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冷、菲力、肉眼和T骨,你想知道的牛排知識都在這裡了

2020-12-15 吃貨歷史觀

庖丁解牛的故事

中國古代有一位十分有名的廚師,他令人稱絕的便是宰牛功夫,據說可以做到用刀緊貼筋骨間隙將牛肉切割開來,隨著身體揮刀前行,牛肉與骨骼應聲分離,達到神乎其技的地步。

更為難得是在宰牛的過程中,可以絲毫不傷刀刃,十多年中宰殺了上千頭牛,刀刃依舊完好如初,這便是記錄在《莊子·養生主》中庖丁解牛的故事: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 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看完這個故事,我不禁在想,如果讓庖丁來宰牛,一定可以切出最鮮嫩的牛排,因為牛身上雖然有很多肉,但卻並不是都適合做牛排,只有一小部分兼具肉味和鮮嫩的牛肉,才適合做牛排,下面我們便一起來了解下如何選出一塊上佳的牛肉做牛排。

鮮嫩與風味可否兼具

在聊關於牛排的話題前,先跟大家說個童年回憶,記得小時候母親燉雞,姐姐總會先挑雞翅吃,而對於我來說,肉多的雞胸和雞大腿才是最愛,每每在這個時候,聰明的母親都會笑著說姐姐要比我會吃。原來和大部分禽類一樣,雞運動量最大部位是胸部和腿部,所以這兩個地方的肌肉組織也最發達。而已經基本快退化掉的雞翅,則因為運動量很少,肌肉組織明顯退化,與此同時卻分布了很多脂肪。

肌肉組織中的細胞往往很密很厚,做熟以後吃起來會有些發柴的感覺,而含有脂肪的雞翅,即使燉了很長時間,也會因為含有的脂肪,口感和風味依舊會很不錯。運動量少的地方脂肪多,運動量大的地方肌肉多,這點不僅在雞身上適用,大部分部分動物都是如此。

就連我們人抽空去健身房,教練都會在你減肥前,先建議你測一下體脂含量,體脂含量越高說明平時運動少,所以脂肪都堆積起來導致含量高。相反,如果一個人體脂含量偏高,則說明平時運動量很大,全身都是肌肉(又稱腱子肉)。

不過在中世紀歐洲人剛剛開始吃牛排的時候,還只是一小部分貴族才能享受到的奢侈品,物以稀為貴,導致當時的人們還沒到追求風味和口感的階段,而是依然處於對量的追求上,所以後來歐洲國家才培育出了全身都是肌肉的比利時藍牛。

這種牛經過不斷的人工選育,篩選出無法合成一種蛋白質的品種,而這種蛋白質是合成肌肉生長抑制素必不可少的原料,因為缺乏這種抑制素,比利時藍牛從一出生便開始瘋狂的長肉,而且全是肌肉,因此也成為歐洲著名的肉用牛品種,並被引進到了美國、加拿大等國家。

但隨著人們對美食品位的提高,在對口感要求的基礎上,人們又開始追求牛肉的獨特風味,而這就要求切割出的牛排要含有一定的脂肪。全是脂肪不行,完全沒有脂肪也不行,脂肪的量要恰到好處,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東瀛的島國培育出了讓他們引以為傲的日本和牛,並一度將價格炒上了天。

和牛的肉多汁細嫩,最具特色的便是紅色的肌肉中均勻分布的白色脂肪,因形似雪花,又被稱為雪花牛肉,為何追求更加極致的味蕾享受,人們還會根據「雪花」的比例和分布情況,將和牛肉進行更為詳細的等級劃分,大致上是脂肪分布的越均勻等級越高。

帶你一圖(原創手繪)搞懂牛排的分類

人類開始大量吃牛肉,也就是近二三百年的事情,所以我們會發現歷史悠久的中華美食大家庭中,以牛肉為原料的美食並不多,要遠遠少於我們常吃的豬肉。而且由於中國在近代史中的落後,飲食文化上也大多是吃老底,與此相反,歐美的西餐文化幾乎都是在近一二百年發展起來的,以牛排為例,雖然烹飪手法簡單的很,但對牛肉的分類和切割則要精細的多,可以說是做到了「目無全牛」的地步

在網上找了很多牛肉分割圖,但都不太理想,有西式的劃分,也有後來較為中式的劃分,目的不同自然標準也不同,為此只好綜合幾張自己手繪了一張,大家可以作為參考。由於牛的四肢強壯且經常活動,作為四肢上的腱子肉就不用考慮了,裡面的筋膜煎完會硬得讓你懷疑人生,所以牛排大都是去脊柱兩側運動較少的肉。西冷牛排、菲力牛排、肉眼牛排和T骨牛排幾乎將整個牛脊柱附近的肉瓜分殆盡。

【肉眼牛排】位於牛胸後部,緊挨著肋骨的脊肉,這部分牛肉肥瘦相間(會有前面提到的雪花紋),口感和肉味都很不錯。

【西冷牛排】,又稱紐約客牛排或沙朗牛排,是位於牛柳(牛裡脊)上部,腰後部的脊肉,其特點是外部一側有一層較厚的肉筋(很好辨識),有嚼頭但不能煎的太老,一般三、五分熟就可以了。

【菲力牛排】就是我們常說的牛柳,肉質細嫩是裡脊肉的特點,因為是取自一整塊大的肌肉組織,一般只在外部有一層筋膜,內部肉筋極少,偶爾會有貫穿的脂肪,但絕對不會有像牛腱子肉上那種隨處可見的肉筋,這也是辨識菲力牛排的方法。

至於【T骨牛排】(又稱丁字牛排)一看就是美國人搞出來的玩意,因為不論菲力還是西冷,都透露出歐洲飲食文化的一種精緻講究,而T骨牛排則是一刀切的將緊密挨著的幾塊牛肉來了個大雜燴,既有一部分帶肉筋的西冷,又有一分部細嫩的菲力,還可能帶有一小部分肉眼,一塊牛排三個不同口感合味道都嘗到了,而且還是很暴力的將骨頭一起切了下來。

不得不說很有美國範,粗暴而又有些偷懶,就和美國俚語一樣!

伴隨牛排的平民化,原先的精細化分就很不實用了,畢竟一頭牛隻有那麼一小塊肉可以用來做牛排,很不划算,也限制了產量,於是屠宰場的牛肉切割師,也會在牛的其他部位發掘可以用來做牛排的嫩肉,並創造出了很多新式稱呼,但不論有怎樣的花樣,就一頭牛來說,依然還是以上提到的幾種牛排為主流。而如果對於不經常吃西餐的朋友,糾結如何選擇牛排種類時,不妨選擇T骨牛排,「大雜燴」的都嘗一下肯定錯不了了。

相關焦點

  • 菲力、西冷、肉眼,草飼還是谷飼?牛排到底該怎麼選?
    菲力是牛運動最少的部位,沒有粗大的肌肉纖維,肉質比較鬆散,瘦肉多、脂肪含量比較低,牛肉香味不及西冷和肉眼。T骨牛排T骨牛排就是脊骨兩邊的內外脊肉各取一塊。簡單來說就是一邊西冷,一邊菲力。如果你又想吃西冷的勁道,又想要裡脊的嫩度,可以考慮這個部位。三、草飼VS谷飼牛肉的口感除了與部位有關,還與飼養方式有很大關係。肉牛的飼養方式有兩種:草飼和谷飼。
  • 西冷牛排、菲力牛排、眼肉牛排到底有什麼區別?看完點牛排不出糗
    你吃過的西冷牛排、菲力牛排、眼肉牛排到底有啥區別?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現在大家生活水平提高了,說到牛排,大家也不會感到陌生了,平時肯定也會去下館子吃牛排,但是吃了那麼多次的牛排,你真的能分得清楚西冷牛排,菲力牛排和眼肉牛排的區別嗎?一頭牛身上的大部分都能作為烹飪食材,像我們平日裡吃到的牛頭、牛肝、毛肚、牛排,都來自於牛的不同部位,而有些部位是特定「煎牛排」用的。
  • 西冷、眼肉還是菲力牛排?牛排買什麼部位肉?什麼牌子好?
    一、牛排買什麼部位的肉(西冷牛排、菲力牛排、眼肉牛排、上腦牛排、板腱牛排、黑椒牛排、秘制牛排、雪花牛排、兒童牛排是什麼意思?)首先我們排除黑椒牛排、調理牛排、醃製牛排、秘制牛排、整切牛排,為什麼呢?這些都不是正經牛排,屬於添加劑的集大成者。
  • 牛排冷知識,全是乾貨,來拿吧
    牛肉的知識。TENDERLOIN(嫩牛柳,牛裡脊),又叫FILLET,(菲力),是牛脊上最嫩的肉,由於肉質嫩,煎成3成熟、5成熟和7成熟皆宜。RIB-EYE(肉眼牛排),瘦肉和肥肉兼而有之,這種肉煎烤味道比較香,使用時不要煎得過熟,3成熟 最好。肉眼主要是(1~5)肋骨之間 的肉 。SIRLOIN(西冷牛排,牛外脊,又稱為莎朗牛排),主要是由上腰部處的去骨脊肉加工的。含一定的肥油 ,在肉的外延帶一圈呈白色的肉筋,總體口感韌度強、肉質硬、有嚼頭,食用中,切肉時連筋帶肉一起切,另外不要煎得過熟。
  • 吃西餐別出糗:告訴你腓力|西冷|莎朗|肋眼牛排區別、部位及吃法
    2.Sirloin(西冷牛排)西冷牛排也有叫做牛排(有些國家和地區的沙朗牛排使用的另外部位),取自牛身上的Sirlon部位,其實下圖中Top Sirloin和Bottom Sirloin也可以跟圖中的Sirloin一起叫做Sirloin。Sirlon僅次於Tenderloin,所以售價也較低於菲力牛排。
  • 對牛排味道沒好感?可能醬汁沒選對,簡單兩步,讓你吃上美味牛排
    教你選最合適的生熟度,和選擇什麼醬汁也有相當大的關係,今天就教你簡單兩部,吃到合適你的美味牛排~第一步:大致了解牛肉的不同部位要大致了解牛的各個部位以及名稱(需要下點功夫噢),當你知道哪個部位不同的時候,就可以去辨別有啥不同,這樣,不單是在外點牛排不用亂點,而是點自己喜歡吃的部位,而且自己在家也可以知道用什麼方法
  • 西冷牛排的家常做法
    看視頻學做菜,享受不一樣的地方美食西冷牛排,主要是由上腰部的脊肉構成,與菲力牛排相比,西冷牛排更具韌性,肉質細膩均勻分布細筋,口感嫩中帶有嚼勁。以五分熟最好,最好不要煎得過熟,切時要連筋帶骨一起切。煎制西冷牛排時,既要能夠迅速加熱牛肉表面,使其產生大量的香料分子,又不能使肉質的細胞壁破裂。最好用厚底鐵鍋,厚厚的生鐵導熱均勻、受熱快,能令牛肉把那種原有的口味發揮到極致。牛排煎制非常簡單,掌握幾個小竅門就夠了。好的牛排吃原味都很棒,只要幾分鐘,就可以在家吃西餐啦!接下來就是這道西冷牛排的做法了!
  • 菲力牛排是哪個部位?好吃麼?咋烹飪
    正文:菲力牛排是哪個部位?菲力又稱牛內脊、牛裡脊、內柳,英文名beef tenderloin。在澳洲,這塊肉被稱為「眼菲力」,在法國和英國被稱為filet和fillet,中文音譯菲力。菲力牛排就是用一定厚度的牛裡脊肉做出的牛排。日常我們買的這塊肉是用來炒菜用的,像回鍋牛肉、水煮牛肉、嫩牛片都可以用此塊部位。而市面上賣的比較好的兒童牛排一般都會採用這個部位來製作。
  • 頂興澳洲菲力原切牛排怎麼樣?品嘗體驗
    精選澳洲純淨牧場的牛肉,這裡的草原擁有潔淨的雨水和充足的陽光,草飼牛經過20個月的圈養,肉質脂肪含量低,肉香濃鬱,每頭牛的生產、防疫和流通都有嚴格的把控,可追溯源頭。採用瞬時真空技術包裝,解凍後可以看到表面細長清晰的纖維和分明的肌理,精選筋比較少的牛肉部分,所以肉的口感大部分都很嫩,不添加任何防腐劑,保證肉質的安全和健康,家裡的孕婦和小孩也可以食用。
  • 有的牛排才8元一片,能買嗎?帶你認識合成牛排和正常牛排的區別
    去西餐廳的時候,牛排是必點的東西,大都是幾十一份,也不算貴。但你知道嗎,這種牛排大概率是合成的牛排,在網上100多十幾片隨處可見。為啥這麼便宜呢,會不健康嗎?
  • 教你快速分辨合成和原切牛排,只要原料中出現這種材料,建議別買
    大家買牛排的時候有沒有遇到這樣的問題,那就是牛排各部位的名稱繁多,菲力、西冷、T骨、眼肉、板腱等等,讓人眼花繚亂。不僅如此,還有什麼合成牛排,原切牛排和整切牛排,更是讓人云裡霧裡。究竟牛排該如何挑選呢?今天大叔就來跟你詳細聊聊牛排的挑選方法,可別再買錯了哦!
  • 別去西餐廳吃牛排了,教你在家煎出完美牛排,肉質緊實、鮮嫩多汁
    別去西餐廳吃牛排了,教你在家煎出完美牛排,肉質緊實、鮮嫩多汁! 想要偶爾提升一下生活情調和逼格,那就是自製一頓西餐吧!首選當然就是牛排,精緻而優雅,擺上燭臺香薰,配上鮮花紅酒,愜意地享受一下生活。
  • 簡單幾招,教你如何在西餐廳點牛排時像個行家!這樣顯得你內行
    你去西餐廳吃過牛排嗎?很多人覺得牛排屬於可望而不可及的一種食物,這當然不是因為牛排不夠美味,更不是因為兜裡沒錢,實際上,儘管西餐在我國已經逐漸變得流行,但仍有許多人不了解西餐的就餐方式,對牛排也是一知半解,有些人對牛排躍躍欲試,卻害怕不懂得西餐禮儀鬧出笑話,會被人當成土老帽而丟了面子。本文小編將和你分享如何像行家一樣在餐廳點牛排,搞懂刀叉該怎麼拿?
  • 一起打卡牛排的不同吃法,學會這些知識點,你也可以做個專業吃貨
    但慢慢地吃了一段時間之後,發現牛排還有蠻多的講究,於是相對於吃一直充滿好奇心和求知慾的泥丸,就開始摸索和研究牛排,包括牛排的種類,牛排哪些部位怎麼做的好吃,也成為了最近泥丸喜歡研究的知識點。後來有一次泥丸邀請同樣最近正在健身的小婉,一起到家裡邊做客,順便吃吃減脂餐。小婉說最近她也在研究牛排,發現其實牛排的種類不僅很多,而且不同的牛排做出來的口感也不一樣。
  • 牛排選購終極指南
    這裡我想強調一下:正常來說即使是F1和牛,口感也要比安格斯細膩的多。還有個影響口感的重要因素是部位,三大傳統部位(眼肉Rib eye、西冷Sirloin和菲力Fillet)的價值不只是從古至今的習慣,更多是牛排做法的口感和外觀等體驗相比其他部位更好牛排部位詳解眼肉(Rib eye)2243專業叫法為Cube Roll(澳洲
  • 「科普」:廚藝小白在家怎麼煎好牛排?
    T骨牛排T-BONE,亦作丁骨,呈T字型,是牛背上的脊骨肉。T型兩側一邊量多一邊量少,量多的是西冷,量稍小的便是菲力,中間被肋骨隔著,一半富有嚼勁一半柔嫩細膩。推薦熟度:五到七分。肉質介於細嫩與粗獷之間,味蕾層次感和融合度最高,細膩與油脂感均品位得到。
  • 豪橫吃肉,聊一聊牛排的故事
    首先日本和牛肯定是牛排界神一樣的存在,神戶牛也是牛排中的王者。日本和牛還不在允許的進口範圍內,所以在國內吃到的可能是假冒或者走私貨,品質及安全性都沒有保障。目前我們在國內能吃到比較常見的是澳洲產的安格斯牛及澳洲和牛。
  • 如何挑選適合自己的牛排?牛身上不同部位不同口感,差別很大
    那時候自己也是第一次吃牛排,刀叉都不會拿,現場拿出手機百度,看著旁邊桌的是怎麼使用刀叉吃牛排的。現在想想都感覺有點糗啊。牛排小編吃過菲力牛排、T骨牛排、上腦牛排等等。牛身上不同部位的牛肉質感完全不同,口味也是相差很多。雖然有的時候搞出清楚這些牛肉到底有什麼區別,但還是抵擋不住大家的熱情和喜愛牛肉。那這篇文章小編就來和大家說說牛排的知識點,比如怎麼選牛排?
  • 資深侍酒師課堂:一文搞懂各種牛排和食用方式
    牛排可謂是西餐主食中必不可少的存在。小編在牛排餐廳工作之前也傻傻分不清牛排有哪些,只知道它們都是牛排,吃就對了。問幾分熟?全熟。嚼得動嗎?還行。 可是在牛排店工作 3 年才慢慢懂了原來牛排之間還有那麼多不同,主廚隔段時間就會把肉拿出來給大家說說,原來那頭牛還真不簡單。
  • 如何像行家一樣在西餐廳點牛排?
    但是要說到如何點牛排,相信很多人都為這個問題煩惱過:菜單的西冷、肋眼、菲力都是什麼?牛排應該三分熟、七分熟還是全熟?谷飼牛和草飼牛哪種口感更好?……今天,三匠廚房(ID:sanjiangfood)就來說說,牛排到底該怎麼選?內容指引:1.牛排的起源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