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鳥類起源的秘密,鳥類是如何進化成現在這個樣子的?

2020-12-22 宇宙探索百科

鳥類是非常特別的物種,在脊索(椎)動物門中成為獨立的一個綱——鳥綱。

自1861年在德國距今大約1.46億年的晚侏羅世地層中發現翅膀上長著爪子且有長長的尾椎骨的始祖鳥後,人們才得知鳥類是從爬行類動物進化而來的。但是從爬行綱中哪一類進化的卻一直成為爭論的熱點。直到20世紀90年代在中國遼寧西部距今約1.45億年的晚侏羅世「熱河生物群」中發現大量保存極其完好的長毛、長羽毛的小型獸腳類恐龍和大量古鳥類化石,才獲得重大突破。西方學者不得不驚嘆:「中國長毛、長羽毛恐龍的發現已經成為世界各國的頭條新聞。

」僅以近一年為例,就先後有長有4根長長帶狀尾羽的「胡氏耀龍」、屬於鳥臀類的帶毛恐龍「天宇龍」以及世界上最早的帶毛恐龍「赫氏近鳥龍」化石問世,相關研究論文均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現在,就讓我們梳理一下近年來的化石發現,從中一探鳥類起源之謎。

鳥類起源的三種假說

鳥類的起源有三種不同的假說。一種認為鳥類起源於爬行動物中的小型恐龍。最早明確提出這一論點的是1868年英國古生物學家赫胥黎,他認為始祖鳥的大小、全身骨骼和與它共生的美頜龍很相似,但由於證據不多,加上許多學者認為這種骨骼相似也可能是「趨同進化」的結果,故未得到公認。

1973年,美國著名的恐龍專家奧斯特羅姆教授在研究恐爪龍時,仔細分析它與鳥類的關係,從而較全面論述鳥類應起源於小型的獸腳類恐龍;此外,1986年美國的高錫爾從分支系統學也得出鳥類應起源於小型獸腳類恐龍的結論,從而使這一假說復活了。

另一種假說認為鳥類起源於爬行動物中的槽齒類。

這是1913年南非的布羅姆在研究一假鱷類化石時提出的。這一假說得到很多人的支持,甚至許多教科書都引用這一論點。美國著名的鳥類專家費杜西亞20世紀80年代先後發表了《鳥類時代》和《鳥類的起源和演化》,成為反對鳥類起源於恐龍的主要代表人物。

第三種假說認為鳥類起源於爬行動物中的鱷類,1972年英國古生物學家瓦爾克提出鳥類和鱷類可以組成一個單獨的系列群。儘管瓦爾克在1985年放棄這一假說,但美國著名的古鳥類學家馬丁還是支持這一假說。

以上的爭論表明,引起爭論的主要是兩大派,恐龍專家大多支持鳥類起源於恐龍說,而鳥類專家大多支持槽齒類說,其主要依據是:

①恐龍胸前不具有鳥類特有的叉骨(叉骨是由鎖骨癒合而成);

②恐龍腰臂部的骨骼、牙齒、趾骨等雖與鳥類有些相似,但不具有同源關係,如恐龍和鳥雖都是3個指骨,但恐龍是由5個指骨中的第4和第5指骨退化,而保留1至3的指骨,而鳥類是1和5指骨退化而保留2至4的指骨,兩者明顯不同;

③小型獸腳類恐龍都比較特化,而且出現的年代晚於始祖鳥,所以它們不可能進化為鳥類。由於找到的化石很少,所以找不出太多的證明或反駁的理由,更沒想到日後能找到長毛和長羽毛的恐龍。

「地犧」與「樹棲」之爭

鳥類絕大多數是靠飛行而生的,而恐龍或槽齒類都是以陸地為生的,它們要進化出飛行能力談何容易。會飛就意味著捕食範圍的擴大和逃生機會的增多,但也將為克服強大的地心引力而付出巨大的代價。所以不管是恐龍還是槽齒類,它們都是先進化為會滑翔,後再變成會飛的。它們是從快速奔跑中開始會滑翔呢?還是從樹上滑翔至另一地方,進而會飛的?這也引起很多爭論。恐龍假說支持者都是傾向於地棲型,而槽齒類支持者則傾向於樹棲型。

最早提出地棲型的是美國恐龍專家威利斯基,他在1879年就指出恐龍在快速奔跑中學會了短距離滑翔;1907年匈牙利的諾普喬也認為恐龍在奔跑中,扇動其前肢以增加其速度,進而由皮膚的鱗狀逐漸進化為羽毛,從而使其能飛上天;美國的奧斯特羅姆也竭力主張地棲說。而提出樹棲假說的是美國的波克,他是國際鳥類協會的主席。這種觀點認為某些樹上生活的小型獸腳類恐龍可逐步發展出在樹枝間或向地面滑翔的能力,直到最後成為會飛的鳥。

但是,隨著來自於中國的化石發現越來越多,這兩派界線已越來越不清了。

化石的證據

1996年在遼西北票地區發現了中華龍鳥,它身長60多釐米,外形像雞,但尾巴很長,而且嘴內長鋸齒狀尖牙,特別是身披尚未進化為羽毛的絲狀毛。中國地質博物館館長季強認為它是最原始的鳥類,後經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陳丕基及外國學者的仔細研究,認為其全身骨骼特徵極像與德國始祖鳥共生的美頜龍,而身上的毛只是皮下纖維,所以它應屬於獸腳類恐龍中的美頜龍類。

早在1997年在該地區又發現新的長毛恐龍,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恐龍專家徐星為其命名北票龍,它屬較特化的鐮刀龍類,身上的細毛為皮膚衍生物,與羽毛更接近了。更令人驚喜的是同年季強和姬書安在該地區竟發現了長羽毛的恐龍!它與發現於中亞和北美的獸腳類恐龍——馳龍類相似。不過最初認為它是鳥類,故命名為原始祖鳥,而且至今仍有部分學者認為它確實是失去飛行能力的真正鳥類,就像現在的鴕鳥。

1998年徐星等人在發現中華龍鳥附近地方又發現新的長毛恐龍,被命名為中國鳥龍。屬馳龍類的中國鳥龍非常接近鳥類,其頭後骨形態已與大多數恐龍很不同,而具有早期鳥類特徵,特別是它具有鳥類的叉骨及許多前所未知的鳥類特徵,它身上的毛也更接近鳥類的羽毛,故為羽毛的演化提供了重要依據。中國鳥龍雖然還不能飛行,但其骨骼系統已經完全具備了拍打前肢的能力。

1998年季強、姬書安和美國及加拿大的科學家在遼西新發現了又一種長羽毛的恐龍——尾羽龍,它與原始祖鳥一樣都具有與鳥類完全相同的羽毛,即羽毛軸兩側的羽毛具有和鳥類完全一樣的不對稱結構從而導致翼面的形成,保證鳥類飛行所需的升力。不僅如此,它還和鳥類一樣,第一腳趾退化了,牙齒也退化了,但它與鳥類顯著不同是前肢很短,而鳥類的前肢,即翅膀很長。

更令人嘆為觀止的是,2000年徐星、周忠和及汪筱林在遼西發現了世界上最小的恐龍——趙氏小盜龍,它全長僅39釐米,屬於馳龍科,與迅猛龍是近親,但它的腳趾位置,趾節長度、末端趾節的形態,以及後腳的結構都與善於奔跑的其他馳龍類不同,而是具備爬樹的能力。

徐星等人在對一些小盜龍標本進行仔細研究時,發現一種長有和鳥類一樣的羽毛,尤其是有些個體的後肢竟長在臀窩處,而且後肢和前肢一樣長有長的羽毛,成為四個翅膀的「怪獸」。它們後肢的爪子像鳥類能握著樹枝,顯然它們是生活在樹上,而且能短距離飛翔,所以把這一類稱為顧氏小盜龍這一奇特的發現讓見多識廣的古生物學家也驚詫不已。

從以上發現的許多長毛、長羽毛的小型獸腳類恐龍中,不難得出它們與鳥類的界線已越來越難以區分了。正如徐星所指出的「過去認為叉骨、胸骨、中空的骨骼,很長的前臂和能夠側收的腕部是鳥類的骨骼學特徵。但是現在這類小型獸腳恐龍也具備這些特徵了:過去認為只有鳥類具有孵卵行為,照顧幼雛,而現在小型獸腳恐龍也具有這些特性;過去認為是鳥類特有的羽毛,現在這些恐龍也有了。」此外,過去認為鳥類的腳趾是1和5趾退化,而現在有些恐龍也有這現象……這些都充分表明鳥類確實是由小型獸腳類恐龍進化而來。

至於是由樹棲型還是地棲型的獸腳恐龍進化而來,大量資料表明,這兩種可能性都存在。如尾羽龍、鳥龍和中國獵龍都可能在快速奔跑中進行短距離滑翔,尤其是獵龍身長不足1米,身上也長羽毛,前肢像鳥翅膀一樣會側向收攏和張開,後肢修長,極適於奔跑,顯然是屬於地棲型。而顧氏小盜龍、趙氏小盜龍以及始祖鳥(有人認為它80%是

未解之謎尚存

鳥類起源於恐龍,但起源於那類恐龍?遼西地區發現的3種長毛恐龍——中華龍鳥、北票龍、中國鳥龍及4種長羽毛恐龍——尾羽龍、原始祖鳥、小盜龍、中國獵龍等分別屬於美頜龍類,鐮刀龍類、竊蛋龍類、馳龍類、疾走龍等,最早的鳥類是屬於那一類?還需要研究鳥類的演化系列才能揭開這一謎團。

眾所周知,鳥類形成的化石很少。不過幸運的是我國發現的鳥類化石很多。我國著名的古鳥類學家侯連海在他的專著中就指出,我國北方古鳥類不僅化石種類多,全世界發現的古鳥類種類加起來的總和也不及我國多。僅以古鳥(初鳥)亞綱而論,目前僅發現4屬,其中3個在中國,僅始祖鳥1屬在德國。而且我國北方中生代各個時期的古鳥類化石序列非常完整,僅距今1.45億的晚侏羅世至距今1億年的早白堊世就可以分出3個不同類別的鳥類動物群,它們屬種數量幾乎佔全世界這一時期發現屬種數量的2/3;距今1億年至6500萬年的晚白堊世的古鳥類也是世界上最多的;不僅如此,新生代古鳥類也是世界最多的,特別是距今6500萬至6000萬年新生代初期,那時正是恐龍大滅絕之後古鳥類最匱乏時期,我國北方還是發現不少古鳥類。

所以我國北方可稱世界古鳥類之鄉,現在最大的問題是尚未找到最早的鳥類和更早的長羽毛恐龍。

世界最早的「鳥類」是美國距今約2.23億年的晚三疊世地層中發現的原鳥,但多數學者都不承認它是鳥類;其次是德國的始祖鳥,但由於過於特化,而且數量極少,所以它不太可能是鳥類祖先。我國遼西在1996年發現了孔子鳥,它與始祖鳥有些相近,如頭骨沒有完全癒合,肱骨比撓骨長,翅膀上長有3個爪等,其個體與雞相近,嘴內無牙,為角質喙,尾脊椎骨退化,尾巴很短,胸骨發育。從進化的角度,它比始祖鳥進步,時代距今1.4億年,比始祖鳥稍晚,故不足以作為鳥類的祖先,儘管它化石數量極多且保存好。

2003年季強等人在遼西發現吉祥鳥,它與孔子鳥很接近,且年代比孔子鳥略早。2005年該小組又在河北豐寧縣發現了更原始的鳥類——華美金蜂鳥,並認為它可能是鳥類的祖先。

更令人振奮的是徐星等人近期在東北地區發現了一種新的長滿羽毛的恐龍,他們稱其為「赫氏近鳥龍」,可依稀看出它長有4個翅膀,全身布滿羽毛,連腳都有,特別是其羽毛可分兩種,一種為「恐龍絨毛」,長在頭部和頸部,另一種跟現代鳥類羽毛結構相似,有許多細毛從羽幹長出來,而且每個前肢上長有約24根羽幹,小腿和腳部也生長著相似數量的羽毛。此前發現長羽毛的恐龍,其羽毛一般長在前肢,而它卻長在後肢腕關節上,而且腿部和腳部的羽毛相互覆蓋,便其具更強的飛行能力,顯然它是屬樹棲型的。特別重要的是它的年代是距今1.51億年至1.6億年,這比始祖鳥和金風鳥都老,這就完全解決了最早鳥類反而比進化為它的長羽毛恐龍年代更早的「時間倒置」問題,也就是說由年代老的近鳥龍再進化年代較新的始祖鳥、金風鳥才是順理成章的。

我國北方中生代的陸相地層很發育,分布很廣,地層系列完整,完全有可能找到老的鳥類特別是更老的長羽毛的恐龍,為解決這一難題做出新的貢獻。

相關焦點

  • 被認為是鳥類祖先的始祖鳥,它是如何演化成鳥類的?
    關於現代鳥類的起源,目前流傳範圍最為廣泛的一種說法是起源於恐龍,因為曾有考古人員發現了具備飛行能力且長出羽毛的恐龍。而距離我們最近的恐龍至少也有六千多萬年,而始祖鳥被認為生活在距今1.5億年,在這段時間裡恐龍是如何逐漸演化成鳥類的?它們是從何時開始發生演變的?
  • 「時間悖論」:鳥是從鳥類起源數百萬年後的祖先那裡進化而來
    槽齒類起源說的反對者們發現了時間上的不一致性,他們認為鳥是從鳥類起源數百萬年後的祖先那裡進化而來的。地層學和系統發育之間的明顯差異已被廣泛用於反對獸腳類起源說。正如獸腳類起源說的批評者指出的那樣,奧斯特羅姆認為,侏羅紀晚期的始祖鳥(1.5億年前)源自早白堊世(9500萬年前)的恐爪龍(馬丁,1983b;費杜西亞,1996,2012)。他們認為,恐龍和鳥類之間的解剖相似性是由於進化的融合。
  • 恐龍進化成鳥類有了實錘,科學家找到證據:它們丟了一側卵巢
    鳥類的祖先是恐龍?鳥類究竟是怎麼出現在地球之上的?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古生物學家們。不過,目前比較普遍的一種觀點是,鳥類的祖先並不是來自於6500萬年前的第五次生物大滅絕發生之後,而是來自於白堊紀早期,鳥類的祖先是一種小型的獸腳類恐龍。
  • 恐龍是如何演化成鳥類的?
    古生物學家Paul Barrett教授解釋了我們對恐龍進化的新認識如何改變了科學家的思維方式。 充滿當今世界天空的鳥類是活的恐龍,讓人聯想到遙遠而陌生的過去。幾十年來的重大發現和研究使研究人員確信,現代鳥類物種與獸腳類恐龍之間存在直接聯繫。曾經有人認為恐龍是按比例放大的蜥蜴,但現在它們被認為是完全不同的物種。
  • 鳥類:帶毛的恐龍是我們的祖先
    進化成鳥類的當然不是這些大塊頭,而是一些身上長有羽毛的小型恐龍。科學家發掘出了很多遠古化石,這些化石就是那些帶毛恐龍留下的證據,告訴我們鳥類確實是由它們進化而來的。說到羽毛,這估計是鳥類最顯著的特點了。鳥類的羽毛五彩斑斕,把鳥兒裝點得非常美麗。
  • 源自中生代的最小恐龍化石,打破了我們對鳥類進化的認知
    這表明,在侏羅紀晚期(從2.01億年前持續到1.45億年前)起源不久之後,鳥類已經達到了它們的最小體型。」與現代蜂鳥不同的是,蜂鳥用嘴從花朵中啜飲花蜜,而這種新類鳥恐龍有用幾十個鋒利的嘴裝飾的喙牙。事實上,估計有29到30顆牙齒,這比化石記錄中發現的任何其他鳥類都多。
  • 從恐龍到飛鳥,你有沒有想過:鳥類未來將會進化成什麼樣
    進化論和自然選擇說告訴我們,鳥兒為了適應環境才變成了這幅樣子。那麼我們不得不憑著進化論的算法去考慮這樣一個問題:未來的鳥類會是怎樣的?但是在海爾曼(Heilmann)《鳥類的起源》一書裡,他經過比對並未在恐龍的遺骸中發現鎖骨,而鳥類有鎖骨,只不過被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扇狀骨(叉骨)。鎖骨是相對脆弱的骨頭,因此有被破壞或至少被破壞而無法識別的危險。然而,在海爾曼寫書之前,實際上已經挖掘出了一些獸腳類的鎖骨,但是這些都被誤認了。
  • 鳥類是如何交配的?
    不過我們別忘了雞、鴨、鵝,這三類家禽,它們都是人類馴化和飼養的鳥類。通過研究它們,我們就能知道鳥類是如何交配繁衍的。這個過程只會持續數秒,你根本就看不懂公雞到底幹了啥。其實它們完成的只是簡單的洩殖腔交配。
  • 鳥類真的起源於恐龍嗎?
    前不久,有關「鳥類起源於恐龍」這個話題在網絡上傳得沸沸揚揚,有的筆者還說得那麼「斬釘截鐵」,其中也不乏出來湊湊熱鬧的,因為這些人當中的很多作者甚至自始至終就沒有弄清楚過什麼是「生物的起源和演化」,更別提「鳥類的起源與演化」了。為了博人眼球,有的人乾脆說成:「雞起源於恐龍。」當然,雞屬於鳥類這一點毋庸置疑。那麼「鳥類起源於恐龍」這種說法是否正確呢?
  • 【科技日報】鳥類是由恐龍演化而來嗎?
    而上世紀70年代,美國耶魯大學教授奧斯特隆通過分析鳥類與其它初龍類(一個包括恐龍、翼龍、鱷型動物以及一些滅絕支系的爬行動物類群)的關係,也進一步論證了鳥類可能起源於獸腳類恐龍中的一類小型恐龍。隨後,古生物學家們在世界各地發現了許多像鳥的恐龍化石,為鳥類恐龍起源說提供了更多的證據。這一假說逐漸成為了有關鳥類起源研究的主流假說。但是,這一假說顯然有一些薄弱環節。
  • 從恐龍到飛鳥,你有沒有想過:未來鳥類會進化成什麼
    補充說明:文章是一個進化論學派,一切都是基於進化論建立的基礎上。鳥類是從恐龍進化而來的嗎?這是怎麼證實的生物學家ThomasHenryHuxley提出了鳥類與恐龍之間的進化關係,對始祖鳥和各種史前爬行動物進行了詳細的比較分析,發現他與恐龍非常相似。
  • 鳥類不認恐龍做祖宗了
    鳥類起源於恐龍?一些科學家說:「不,一些恐龍起源於鳥類!」在飛機發明之前,人類只能站在地面,羨慕地看著鳥類自由自在地翱翔於藍天之上,心中充滿了疑惑:「這些長著翅膀的傢伙是怎麼出現的呢?」鳥類起源,眾說紛紜這個問題其實困擾了人類幾千年。在科學發展起來後,關於鳥類的起源,逐漸形成了兩大派別。
  • 恐龍從未滅絕,只是進化成了鳥類和其它動物
    古生物學家們在中國東北部發現了一種新的帶有羽毛的恐龍化石,看上去和現在的鴯鶓和火雞差異不大,只是長著鐮刀狀的爪子和用來撕肉的牙齒。它的發現也許證明了,恐龍從未滅絕,只是進化成了鳥類和其它動物。 有羽毛恐龍對於很多古生物學家而言,是恐龍和鳥之間的過渡物種。
  • 研究稱小行星撞擊地球是恐龍滅絕主因 活下來的進化成鳥類
    研究稱小行星撞擊地球是恐龍滅絕主因 活下來的進化成鳥類  倫敦大學學院地球科學系助理研究員亞歷山德羅·基亞倫扎領導的一個科學家團隊發現,只有小行星撞擊才能創造出可以令恐龍滅絕的合適條件。  基亞倫扎對記者說:「重要的區別在於,人們過去只關注撞擊事件或火山噴發可能對氣候造成的影響,我們現在則給這項研究增添了一個生態維度,檢驗這些事件最終可能如何影響到了非鳥類恐龍的生態和生存。」
  • 鳥類真的是恐龍的後裔嗎,科學家有全新發現,揭示鳥類為何是鳥類
    地球從產生第一個生命體到現在,已經有四十多億年,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科學家一直希望能夠將生命的演化史,全面地連接起來,因為這樣能夠讓人類知道自己的過去,了解我們是如何成為人類。現在有一種科學推論,那就是有一部分恐龍演化成了鳥類,因此白堊紀的那一場浩劫,並沒有完全的將恐龍滅絕。這樣的科學發現,對於我們正確的認識白堊紀,有很好的促進作用,特別是這幾年中國科學家的研究,似乎在進一步的揭示鳥類之謎,不過現在依舊存在很多問題,科學家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和確認,這樣才能夠真正的明白鳥類和恐龍的情況。
  • 神秘的白堊紀時代,恐龍並沒有完全滅絕,其中一部分進化成鳥類
    近年來,中國科學家在恐龍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就,特別是在恐龍進化方面,在白堊紀以後,他們對恐龍有了全新的認識,揭示了恐龍滅絕的一些秘密。中國科學家的研究已經證明,恐龍並沒有完全滅絕,但其中相當一部分已經變成了新的物種,本研究對恐龍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 電子書下載|《奧威爾難題》《鳥類的崛起》《沙沙生長》
    《鳥類的崛起》作者:桑卡斯·查特吉內容簡介作者通過地質學和古生物學的知識為我們展示了鳥類的起源與進化過程。以詳細的化石資料和科學、通俗、有趣的語言探討了鳥類的各種可能性祖先,及其身體結構、牙齒和卵等。為我們解答了一直以來關於鳥類的各種疑問,包括始祖鳥是鳥類的祖先嗎?新發現的原鳥化石與鳥類是什麼關係?鳥類是從恐龍那裡進化來的嗎?鳥類的飛行是起始於樹上,還是起始於地面?侏羅紀世界的動物們是如何生活的。以專題的形式,討論了恐龍時代的開端,現代鳥類的祖先,白堊紀末期的大滅絕,鳥類的起源及飛行進化,鳥類的進食機制,鳥類與人類和環境的關係,等等。
  • 人類的大腦和鳥類有幾分相似?
    這些發現進一步闡明,哺乳動物大腦皮層的起源過程分為兩步:(i) 廣義脊椎動物的細胞和神經迴路進化起源(ii) 以上神經系統的宏觀結構發生了某種改變,從而產生了我們更為熟知的,哺乳動物中普遍存在的板層皮質模型。
  • 有牙齒到沒牙齒,鳥類演化歷程中是如何把牙齒搞丟的?
    作者:胡若成(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來源:《知識就是力量》雜誌 我們現在所能見到的鳥類均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牙齒,取而代之的是角質喙,但是鳥類的祖先——恐龍類爬行動物卻是長有牙齒的。在一億多年的漫長演化歷程中,鳥類是如何搞丟了牙齒呢?
  • 這種古老喙鳥的發現填補了鳥類和恐龍之間的一段空白
    讓我們先搞清楚一件事:鳥類基本上就是恐龍。6500萬年前,當大多數恐龍滅絕的時候,一些鳥類和類似鳥類的恐龍已經出現了,那些在滅絕事件中倖存下來的生物的後代,最終進化成了我們今天所知道的鳥類。雖然古生物學家們已經發現了各種顯示羽毛進化的化石,但直到現在,關於喙鳥還是一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