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青青 石丹
ID:BMR2004
日前,金山雲(NASDAQ:KC)發布財報後股價大跌,市值一日蒸發約46億元,引發市場關注。
一方面,作為雲計算企業,儘管金山雲第三季度營收增長72.6%、虧損收窄,但依舊未能「取悅」市場。另一方面,阿里雲、騰訊雲等頭部企業佔據強勢地位,市場競爭態勢將會進一步持續,金山雲等中小雲企業面臨市場進一步縮水、地位下降、淨利潤下降的風險。
持續虧損、資本市場反應冷淡、競爭壓力巨大……金山雲該何去何從?奔赴在雲計算賽道上的中小雲企業又當如何求生存?
對此,《商學院》記者就持續虧損、盈利模式、增速放緩、研發投入環比下滑、「雷軍系」扶持、雲計算行業競爭格局、中小雲廠家的發展空間等問題向金山雲發送採訪函。不過,截止發稿,對方並未作出回復。
持續虧損,市值蒸發46億元
11月18日美股盤前,金山雲公布了2020財年第三季度財報。財報數據顯示,2020年第三季度,金山雲總營收17.29億元(2.546億美元),同比增長72.6%。
其中,公共雲服務收入為13.097億元(1.929億美元)同比增長48.1%;企業雲服務收入為4.091億元(6020萬美元),同比增長257.3%;其他收入為0.1億元(150萬美元)。
(圖片來源:《商學院》根據財報數據整理)
不過,在營收增長的情況下,金山卻持續虧損。2020年三季度,其經營虧損為2.43億元,淨虧損為1.05億元。截至今年9月底,其淨虧損為8.57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金山雲持續虧損,至今沒能盈利,自2017年以來,其淨虧損近37億元。數據顯示,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前9個月,金山雲分別虧損7.14億元、10.06億元、11.11億元、8.57億元。
(圖片來源:《商學院》根據財報數據整理)
(圖片來源:金山雲招股書)
《商學院》記者注意到,除了持續虧損,金山雲的增速也正在放緩。財報數據顯示,2020年第四季度,金山雲預計總收入在18.8億元至19.5億元之間。而在2020年前三季度,其營收為38.05億元,可知金山雲預計2020年營收為56.85億元至57.55億元。
按照2020年預計最高收入,金山雲的營收增速也大幅放緩。其營收增速從2018年的79.45%微降至2018年的78.36%,再大幅下滑至2020年預計的45.48%。
(圖片來源:《商學院》根據財報數據整理)
此外,金山雲第三季度的研發費用為1.68億元,環比下降27.4%。而且,在雲計算高速發展的階段,其研發投入佔收入比重卻出現下滑。數據顯示,2020年前三季度,其研發費用佔總營收的15.61%,而去年同期該佔比為16.86%。
資本市場反應方面,據了解,金山雲盤前發布三季報,當天其股價大跌,最大跌幅14%,最終收跌8.66%。當日截至收盤,金山雲市值為74.3億美元,較前一日蒸發7.04億美元,約為人民幣46億元。
(圖片來源:雪球官網)
對此,文淵智庫創始人王超認為,資本市場對虧損企業的期待,來自於高速增長的市場份額以及光明的前景,金山雲本身盤子不大,73%的增長速度放在大公司十分難得,但是在金山這種盤子的公司來說,就非常落後了。
「雲計算無疑是未來重要的行業,前景廣闊。但現在整個行業來看,巨頭們已經紛紛實現盈利或者微虧,金山雲仍然在大面積虧損,情況不容樂觀。這或許證明公司市場號召力和議價能力太低,只能靠低價來維繫市場。」王超表示。
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江翰也指出,當前雲計算是一個高投入、低回報、周期特別長的產業,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金山雲長期沒有辦法形成盈利必然會帶來資本市場的過激反應,這是資本市場對於金山雲的一種正常動作。
「雷軍系」扶持效用幾何?
據金山雲官網,其創立於2012年,是中國前三的網際網路雲服務商,2020年5月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股票代碼:KC),業務範圍遍及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
目前,金山雲已經完成了至少8輪融資,除開納斯達克IPO上市不談,其融資金額也至少達到9.6億美元。
(圖片來源:《商學院》根據金山雲官網及金山軟體公告整理)
《商學院》記者注意到,在2017年底、2018年初,金山雲密集獲得融資——47天內,金山雲3次發布了D系列融資消息,總額達7.2億美元,公司投後估值為23.73億美元。
也是在2017年12月完成D輪首筆融資時,金山雲CEO王育林表示,「我們也給了自己一個目標,未來3年爭取佔據到中國公有雲IaaS市場30%的市場份額,營收過百億。」
不過,如今3年之期將滿,金山雲預計2020年營收56.85億元至57.55億元,僅為當初目標的一半。
此外,從融資歷程可以看出,金山軟體(HK:03888)對金山雲多有扶持,屢屢跟投。而作為金山軟體旗下的雲計算服務提供商,金山雲也早已與「雷軍系」、「小米系」勢力關聯緊密。
據金山雲招股書,其除了與金山集團、小米、獵豹集團等存在商標和專利方面的許可協議、借貸款項、辦公租賃、行政服務支出、服務費用、設備購買等等關聯交易,還直接從上述關聯方中得到不低的雲收入。
2017年,金山雲因小米而獲得了1130萬元企業雲服務收入;截至2019年底,金山雲持有對金山集團的4370萬元人民幣(630萬美元)公共雲服務應收款項、對獵豹集團的190萬元(約合30萬美元)公共雲服務應收款項。
此外,2017年、2018年、2019年,金山雲分別從小米產生了3.229億元、5.466億元和5.704億元的公共雲服務收入;從獵豹集團分別產生了2390萬元、620萬元和860萬元的公共雲服務收入。
張孝榮認為,中小雲企業突圍的方式,依靠垂直業務的精耕細作。對於金山雲來說,過去一直注重C端市場發展,要提升企業造血能力,則需要轉變思維,加強B端造血。同時也要深化與小米系生態企業的親密關係,或可以從中擴大「獲益」。
然而,即便是在協同作用與資源扶持上面,金山雲可能也沒有什麼優勢。
王超指出,在國內計算雲領域,阿里雲、騰訊雲、華為雲等佔據了前排,金山雲的客戶更多是關聯公司,相對弱勢。而且,阿里雲針對中小企業,騰訊雲針對遊戲企業,不僅有自己的優勢,而且有能力進行大量的補貼,但金山雲在這上面恐怕難以趕上,未來雲計算業務之間的差距會越來越大。
中小雲廠商「夾縫求生存」?
雲計算行業門檻不低,雲市場的競爭也是與各種強勢對手的對峙的局面。
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長張孝榮指出,雲行業市場仍然在投入期,虧損是行業整體性的現象。在全球雲計算四大巨頭中,也僅亞馬遜AWS實現了盈利,而阿里、谷歌、微軟的雲業務目前仍處於虧損狀態。其中,金山雲已經連續三年經營虧損,其它中小雲玩家同樣面臨巨額虧損,成長性堪憂。
「雲計算的市場集中度正在進一步提升。雲計算市場已經是寡頭市場。阿里雲、騰訊雲、中國電信及 AWS等頭部企業已佔據大部分市場份額,且市場競爭態勢將會進一步持續,中小雲企業面臨市場進一步縮水、地位下降、淨利潤下降的風險。」張孝榮表示。
不過,雲計算行業的競爭並不意味著中小雲玩家「無路可走」。多位專家告訴《商學院》記者,儘管當前市場處於分化或者寡頭市場,中小雲玩家要想從巨頭手中搶食比較困難,但另一方面,在垂直領域依然有細耕空間。
王超認為,在行業細分領域,深耕某個賽道,獲得某些雲計算的特殊技術,或許是中小雲廠商的突破口。雲計算是一個企業級市場,相對來說可以容納更多的玩家,中小玩家找對方向、找到突破口,也能夠有很好的營收。
點亮資本投資總監高炎也認為,目前雲計算企業的盈利能力和造血能力較弱,但當雲計算成為一種基礎設施時,想像空間是非常大的。以媒體傳播為例,雲計算在IaaS層面會被巨頭掌握,但未來媒體的形式是不斷發展的,所以垂直雲也有機會,例如聲音、視頻、VR等。
「當前整個中國的雲計算市場確實處於一個兩極分化的狀態,但是並不能單純說就是馬太效應,很多垂直市場的需求並沒有得到滿足,如果金山雲能夠在這方面有所突破的話,必然還是有不錯的發展前景的。」江翰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雲計算行業不僅僅面臨國內巨頭的擠壓,外資雲計算企業也一樣虎視眈眈。
王超認為,目前國內雲計算發展還處在早期階段,阿里、騰訊、華為等並沒有座次已定,可能還有逆風翻盤的可能性。未來比較大的風險,是國際關係將來是否會給外資雲計算公司更大的空間。目前的政策空間下,AWS和微軟都沒有什麼勝算,但如果政策改變,外資雲計算公司會成為中國雲計算市場最大的變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