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大精深的中華武術在我國歷史上可謂是源遠流長,尤其是在槍炮子彈等熱武器還未問世的冷兵器時代,中華武術的門類和派別更是不勝枚舉。簡單來說,單從我國歷史上冷兵器的種類來看,光是人盡皆知的「刀槍劍戟,斧鉞鉤叉,鞭鐧錘撾,棍棒槊鏜,拐子和流星」這十八般兵器就已經有如此多的類別。再加上其他一些造型更為奇特的外門兵器,那更是三天三夜都說不完呢。
因此,今天小編就先挑一種較為常見的冷兵器「刀」這一類兵器中的「大環刀」為例,來給大家仔細剖析一下這種冷兵器的奧秘和玄機。
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刀的歷史和發展。
早在上古時代的時候,石刀便已經出現。隨後,由於冶銅術的不斷發展,青銅小刀便逐漸代替的石刀(商朝時期便已經有許多的銅刀開始出現)。一直到西漢時期鋼鐵開始出現後,刀這種冷兵器的製作工藝又得到了更加明顯的改善。到了唐朝時期,刀更是有了四種明顯的款式和區別(即儀刀、鄣刀、橫刀、陌刀,持刀者身份不同所配的刀也各不一樣)。
北宋時據《武經總要》記載,當時的刀在形制方面又有了進一步的改進,其中掉刀、屈刀、筆刀等便非常著名。而明朝時期則是以狹長的「腰刀」最為典型,歷史上著名的抗倭將領戚繼光便曾在《練兵實紀》中,對腰刀的製作和打造方法有著明確記載。至於清朝時期關於刀的種類那就更加的紛繁複雜了,粗略估計大約有十幾種不同的類別和款式。
其次,我們再來了解一下刀的使用者——刀客。
唐代著名的「詩鬼」李賀就曾寫過「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這般豪放的詩句。而詩中的「吳鉤」便是春秋時期十分流行的一種彎刀。相信大家從詩中已經能明顯感覺到,刀這種冷兵器有一股非常兇猛的氣勢。雖說刀在歷史上確實是被歸類為兇器的一種,但是它同時亦是「百兵之膽」,所以古代以刀為兵器的刀客也被人們視為勇者。
據記載,清朝末年陝西民間便曾出現過一些神秘的刀客團體。據說,該團體早在清鹹豐五年(也就是1855年)以前就已經創立,其成員大都是一些破產的農民﹑失業的工人和遊民。這些人長期在渭河兩岸與潼關以西一帶活動。一直到辛亥革命爆發後,該刀客團體的諸多成員還在同盟會的領導下參加了很多武裝起義。毫不誇張地說,他們的確是光復陝西的一支重要力量。
由此可見,無論是刀還是刀客,從古代到近現代一直都是我國歷史上不可忽視的一頁。而接下來小編要跟大家介紹的這種「大環刀」,便是歷代冷兵器刀中的一個特殊類別之一。
「大環刀」鐵環的奧秘和玄機
相信大家一定在許多古裝影視作品中見過這種「大環刀」,其最明顯的一個細節特徵就是刀背上掛有許多的鐵環,這一類型的大刀都被統稱為「大環刀」。而且,根據刀背上所掛鐵環的具體數量,這種刀又細分為三環刀、七環刀和九環刀。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這種刀的背面總要掛一些鐵環呢?難道這些鐵環只是裝飾品?
答案其實並不複雜,正所謂「存在即合理」。因此,這些掛在刀背上的鐵環確實是有一定的功效存在。民間對這種現象一直就流傳著一種說法,那便是一個刀客手中的刀掛的鐵環數量越多,那這個刀客的實力就越強。
因為,大刀在冷兵器中的重量並不輕。所以,要想當一名刀客必須要有一把子力氣。而刀背上一旦掛上鐵環,勢必就會增大刀身原本的重量,這樣便能在修習刀法時順便加強自身的負重訓練。
除此之外,一般大刀的進攻招式多是以劈砍為主。因此,刀背上懸掛的鐵環在增加刀身重量的同時,還能增強刀客在揮刀時的衝擊力。換句話說,從三環刀一直到九環刀,隨著刀身上鐵環數量的增加,其劈砍時的威力也會隨之增強不少。
當然,由於每一個刀客的體質各不相同,於是便有了3環到9環等不同重量的「大環刀」(一些體質較好的刀客一上手就能使得動七環刀,至於普通刀客則需要從三環刀的基礎練起)。如果一個刀客能在實戰中將九環刀使得靈活自如的話,那麼其刀法造詣必然已經是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