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波羅11號」:登月50年

2021-01-15 看世界雜誌



「休斯敦,」阿姆斯特朗說,「這裡是(月球)靜海的西南部。『鷹』已著陸。」1969年7月20日,在「阿波羅11號」環月飛行了12圈、並釋出登月艙「鷹」之後,這一句久等的話,讓許許多多在場的工作人員熱淚盈眶。


如今,刻畫宇宙探索的科幻大片層出不窮,月球已經不算是冒險家的樂園了,觀眾也不會更感興趣。可是,50年前正逢美國和蘇聯將太空競賽視為「國家威望」的冷戰時代,當時只有一部1968年上映的《2001太空漫遊》能給美國人一些遐想般的安慰,而登月才是最震撼人心的「科幻」之旅。


「阿波羅11號」的裝配工作,在佛羅裡達州東海岸的卡納維拉爾角進行。這裡是美國最大的太空飛行器發射基地——甘迺迪航天中心所在地,本來是一個自然保護區,種有幾萬畝橘樹,風景如畫。



1966年建成的39號發射場及其工業區,是為實施「阿波羅」工程建造的。中心矗立著太空飛行器裝配大樓,高160多米,正面寬210米,縱深150多米。


製造工廠通過陸路、水路,把火箭和飛船的各個部件送到航天中心。裝配大樓的技術人員就在一個高達150米的活動發射臺上裝配。活動發射臺就像一座高塔,技術人員在高塔伸出來的小平臺上工作,垂直裝配火箭和飛船。



裝配工作一結束,另外幾百名質量監督人員就進來檢查。確認無誤後,工程師把活動發射臺連同組裝好的火箭、飛船一起,運到發射場地。這段路有7公裡,這些大傢伙加在一起有8000多噸,還要始終保持豎直狀態。


工程師想到的辦法是,設計製造了兩輛世界上最大的履帶式運輸車(車上平臺有半個足球場大小),還專門修了一條更寬更結實、2米多厚的水泥路。



運輸開始,巨大的起重機把整個活動發射臺吊到運輸車的平臺上。兩輛履帶式運輸車連在一起,在18臺大功率發動機的驅動下,沿著水泥路上的8條軌道前進。8000多噸的重量,把水泥路壓陷了近3釐米。車開不快,每秒40釐米,跟一般人步行差不多,整個路程走了4個多小時。


到了發射區,火箭和飛船被支撐到方形的「鋼筋混凝土發射臺」上,活動發射臺則被拉走。固定發射臺上,有支撐火箭「土星5號」的支柱,下面有導流的溝渠,可以排走火箭點火時噴出的高溫高速燃氣流。


固定發射臺一側還有一座固定式勤務塔,裝有旋臂起重機、電梯、空調、照明、通風、通信系統,以及各種管線、液體推進劑等等,用來在發射前給火箭和飛船進行最後的測試和檢查,加注推進劑和充填壓縮空氣。



現場指揮部設在發射區附近的地下。航天控制中心則設在1400公裡外的休斯敦。登月的日期定在1969年7月16日。發射場內有幾百人正為此緊張準備。與此同時,醫生們也在密切關注三位航天員的身體情況,他們已經待在專門的檢疫處,除了教練和妻子,其他人一概不見。而妻子來探望,也只能走進防菌室,隔著玻璃用無線電和他們通話。


出發前的最後一天,航天員吃得不錯,睡得也很早,而且睡了6~8個小時。


火箭發射臺面對著大西洋。發射場外的海邊,100多萬人走出了帳篷,他們來自美國各地、世界上的80個國家,其中包括3000多名新聞記者。


不少人午夜動身前來,壯麗的銀河橫跨中天,好天氣更令人充滿期待。旭日東升時,人們點起爐火準備早餐。火光、朝霞、人群和海洋,以及銀光閃閃的火箭,構成了一幅奇特的現代景觀。


1969年7月16日,美國東部時間上午9時32分,「土星5號」畫出一道美妙的「萬有引力之虹」,沿著預定的軌道狂飆突進。等了一夜的寂靜人群,爆發出熱烈的歡呼。



第一級和第二級火箭按計劃脫落,「功成身退」。第三級火箭進入環繞地球的停泊軌道,暫時熄火待命。此時,飛船離甘迺迪航天中心2650公裡,速度為每秒7.67公裡。飛船繞地球轉了一圈半,檢查結果一切正常,開始向月球進發。


第三級火箭發動機再次發動,速度增加到每秒11公裡。這時,航天員要完成一項艱巨的任務——讓登月艙「調頭」。


火箭發射時,指揮艙在上,服務艙在中間,登月艙在下,這是為了保證指揮艙可以最先「避險」。但是要奔月了,登月艙必須放在最上面,同指揮艙相連,航天員才能通過指揮艙進入登月艙。



首先,母艙(指揮艙和服務艙)與第三級火箭分離,然後轉過180度,面對登月艙對直。柯林斯操縱服務艙的16臺小型發動機,使指揮艙的連接裝置對準登月艙的連接孔,讓它們彼此咬合。


對接好以後,母艙把登月艙從第三級火箭裡拉出來,再一次調頭,把登月艙頂在前面,沿著奔月軌道繼續前進。


航天員吃了太空中的第一頓飯,給母艙起了個名字「哥倫比亞」,給登月艙起了個名字叫「鷹」。


這時,「土星5號」已經不存在了,第三級火箭也已成為繞日軌道上的一顆「人造衛星」,「阿波羅11號」孤獨而堅定地在太空中飛行。



發射70小時後,7月19日上午7時32分,飛船對地球的速度已經降低到每秒0.84公裡,奔向月球的速度則增加到每秒1.2公裡。從奔月軌道進入繞月軌道,飛船必須降低速度,因為月球質量比地球小得多,引力只有地球的1/6,飛行速度太高,飛船會從月球身邊疾馳而過。


減速的辦法就是,點燃服務艙的主發動機,靠噴射產生反向推力。減速工作有兩大難點,一是要在月球背面完成,休斯敦中心無法遙控指揮;二是力度要掌握好,噴射太久,速度減得太多,飛船會墜毀,而若噴射太短,速度太快,就回到地球了。


「阿波羅11號」的減速動作毫無偏差,順利進入繞月軌道,離月球101-121公裡——幾乎是一個圓形軌道。19日下午6時30分,奧爾德林和阿姆斯特朗通過指揮艙和登月艙之間的圓形通道,進入了登月艙,檢查了一遍所有的裝置和系統。


7月20日下午4時17分40秒,登月艙「鷹」脫離了母艙「哥倫比亞」,穩穩落在月面上。



經過仔細的檢查和準備,登月6小時零15分鐘後,「鷹」的艙門被打開了。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向外看去,看到的是一幅奇異的景象:頭頂是漆黑的天空,土地沐浴在耀眼的陽光下。月球是一個布滿了灰塵、巖石和環形山的荒漠,一片寂靜,沒有任何本土生命。


阿姆斯特朗一步步爬下舷梯,向月面伸出左腿,輕輕蹭了一下,發現不滑,也不下陷,才放心地走下來。下午10時56分20秒,也就是飛船離開地球109小時24分20秒後,人類在月球上留下了第一個腳印。這是一個永垂青史的時刻。



18分鐘後,奧爾德林也走了下來。他們開始拍照、攝像,還舉行了一個小儀式:插了一塊金屬紀念板,上面寫道:「公元1969年7月,來自行星地球的人首次在這裡登上月球。我們代表全人類,為和平而來。」金屬板下面,是5個航天員的金質像章——蘇聯的加加林、科馬洛夫,美國的格裡索姆、懷特和查菲。



他們一邊適應穿著太空衣的失重狀態,一邊開始科學採集工作。兩個鋁箱裝滿了月球的土壤和巖石。這些東西也常常被作為外交禮品,送給其他國家。馬爾地夫首都馬累的國家博物館,就珍藏著一小塊月球巖石。


太陽風測定裝置、月震儀、雷射反射器,也都派上了用場。月震儀十分靈敏,它記錄到的第一號月震,就是安裝好儀器往回走的奧爾德林的腳步。



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漫步了2小時31分,開始準備返程。他們丟掉了艙外工作的大部分用品,15個小時沒合眼,趕緊又睡了一覺。而月球軌道上的柯林斯,早就睡著了。


「鷹」回到了「哥倫比亞」的飛行平面,從下方接近了母艙。「哥倫比亞」用指揮艙的前端指向「鷹」,兩者順利結合,又成了「阿波羅11號」飛船。登月艙裡的航天員整理好衛生,迫不及待地爬向指揮艙,3個人的手緊緊握在了一起。


此時,登月艙已經完成了使命,燃料耗盡,被留在了月球軌道上。


120公裡的高空,圓錐形的指揮艙衝進大氣層,速度每秒11公裡,與空氣的摩擦產生了3000℃的高溫。服務艙分離後,已被燒成灰燼;指揮艙在空氣的阻力下逐漸減速。


由於速度的急劇變化,航天員承受了巨大的「超重」壓力,面部痙攣,脈搏加快,眼珠似乎要凸出來。


在預定的濺落地點海域,「大黃蜂」號航母和艦上的12架直升機已經整裝待發,空中有兩架噴氣式偵察機跟蹤。從衝入大氣層地點到濺落地點的2400公裡線路上,有3艘艦艇巡邏。



在20公裡上空飛行的噴氣式偵察機,最先報告「看到火球」。接著,「大黃蜂」號通過雷達掃描,也發現了「阿波羅11號」。稍後,偵察機又報告,目標在7000~8000米高空打開了小型降落傘,下降到3000~4000米又打開了3個主降落傘。


「阿波羅11號」是頭朝下入水的,不過,航天員給飛船頭部的3個圓形救生圈充氣,所以沒一會兒,飛船就翻了過來。



整個返航大約用了60個小時。「阿波羅11號」出發時三艙俱全,重量2940噸,現在只剩一個指揮艙,還不到5噸。


從有「蛙人」乘坐的「遊泳1號」直升機上,傳來了「阿波羅11號」濺落入海的消息。這是發射後的195小時18分22秒,美國東部時間7月24日中午12時50分22秒。


飛船在8天前離開地面,飛行了將近100萬公裡,返回時只遲到了10秒鐘。


聽到阿姆斯特朗的「我們已濺落」,休斯頓航天中心全體人員起立,雷鳴般的掌聲經久不息。在太平洋上,「蛙人」駕駛橡皮艇,對指揮艙消毒,航天員換上特製的黑色隔離服,搭乘直升飛機回到航空母艦。


專程前來的美國總統尼克森,會見了航天員。他在航母甲板下的隔離室外,隔著玻璃與航天員交談,祝賀他們取得了偉大成功。



歷經195個小時,花費3.5億美元,依靠最先進的科學技術,人類終於離開了「搖籃」,登上地球以外的第一個天體。


太空競賽曇花一現,不光是因為耗資巨大,更由於冷戰結束、對手式微。歷史上,人類的絕大多數探索並不是出於單純的好奇心,而常常源自政治的博弈、利益的考量——對於登月,也是一樣。


暌違幾十年,當「重返月球」「飛向宇宙」的口號再次響起,不知又將出現哪些奇蹟。




相關焦點

  • 阿波羅11號:登月50年
    1969年7月20日,在「阿波羅11號」環月飛行了12圈、並釋出登月艙「鷹」之後,這一句久等的話,讓許許多多在場的工作人員熱淚盈眶。如今,刻畫宇宙探索的科幻大片層出不窮,月球已經不算是冒險家的樂園了,觀眾也不會更感興趣。
  • 五十年前阿波羅11號登月有哪些疑點?
    1969年7月20日是一個特殊的日子,因為歷史上的這一天,美國阿波羅11號成功地降落在月球的寧靜海區域,英雄太空人阿姆斯特朗跳下登月梯,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在月球留下腳印的人!阿波羅11號要知道在1969年,也就是50年前美國人就已經可以登陸月球了,這簡直不敢想像!
  • 錢幣與宇宙的邂逅,庫克群島2019年紀念阿波羅11號登月隕石銀幣
    1968年12月21日阿波羅8號完成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繞月球航行的太空任務,1969年7月20日阿波羅11號完成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登月任務。2019年距離1969年首次登月正好50周年,庫克群島的隕石系列銀幣也發行了關於紀念人類首次登月50周年的鑲嵌隕石銀幣。
  • 銀幣上的腳印,庫克群島2019紀念阿波羅11號登月50周年1盎司銀幣
    昨天我們分享了庫克群島2019年發行的紀念阿波羅11號登月50周年銀幣在工藝上和2018年發行的紀念阿波羅8號繞月50周年銀幣的姐妹幣,今天我們分享庫克群島2019年以「登月腳印」為主題的紀念阿波羅11號50周年銀幣,肯定有的朋友會問,為什麼庫克群島發行和「阿波羅號」主題有關的銀幣
  • 嫦娥五號告訴你阿波羅11號到底有沒有登月
    阿波羅登月所以美國登月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實現的,另外美國的登月竟然是在演講登月之後的不到7年時間完成的,演講說計劃在十年之內送太空人登陸月球,所以在不到7年的時間完成登月,這也成為現在懷疑美國登陸月球的另一個原因
  • NASA憋了50年的大招《阿波羅11號(2019)》
    登月,無疑是二十世紀人類最偉大的創舉,也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集體行動之一。在那個科技並不是很發達的年代,把人類送上幾十萬公裡之外的荒涼星球,並且還能平安的把他們帶回來。這種事情放在今天,人們想都不敢想。但是,在五十年前的人類就已經完成了。不得不感嘆,戰爭真是人類進步最大的動力。
  • 多圖預警,「阿波羅11」號登月的那些事兒
    搭載尼爾•阿姆斯特朗和巴茲·奧爾德林的「小鷹」號登月艙,正在進行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次載人登月1969年,「阿波羅11」號太空人與一個月球模型合影留念。1969年7月16日,佛羅裡達州卡納維拉爾角的甘迺迪航天中心,「阿波羅11」號太空人準備登車,前往發射場1969年7月16日上午9點32分,甘迺迪航天中心,「阿波羅11」號飛船搭乘土星V型火箭從39號發射架發射升空。土星V型火箭高363英尺(約合110米),相當於一座36層大樓,是歷史上製造的體積最為龐大的運載火箭之一。
  • 三星QLED8K電視活動紀念阿波羅11號登月50周年
    三星慶祝「阿波羅11號」登月50周年,推出了「製作歷史」,這是與CNN電影公司合作製作的QLED 8K電視廣告和多平臺廣告系列。1969年7月20日,美國太空人尼爾·阿姆斯特朗和巴斯·奧爾德林前往太空。他與巴茲·奧爾德林(Buzz Aldrin)和麥可·柯林斯(Michael Collins)一起在月球上邁出了第一步,因為全世界都在觀看人類最偉大的成就之一。
  • 「阿波羅登月計劃」,被質疑50年的超級工程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首席記者 王昱        質疑聲從美國擴散至全世界  1969年7月16日,巨大的「土星5」號火箭搭載「阿波羅11」號飛船從美國卡納維拉爾角甘迺迪航天中心點火升空,開始了人類首次登月徵程。
  • 我國現階段能不能載人登月?看完阿波羅11號登月過程就知道了
    上世紀50年代,航天科技井噴式發展,蘇聯第一顆衛星成功發射升空後,美國也發射了第一顆衛星;在蘇聯發射了第一艘載人飛船以後,美國也緊隨其後發射了載人飛船;在蘇聯成功發射了月球探測器以後,美國也發射了月球探測器,在這幾大領域,蘇聯都搶先一步,而美國則慢半拍。在載人登月方面,美國反過來,成為了世界上第一個載人登月的國家。
  • 阿波羅11號登月是真是假?佳士得這件拍品也許能給你真相
    然而,在短時間內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這讓許多人難以接受,因此,關於「阿波羅」登月是真還是假的問題一直處於爭論中。有人認為,阿波羅11號及其他登月任務是在地球上的電影棚裡拍攝的畫面。今年,適逢阿波羅11號登月艙完成歷史性太空飛行任務50載,佳士得徵集到阿波羅11號登月艙航行記錄冊並進行拍賣(估價:700萬~900萬美元),這一拍品,也許能打破陰謀論的質疑。
  • 登月是騙局?阿波羅11號成員如此回應
    1969年7月20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兩名阿波羅11號的太空人尼爾·阿姆斯特朗和巴茲·奧爾德林成為了有史以來第一批踏上月球的人。同時,他們的第三位組員——指令艙駕駛員麥可·科林斯正在他們上方的軌道內忙碌地操控指令艙。他們三人被一起載入了史冊。登月是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是經過了幾個世紀的科技發展和超過40萬人的共同努力才使之成為現實。
  • 「阿波羅12號」任務50周年 人類第二次登月 首次帶回無人探測器
    1969年11月14日,美國宇航局(NASA)太空人小查爾斯·康拉德,小理察·高登和艾倫·比恩·賓登乘坐巨大的「土星V」火箭進入太空,這是人類第二次登陸月球的太空任務。在歷史性的「阿波羅11號」任務結束僅四個月後,「阿波羅12號」任務團隊就將登月艙以極高的精確度降落在月球表面的「暴風海(Ocean of Storms)」。
  • 美國50年沒有登月!嫦娥五號特寫照傳回,或證明阿波羅登月造假?
    前言:說起人類歷史上的偉大成就,就不得不提到美國阿波羅系列的成功登月。美國太空人阿姆斯特朗因為在月球上踏出了第一步,受到了世界矚目。但是僅在幾年之後,就有人開始質疑美國登月的真假。隨著最近嫦娥五號回傳地球的特寫照,或許能夠說明美國當年的登月到底是真是假?
  • 阿波羅11號的幾個小秘密
    和超過11000小時的音頻為我們還原了1969年阿波羅11號任務那句著名的登月宣言,來源:紀錄片《Apollo 11》雖然時隔50年這場登月之旅依舊動人心弦來源:紀錄片《Apollo 11》 阿波羅11號發射50周年和我們一起飛去月球吧AstroReality® 官方合作紀念款限時折扣點擊下圖,飛向月球
  • 登月是一場「騙局」OR「創舉」?一組阿波羅11號準備階段舊照
    1969年7月20日,阿姆斯特朗與奧爾德林成為了首次踏上月球的人類,而阿波羅11號登陸月球一事更進一步成為紀錄片和廣告常見之歷史事件。而今天要分享的老照片是阿波羅11號登月前的相關訓練與準備照片,可以從這組照片裡,簡單了解下這次登月行動的一些細節。
  • 庫克群島2009年紀念阿波羅11號登月40周年的鑲嵌月球巖石銀幣
    今天來分享庫克群島2009年,為紀念阿波羅11號登月40周年而發行的鑲嵌月球隕石精製銀幣,該銀幣曾經被非常低估,是因為證書印刷錯誤,印成100,000枚,而實際上,計劃發行量僅1000枚,實際存世量估計不到500枚。該幣面值為5元,重25克,直徑38.61毫米。
  • 航天史「被盜走的2分鐘」,阿波羅11號登月時,為何與地面失聯
    (李商隱)嫦娥和月宮曾讓人類嚮往數千年,扛不住科學的探索,人類最終登上月球,親眼目睹廣寒宮的風採……1969年7月21日,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阿波羅11號載人宇宙飛船成功登上月球,太空人阿姆斯特朗代表人類,第一次踏上月球表面。
  • 嫦娥五號來回23天,阿波羅11號卻只花8天?解析中美登月技術差異
    今年11月,我國成功在海南文昌航天中心利用長徵五號運載火箭發射了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計劃利用23天時間,返回地球,並帶回來2公斤月壤。而1969年波羅11號從發射到登月,再到返回地球不僅帶回來21.55公斤月壤,更是只用了8天時間!
  • 對比嫦娥五號,看美國阿波羅11號載人登月的關鍵謎點
    ↗上圖是嫦娥五號月表國旗展示的照片(截圖)與此同時,也引發了一場對美國1969年那次阿波羅11號載人登月的大辯論,不少人對美國阿波羅11號載人登月提出種種質疑。儘管近日被譽為我國「嫦娥之父」之一的探月工程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先生,已經明確表示過美國人的阿波羅登月是無可爭議的事實,但仍然不能平息人們對美國阿波羅11號載人登月的質疑,眾多「天迷」、「月迷」們希望通過嫦娥五號解開阿波羅登月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