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報訊 (記者 江躍中)家住浦東的某房地產公司項目經理黃星,7月11日中午吃過午飯後,就匆匆趕到了靜安區的北站藝術中心,成為海上繁花·石庫門風情攝影、繪畫展的第一批觀眾之一。當天下午,這個畫面中洋溢著煙火生活氣息的石庫門攝影、繪畫展開幕,吸引了很多「老房子迷」前來參觀欣賞。海派名家講堂同時在北站藝術中心開講。
圖說:海上繁花·石庫門風情攝影、繪畫展在靜安區北站藝術中心開幕。貝湛 攝
該攝影、繪畫展共展出作品60餘幅,參展的4位作者蔡震、壽幼森、樂建成、胡瑜身份各異,同搭一臺戲。他們中一位是曾經行駛在馬路上的計程車司機,一位是中學美術教師,一位是設計公司室內設計師,還有一位曾經是企業財會。不同的經歷有不同的視角,他們將各自眼中多姿多彩的石庫門呈現在大家眼前。在隨著城市建設中石庫門逐漸消失的今天,北站現擁有上海體量最大的石庫門歷史風貌建築群,近代海派建築薈萃,名人故居和歷史遺蹟眾多,是上海近現代百年發展歷史的重要縮影。展覽旨在喚起大家曾經的弄堂記憶,傳承與發揚海派文化,進而共同延續城市記憶。
黃星告訴記者,他比較喜歡老建築,「建築也是文化的體現,石庫門建築展示的海派文化,獨特而美好,令人難忘!」
主講海派名家講堂第一講的市委宣傳部原副部長、現任上海大學海派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陳東,開啟了一段「海派文化前世今生」的尋源之旅,她用生動的畫面和事例,將海派文化緣起、發展、創新和融合的故事娓娓道來。
圖說:觀眾參觀海上繁花·石庫門風情攝影、繪畫展。足天 攝
靜安區北站街道黨工委書記程凱邀約大家「看展之餘,不妨在夏日餘暉中,和朋友漫步蘇河灣,穿越老式裡弄,尋找童年的石庫門。」他表示,未來,北站街道還將繼續推動海派文化的保護與發展,打響「海派之源」文化品牌,發揮文化的凝聚力和吸附力,激發北站文化與藝術活力,提升北站文化的影響力和美譽度。
此次攝影、繪畫展暨海派名家講堂由北站街道黨工委、辦事處,海派生活推進會共同主辦,同濟經典設計和上海老房子俱樂部協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