工資收入越來越高,生活水平明顯提升。
從「要我幹」到「我要幹」
比起陶貴,80後的通風區監測班班長吳揚要幸福的多。
「2008年12月,我畢業後,就到劉莊煤礦,成為通風區監測隊的一名監測員。本來以為井下七八百米深的地方,一定是一片漆黑、粉塵飛揚,但真正的井下卻讓他眼前一亮,燈火通明,乾淨整潔,工人們的狀態非常放鬆,休息區的地面還鋪上了地板磚,大巷裡還放著音樂。」吳揚回憶起剛到礦工作時說道。
「現在一點兒也不擔心工作和生活問題,『賓館』化的職工宿舍,室內健身房、圖書館、公園……只要職工有需要,礦上都為我們做到了,生活好了,誰不願意好好工作啊。」提起現在的工作環境和待遇吳揚很滿足,「我是勞模,又是黨員,榮獲過『金牌員工』和『中央企業技術能手』稱號。很感謝礦人才發展政策,讓我們青年職工能夠充分施展才華,迅速成長並實現個人價值。幸福的日子是靠雙手奮鬥出來的,在取得較好成績的基礎上,還要繼續努力,為公司煤電一體化高質量發展不懈奮鬥!」
據了解,該礦堅持以「發現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的人才發展戰略為抓手,實施「三大」人才工程,拓寬人才成長通道,推進技能人才隊伍建設,讓技術藍領吃香,讓高技能人才受益,讓技能人才拿高薪、當專家,實現職工與企業共同發展的和諧局面,不斷引來「金鳳凰」。
從「筋疲力盡」到「精神煥發」
華燈初上,在該礦溼地公園、娛樂廣場,跳舞的、健身的、彈奏樂器的、打桌球的,角角落落圍滿了職工。
「以前煤礦工人井下作業又忙又累,休息時間都是宅在家裡補覺。如今,隨著工業的發展,煤礦採掘、運輸等環節全部機械化,對職工的要求也從體力消耗升級為技術水平;大家工作和生活節奏慢了下來,休閒時間則越來越多」綜採一隊職工周本義介紹道。
近年來,該礦深入推進「十大關愛」工程建設,牢固樹立把「職工當親人待」的服務意識,匯民意、建民生、暖民心,成立書畫、文學創作、棋類等多個文化協會,積極開展春送健康、夏送清涼、秋送貼心、冬送溫暖等走進基層、走上街頭,公益性的文化活動,把歡樂送到職工群眾身邊,在全礦上下營造了全員參與文化活動的濃厚氛圍,不斷豐富職工業餘文化生活,提高職工的幸福指數。
「在煤礦幹了一輩子了,從上下班靠雙腳步行、自行車、摩託車,到如今開私家車上下班,在五一、國慶長假開車自駕遊。更沒想到咱煤礦工人能有自己的溼地公園,業餘生活還能這麼豐富多彩,從『煤黑子』變成『煤亮子』,都是黨的政策好啊!」周本義豎著大拇指笑的合不攏嘴。
責任編輯:周小博 投稿郵箱:網上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