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閱讀
「小康生活·舞動鄉村」全省鄉村廣場舞大賽火熱舉行中,一起來C位出道吧!
「小康生活·美在贛鄱」女性攝影主題大賽開始投票啦!快來Pick你心中的最美贛鄱~
「民亦勞止,汔可小康」,千百年來,我們從未停止對小康生活的憧憬。如今,全面小康終於觸手可及。
今年是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收官之年。我們即將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邁向更加壯麗的新徵程。決戰決勝的最後階段,贛鄱大地一派火熱的攻堅場面,廣大幹部群眾意氣風發、鬥志昂揚,正在全力以赴、衝刺勝利的終點。
東方女報推出「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專欄,透過平凡生活的溫度與感動,一個又一個的小康故事,生動體現出人民群眾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匯聚起同心同德奔小康的強大力量。
生活中的困難接踵而至,王瓊芳的應對環環相扣,就好像字典裡從來沒有「逃避」這個詞語,所有難以攀登的山峰終將被跨越。
2003年,她與丈夫舉家搬遷,從湖北秭歸來到千裡之外的江西贛州會昌縣,在荒山上開墾出近千畝的橙園。生活趨於安穩,她又當起了「吃螃蟹的人」,在當地首創「有機臍橙+綠殼雞蛋」的複合種養模式,觸電網際網路,拍攝短視頻、直播……對王瓊芳來說,挫折永遠是暫時的。緊盯目標,從不為自己設限,去試探、去突破、去失敗、去重來,才是真的勇士。
(點擊播放)
喜與悲
王瓊芳夫婦在會昌首創了「有機臍橙+綠殼雞蛋」的複合種養模式
山連著山,鬱鬱蔥蔥的,總也望不到頭,蜿蜒的水泥路就在山林間穿行。
顛簸了一個多小時,記者終於抵達了贛州市會昌縣小密鄉。吳承肖、王瓊芳夫婦的臍橙種植基地在這。
一場雨後,漫山遍野的臍橙樹更加青翠,圓潤飽滿的果實壓彎了枝條。吳承肖忙著送貨,王瓊芳則戴著頂寬簷帽,提著個籃子就出門了。沿著林間小路穿梭前進,兩邊的枝條不時打到身上,沾溼了衣服,她也不在意,行至一處鐵皮棚做的雞舍前才停下腳步。
「吱呀——」鐵門打開的一瞬間,無數隻公雞母雞一擁而出,不乏直接從半空中飛躍而出的,場面頗為壯觀。它們迫不及待地衝向臍橙林,上躥下跳,雞鳴聲此起彼伏。
放養時間到了,無數隻土雞從雞舍裡飛躍而出
走進雞舍,才發現裡頭暗藏「玄機」,地面由鐵絲網鋪設而成,底下留有一米高的空地,鋪著厚厚一層穀殼,「可以祛除異味,保持雞舍清潔」。
雞舍中間,立著一個四層的三腳架,是它們晚間休息的地方。右側劃分成了產蛋區,整齊地摞著一疊產蛋籠,裡頭鋪著厚厚的稻草。王瓊芳將母雞撥至一旁,取出籠裡的蛋,沒多久,竹籃裡就裝滿了兩三百個雞蛋。
產蛋籠裡的雞蛋
入秋了,空氣中泛著涼意,橙子開始轉色,新購進的一批土雞也陸續進入了產蛋高峰期。不難預見,又將是一個豐收年。
然而,時間倒轉十幾年,王瓊芳初來會昌時,並非一帆風順,生活似乎陷入了忙碌與資金匱乏的泥沼中無法自拔。
王瓊芳和丈夫是湖北秭歸人。秭歸地處長江西陵峽畔,臍橙種植歷史悠久,有著「中國臍橙之鄉」的美譽。他們也不例外,在老家種植了兩三畝臍橙。「但我們是高山區,耕種面積小,交通極為不便。」王瓊芳說,受制於地理環境,他們一直無法擴大種植規模。
2003年,時值贛南地區大力扶持臍橙產業的發展,吳承肖以臍橙技術人才的身份被引進至會昌,夫妻倆帶著全部家當,在小密鄉承包了100畝林地種臍橙,準備大幹一場。
可真正到了這裡,他們才發現,事情沒有想像中簡單。
興與衰
俯瞰臍橙園
大山上綠植環繞、山泉淙淙,猶如世外桃源,但也意味著沒有基礎建築設施,若想在這居住和種臍橙,一切都得從頭開始動手造。
清山、訂苗、整帶、打穴……需要花費不少錢,為了省一些人工費,夫婦倆基本承包了所有的活。王瓊芳回憶,每次噴灑農藥都自己上,體重40多公斤的她背著重重的藥壺,打完了近百畝地的藥。「晚上吃飯時,手臂酸得筷子都舉不起來。」
2009年,贛州多個縣市暴發了黃龍病,果樹大量砍伐,臍橙損失尤為嚴重。王瓊芳夫婦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機中——僅在當年,他們就砍掉了6000棵果樹,損失百萬餘元。加上前期投入過高,家裡已經債臺高築,「難以想像當時是怎麼熬過來的。」即使過去了這麼過年,回想起來,王瓊芳仍忍不住感慨。
重壓之下,他們只能主動尋求破解方法。「土壤是果樹的安身之所,我們想著,改善土壤環境,才有可能從根源上解決問題。」王瓊芳說,之後,果園開始採用有機肥和人工除草的方式,調控土壤微生態平衡,改善農產品品質。
這樣一來,王瓊芳夫婦更忙了,有時甚至前邊的草沒除盡,後邊的新草又緊跟上來了。但效果也顯而易見,第二年,黃龍病、幹水現象都得到了控制,結出來的臍橙香氣濃鬱、多汁化渣,品質逐年上升。
果園裡的臍橙即將進入成熟期
臍橙豐收,王瓊芳又馬不停蹄地跑起了銷售。2011年冬天,她獨自去了北京新發地農產品中心批發市場,拉貨、卸貨、銷售……所有事都自己張羅。每天凌晨3點,王瓊芳就得起床,當時新發地條件還比較簡陋,她的攤位是露天的,室外溫度能達到零下十幾攝氏度。王瓊芳裹著軍大衣,有時剛倒杯熱水想喝兩口暖暖身子,顧客來了,她只能先將杯子放一旁,等賣完橙子,杯子裡的水已經結冰碴子了。
短短三四個月,王瓊芳就賣出了幾百萬斤臍橙,淨賺60多萬——創業以來,她和丈夫第一次嘗到了甜頭。也正是這個時候,由於她的橙子品質好,經營誠信,見了誰都笑容滿面,「橙子姐姐」的名號逐漸在圈子內流行開來。
夫妻倆能吃苦、有默契,痴迷農技的吳承肖一門心思研究科學種果,擅長營銷的王瓊芳則專門去大城市跑市場。家裡的臍橙園很快壯大到700多畝,有機臍橙的品質也得到市場認可,年銷售額160多萬,成為當地頗有名氣的種果專業戶。
守與變
土雞在果園內吃蟲、除草
生活趨於安穩,王瓊芳又有了下一個想跨越的山嶺。
2019年初,有位養雞的老鄉來這邊遊玩。閒聊中,一個設想在王瓊芳腦海中湧現:除草一直是果園發展的難題,濫用除草劑會影響臍橙品質,而完全人工除草的成本又太高。如果在臍橙園裡養雞吃草,雞糞能當有機肥,還可以賣雞蛋、土雞,土地產出不就效益倍增了嗎?
當下,夫妻倆投入了30多萬元建起雞舍,從湖北引進2800隻優質蛋雞,在當地首創了「有機臍橙+綠殼雞蛋」的複合種養模式。
養雞,王瓊芳是新手,一切得從頭學。「買專業的有關養雞的書籍,在網上查找別人的經驗介紹,或者直接去其他的養雞場考察學習。」王瓊芳介紹,從早上6點到晚上7點,她基本就在雞舍裡待著,衝洗、清潔、餵雞……自己一點點摸索。過了一個多月,王瓊芳養雞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方法。
基地務工人員攪拌雞食
午後,記者恰好遇上小密鄉蓮塘村貧困戶張團發夫婦準備給雞餵食,他們將南瓜、大蒜剁碎後,加入玉米、豆粕、小麥、稻子、魚骨粉等,攪拌均勻後,再拎到雞舍裡。「南瓜、大蒜兩種食物含有大量的天然的抗生素,可預防雞群感冒、腸胃等問題,並且加上橙子樹林裡的運動空間,養出來的雞十分健康、肉質緊實,土雞蛋的營養價值也很高。」
為了保證雞蛋新鮮,王瓊芳還給橙園土雞下蛋定了個「規矩」,每天上午十點前圈起來下蛋,十點之後放養到果園吃蟲、除草自由活動。
「真正的土雞蛋,就像達文西筆下『沒有兩枚雞蛋是一樣的』。」說話間,她拿起籃子裡雞蛋向記者展示,顏色、大小、外觀都不盡相同。敲開後,只見蛋黃大而緊實、黃亮,蛋清雙層、且層次分明,「我們的雞蛋口感細膩,吃起來沒有腥味。」她補充道。
新鮮土雞蛋
養殖不成難題了,然而新的問題又出現了:在缺乏固定渠道的情況下,如何把優質的雞蛋推銷出去呢?王瓊芳四處找市場,發現電商直播帶貨是一個好商機。在會昌縣相關部門的支持下,她在縣雙創中心申請到場地,成立電商工作室,招聘3名工作人員做起了直播和短視頻。
剛開始因為不熟悉直播,不知道說什麼,王瓊芳每天只直播一兩個小時,後來她發現展示原汁原味的養雞生活,不用刻意說什麼就能迅速漲粉。於是,她特意買了一身客家服飾,在基地同時架起好幾部手機,給網友直播養雞環境、土雞放養的場面,粉絲量半年增了好幾十倍。
直播間裡,山頭狂奔的土雞讓觀眾連連發出「這才是正宗的土雞啊」的評論。短視頻平臺上,王瓊芳也陸續上傳了不少養雞日常視頻,收穫了大量用戶點讚和評論。「去年年底雞蛋還處於滯銷狀態,打開網際網路渠道後都快要供不應求了。」王瓊芳說,最近土雞數量增加到1萬隻,每天能產蛋5000枚,但她不愁沒銷路。
「金蛋擔」包裝盒
「其實,折騰來折騰去,都是為了讓生活過得更好。」目前,有21個貧困戶勞動力長期在王瓊芳夫婦的基地務工,每月戶均增收2100元。如今,她不但註冊了「金蛋擔」商標,還正籌備申請成立扶貧車間,帶動更多的村民參與種養殖業,共同致富奔小康。
來源:東方女報記者 田文娟
視頻:田文娟
原標題:《【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橙子姐姐」與她的轉場人生》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