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詩書畫 東方衛視詩書畫
大唐大曆元年,也就是公元766年的冬天,是54歲的杜甫暫居夔州——也就是今天重慶奉節的第一個冬天。
說「暫居」,是因為停留在這裡並不在杜甫計劃之內。此前,他雖然身居成都,卻一直心念長安故園,甚至連回去的路線都想好了:「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765年,他終於按計劃出發了,誰料剛剛出蜀,就在雲安病倒了,而且病得很重,一躺就是幾個月,回去也暫時不太可能了。
正好這一年,柏茂琳出任夔州都督,聘請杜甫擔任幕僚,於是杜甫就在夔州暫時安頓下來。
在夔州期間,杜甫雖然老邁多病,卻進入一生中的創作高峰,《登高》《秋興八首》等代表作都是在這裡完成的。
我們今天要讀的這首詩,創作於一個雪霽寒宵的冬夜,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
閣夜
(唐)杜甫
歲暮陰陽催短景,
天涯霜雪霽寒宵。
五更鼓角聲悲壯,
三峽星河影動搖。
野哭千家聞戰伐,
夷歌數處起漁樵。
臥龍躍馬終黃土,
人事音書漫寂寥。
杜甫在夔州的時候,曾經以他居住的西閣為題創作了不少詩作,這首詩也是如此。
首聯「歲暮陰陽催短景,天涯霜雪霽寒宵」,點明了詩歌創作的時間和地點:已經是冬天了,一年將要結束,白晝在黑夜的催逼下,一天短似一天。
此刻,我身處偏遠的夔州,徹夜難眠,看窗外霜雪初停,將寒夜映照得如同白晝。
作者在這裡表面是在寫景,實際上是在借景寫人、寫事、抒情:時值歲暮,暗指人生之暮;雪夜漫長,暗指戰亂頻繁。
當時,「安史之亂」剛結束不久,人們熱切希望社會安定,但是蜀地又爆發了「崔旰之亂」,讓百姓不堪其擾。
詩人難以入睡,索性披衣出門。此刻,天還沒亮,軍中的鼓聲和號角聲就響起來了,那聲音如此悲壯,不知道將士們又將奔赴何方。
夔州是三峽的起點,他仰頭看天上銀河璀璨,遠處是咆哮的江水,星辰倒映在江流中,明滅動搖,就如同這動蕩的時局,這個聯想凸顯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
緊接著,詩人由眼前之景進一步展開聯想、深化主題:「野哭千家聞戰伐,夷歌數處起漁樵」,野外仿佛傳來千家萬戶悽厲的哭聲,從中,我們仿佛看到硝煙瀰漫的疆場和家毀人亡的慘劇。偶爾能聽到幾聲漁民樵夫唱出的山歌,那歌聲如此悽婉,如同一聲聲哀嘆。
尾聯,詩人寫道:「臥龍躍馬終黃土,人事音書漫寂寥。」「臥龍」指諸葛亮。「躍馬」化用左思《蜀都賦》中「公孫躍馬而稱帝」的典故,指的是公孫述。
詩人極目遠眺夔州西郊的武侯廟與東南的白帝廟,感嘆像諸葛亮、公孫述這樣的歷史人物,無論他是賢是愚,都化為黃土、煙消雲散了。相比天下戰亂、民不聊生,我的寂寥孤獨又算得了什麼呢?
儘管處境艱難、老邁多病,「詩聖」杜甫始終忽略「小我」,胸中湧動著熾熱的家國情懷,讀來讓人動容。
雪霽寒宵,冰雪隱藏了大地上的細枝末節,天地之間一片澄澈。這樣的景致在山水畫作品中也多有呈現,我們要欣賞的這幅畫是明代畫家藍瑛的《江皋飛雪圖》。
▲《江皋飛雪圖》明 藍瑛
紙本設色 148cm×46.7cm
天津博物館藏
江皋,也就是江岸的意思。這幅畫採取「一河兩岸」式的構圖,畫家用清墨渲染出冰封雪凍的河面和遠處晦暗的天空,營造出一片清寒。
天水之間,用墨線勾勒出山峰的輪廓,用大面積的留白來表現積雪覆蓋的蒼茫群山,只在近水處畫出樹木、稍加點苔,作為點綴。
近岸的景致是畫家要著力表現的對象。一棵古松、三棵雜樹,兩兩成組,勁挺而生,枝葉或火紅如丹、或碧綠如翠。
透過樹幹之間的縫隙,可以看到臨江的巖石上建有一座敞軒,軒內文房陳設一應俱全,一位文士頭戴風帽、身著長袍,正在窗前靜坐觀雪。
室外天地一片澄澈、湖面如鏡,室內文士神態安詳、心如止水,呈現出天人合一的大美境界。
畫面右上角有這樣的題跋:「江皋飛雪。東郭老農藍瑛畫於西湖舟中。」
藍瑛是明代的一位職業畫家,擅長創作山水畫,常見的風格有兩種,一種是沒骨重彩山水,我們之前欣賞過的《白雲紅樹圖》是這種風格的代表。今天這幅《江皋飛雪圖》是他用勾勒之法創作的淺絳山水。
▲《白雲紅樹圖》明 藍瑛
學術界則以「秀古」一詞來總結他的畫風,不僅概括了藍瑛師法古人、融合南北的筆法,又體現了他作品中濃鬱的文秀之氣。
大自然四季更替,四時之景各不相同。冬季,因為白雪皚皚的獨特之美,尤其被歷代詩人和畫家喜愛。吸引他們的,或許不只是雪花的潔白、晶瑩和空靈,更是借雪景山水能表現出自己心中的宇宙自然。
原標題:《雪霽寒宵:歲暮陰陽催短景,天涯霜雪霽寒宵》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