屎尿糞便,在國內似乎就是「骯髒」的詞語,往往罵人的時候經常用到。雖然這個話題感覺十分的「有味道」,可是人都有三急,屎尿是每個人都會有的東西,我覺得討論一下也是無妨。日本人給人的感覺就是「乾淨整潔」,似乎與這兩個字眼不相連,可是日本人並不會拒絕討論這個問題。相反,當我諮詢日本人關於日本如何處理糞便的時候,他們也會很熱心的告訴我。日本確實將糞尿的處理,當成一個「事情」來對待,這篇文章,就介紹一下日本的糞尿處理設施,究竟如何從「骯髒」的排洩物,變成對環境無汙染的東西的呢?
日本的屎尿處理設施
屎尿處理設施,指的是將屎尿等通過淨化槽進行處理,然後將處理後的液體排放到公共水域的設施。日本對於能夠排放到公共水域的水質有著嚴格的要求,因此在處理設施當中,有很多設備來處理汙水。
很多人認為,處理屎尿之人,必然不需要過多的知識,只需要幹活就行了。但是在日本則不同,想要在這些設施當中任職並且獲得升遷,就必須有「廢棄物處理設施技術管理者」的認定資格,需要學習相關的專業知識,比如廢棄物概論、安全衛生管理、設施構造及管理以及測定分析理論等。
我們都知道,在一些農村地區,會使用排洩物作為肥料來使用,其實在日本也有這樣的做法,只不過在19世紀末期,這種做法逐漸廢止。在1950年代,日本將「處理屎尿」作為全國性事項進行推動,甚至設置了「屎尿處理對策全國協議會」,以改善隨意投放屎尿的行為,現在日本已經形成了完整的將屎尿回收資源化的系統!
屎尿處理設施的詳細流程
最開始,我也沒有注意到日本人是如何處理排洩物的,由於某位讀者的問題,讓我認識到,正式屎尿,並非不雅,而是一種觀念的進步!我也查閱了許多資料,根據這些資料的內容,來介紹一下日本屎尿處理設施的詳細流程。
日本收集排洩物有兩種方式:收集車和直排管道。在現代化都市當中,多是採用後者,因為直排管道的修建非常龐大,是需要在城市設計初期就要考量的問題。收集車常見在農村以及一些較為舊的城市當中,但是也是日本現有的主要方式。這裡以「收集車」為例,進行介紹。收集車裝載排洩物以後,會拉到處理設備的入口處,入口處的房間採用的是「負壓設計」,防止異味散出。
從入口而來的排洩物,首先會經過前處理裝置,該裝置的作用是區分「固體」和「液體」。固體物質會直接送到燃燒設備當中;液體物質會繼續流轉到下一道。
脫水裝置的作用同樣也是去除多餘的固體雜物,通過遠心機來脫水處理。這裡處理的其實有兩部分,一個是從上道而來的廢棄物,一種是從好氣性消化槽和沉澱池而來的廢棄物,通過遠心機將汙泥和固體藥劑進行去除,然後將固體廢棄物,送到燃燒設備當中。
在壓餅槽處理的都是固體物質,從前處理裝置和脫水裝置而來的固體物質,會通過壓餅槽,將固體物進行壓實,以減少儲存空間。
為了給好氣性消化槽送空氣,必須有巨大的空氣運輸裝置。這種裝置的聲音非常大,因此會單獨設置在一個密閉的防音的空間內。
好氣性消化槽從外部來看,只能看到送氣管道而已,因此這裡用動畫圖來表示。該槽的作用就是通過微生物的能力來將水淨化,送氣管道會直接通到該槽的底部,輸送空氣以後,槽中的微生物逐漸活化,來分解排洩物當中的有機物。
在沉澱池當中,可以將固體與液體完全分開,此處沉澱下來的固體物質,同樣會被送到壓餅槽,液體流入下一道。
在藥液洗淨塔當中,通過酸鹼混合來消除臭味。這裡集結的都是從各個工序而來的含有臭味的東西,通過藥液除臭。
活性炭吸附塔裝置多是吸附液體廢棄物,可以吸附臭味或者水中的雜質。
通過層層處理的廢棄物,最終會檢測水質,水質符合的話會進行放流。
氣泵室是整個系統的核心,各個處理工序都需要動力支持,氣泵起到了動力傳輸的作用。
監控室是需要人來操作的,這裡記錄著設施內設備的運行狀況,如果發生異常隨時可以監控到。
糞尿處理設施所涉及的技術領域
處理設施的設備是整套的,但是其中涉及的技術領域確實多方面的。
在收集搬運方面,涉及到淨化、吸取等方面的技術。集糞車如何做到密閉,如何做到異味不發散?這些都有精密部件的支撐;
在處理工序當中,好氣性以及厭氣性處理方式、酸化處理等涉及到生物學的處理技術,在固體燃燒時,需要考慮到廢棄汙染氣體的排放處理等;
在高度處理如凝集、活性炭吸附以及消毒處理時,涉及到各種裝置的研發;
汙泥處理時,涉及到凝縮、脫水等工藝。
所以,雖然我們看似簡單的糞尿處理,在日本其實大有文章。
正視糞便,並不骯髒
日本之所以花費大力氣整頓糞便,也是因為深受糞便之害。直到19世紀,日本人會利用糞便施肥。但到了20世紀初期,這種農業方式的循環利用似乎已經走到了頭。人口急劇增加,工業化進展導致農村人口減少,農地的供需平衡被打破,同時由於化肥的普及,人們逐漸拋棄了傳統的糞便肥料。
在20世紀中期,日本都市發生了很多「屎尿橫流」的事情,很多糞便被隨意的排放在河川、湖泊、山谷當中,無秩序的丟棄,使得日本環境汙染,甚至一度引發了寄生蟲病。
這樣的背景之下,日本不得不正視屎尿,將其作為一個「國家課題」來解決。
1950年代,日本水類傳染病以及寄生蟲病蔓延,日本發布了禁止將屎尿用於農地以及清掃的法令,並且開始對屎尿處理設施給予國家補助;
1960年代,高度經濟成長使得生活環境惡化,大範圍建設處理設施,但是環境問題依然沒有顯著改善。在此背景之下,日本頒布了生活環境設施整備以及清掃設施整備的法令,將這兩項分別列入國家10年和5年計劃;
1970年代,發生了公共水域汙染問題,日本為此確立了整套的屎尿處理技術;
1980年代,淨化汙水槽增加,日本修改了海洋汙染法,並且擴大了國庫補助對象;
1990年代,日本人生活方式轉變,日本修改了廢棄物處理法案;
2000年代,日本提倡建設循環性社會;
2010年代,日本強化了災害對應能力,將處理設施作為一種基建來看待。
結束語
日本人在經歷了環境汙染之後,選擇了正視它,並且切實的提出了方案來解決這種問題。現在很多地方,人們依然沒有「處理糞便」的意識,很多人認為這是一個「不值得討論」的話題。這是一個任何人都需要面對的事情,現實是,卻沒有人想要認真的對待?
正視糞便,並不骯髒!
或許因為我們現在的正視,能夠換來子孫後代的乾淨整潔與體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