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小康網4月20日電 近日,河南原陽一小區施工現場4名兒童土方內身亡一事引起廣泛關注。就此事,當地組織聯合調查組展開調查。據媒體報導,事件已初步認定為刑事案件,公安機關已介入調查。
4月18日,河南原陽縣盛和府小區堆放的土方中陸續發現4名5歲至11歲兒童屍體,經初步判斷,可能因土方壓埋窒息死亡。包括項目法定代表人吳某在內的7名相關責任人,已被控制接受調查。
警方在現場調查。視頻截圖
4月19日凌晨,河南原陽縣委宣傳部通報稱,4月18日17時30分至22時40分,在原陽縣盛和府小區堆放的土方裡陸續發現4名5至11歲兒童屍體,均系與該小區相鄰的原陽縣原興辦事處溫莊村人。經初步判斷,可能因土方壓埋窒息死亡,具體原因需要進一步調查。
據家屬稱,4名遇難兒童最小的5歲,分別屬於3個家庭:李姓家庭以及劉氏兩兄弟家庭。一名家屬在現場表示:「4個孩子都是在坑裡找到的。大的是10歲,我大哥家的,9歲、7歲,我二哥家的,還有一個(5歲的)是鄰居。」另據家屬稱,孩子被發現時身體還是有溫度的,身體損毀嚴重。
幾名家屬表示,雖然營救時間不夠及時,但據現場情況來看,他們懷疑幾個孩子死得有些蹊蹺。「現場周圍的土比較硬,沒有看到倒塌的痕跡,周圍也沒有看到小孩的腳印。」
央視評論:拿什麼保護你,我們的孩子
這幾日接連發生的兩起關於未成年人的悲劇,深深刺痛了每一個人的心。
一起發生在安徽省郎溪縣。當地警方發布通告,此前走失的10歲女孩楊某婷被12歲男孩楊某某侵害遇難。18日上午,根據楊某某供述並經現場指認,警方在梅村村一灌木叢中找到楊某婷的屍體。被害人與嫌疑人系堂兄妹關係。同村一知情人向媒體稱,女孩很可憐,從小性格老實,其母親常年不在家。據悉,郎溪縣公安局已將案件移交上一級公安機關辦理,具體案情暫時不便透露。
另一起發生在河南省原陽縣,當地政府發布通報,4月18日17點30分至22點40分,在原陽縣盛和府小區堆放的土方中,陸續發現4名5至11歲兒童屍體,均系與該小區相鄰的原陽縣原興辦事處溫莊村人。經初步判斷,可能因土方壓埋窒息死亡,具體原因需要進一步調查。目前,包括項目法定代表人吳某在內的7名相關責任人已被控制接受調查。
河南原陽悲劇,調查尚在進行,究竟是意外還是犯罪,目前並不明朗。4名兒童是如何進入工地的事實最為關鍵,也最為公眾關心。據媒體報導,工地上準備建小區,還在打地基,而溫莊村與事發工地僅隔著圍欄。圍欄有多個豁口,且圍欄底部與地面有縫隙,寬處連成人都可以鑽進。埋4名兒童的大坑約6米深,呈不規則形狀,底部還有一個圓形小坑。從上述信息不難看出,對於缺乏危險認知和自我保護能力的兒童來說,這是一個蘊含巨大危險的場所。不讓未成年人進入這樣一個場所,避免其陷入危險境地,是工地施工方的職責。所以,哪怕4名孩子是主動進入工地而非受人強迫,沒人阻止本身也暴露工地監管的稀鬆,坐實施工方重大事故責任,其中不排除直接責任人員的刑事責任。
與河南原陽悲劇相比,安徽郎溪悲劇的事實更清晰一些。雖然侵害原因警方暫未透露,但「12歲男孩殺害10歲女孩」的核心信息已明確。對於加害者,無論我們如何憤怒,如何希望他能受到與其行為惡劣程度和嚴重後果相當的處罰,但理智告訴我們,在法律作出修改,刑事責任年齡降低之前,收容教養是他可能付出的最重代價。這是法治的要求,除了接受,我們別無選擇。
去年10月,大連13歲男孩性侵未成殺害10歲女孩事件,引起社會廣泛關注,也引發社會是否需要降低刑事責任年齡的討論。降低刑事責任年齡,是一項牽一髮而動全身的立法工作,審慎是必要的。然而,半年時間內同樣的悲劇再次發生,人們有理由作出這樣的假設:如果刑事責任年齡能早些降低,加害者可以意識到做壞事的代價會更重,這次的悲劇,可以避免嗎?
關於降低刑事責任年齡,有一種反對觀點很流行:「降低到12歲,還會有12歲以下的加害者。」但又有哪一種方法,單獨用它就可以一勞永逸地保護未成年人呢?未成年人要得到有效保護,一定是各種手段綜合作用的結果。刑事責任年齡降低到12歲,或許不能避免全部傷害,但只要有效阻止了部分傷害發生,它就是有重大價值的。如果現實表明對未年人的法律保護需要加強,降低刑事責任年齡實有必要,那這方面工作就需要更積極推進。
除了包括法律保護在內的社會保護方面的短板,家長監護不力也是悲劇發生的重要原因。「養不教父之過」,加害人家長理應受苛責;而被害人家長,孩子已經受到傷害,再批評人家,在人傷口上撒鹽,有些殘酷,但為了防止更多悲劇發生,不讓更多家庭經歷這種苦痛,有些話必須要說。
關於監護責任,未成年人保護法、民法等均作了規定。監護的內容很寬泛,但歸納起來無非兩條,一是「監」,二是「護」。「監」,指的是監護人通過有效監管,避免未成年人走邪路,危害他人和社會;「護」,則是指監護人有責任保護未成年人人身、財產免受侵害。
家長切實擔負起監護責任,未必能避免所有悲劇,但大部分悲劇應可避免。在河南原陽悲劇中,遇難的4名兒童來自3個家庭,三個家庭中哪怕有一個監護人盯緊孩子,悲劇都不至於發生。所有家長疏於監管,是悲劇發生的原因之一。
「拿什麼能保護我們的孩子」,兩起悲劇向社會、向每一個家長、每一個公民發出這樣的拷問。更嚴密的法網、更嚴厲的處罰,為人父母的責任心、作為公民的良心,每一個都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