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秋雨豆花涼,閒倚平山望。不似年時鑑湖上,錦雲香,採蓮人語荷花蕩。」張可久的一首「秋雨」贊,充滿了詩意和遐想。伴著瑟瑟清涼,秋雨就這樣悄然奏響。
「山雨欲來風滿樓」。雨前的悶熱讓人透不過氣來,天空越發陰沉,不時夾雜著聲聲悶雷,一場大雨即到的徵兆牽動著教室裡學生的思緒——正巧今天的課文《盼》講述了一個小女孩的故事:因為得到了夢寐以求的新雨衣,想立刻穿上在雨中玩耍,可是天不作美,就是不下雨,盼呀盼,終於如願以償。
「同學們,小女孩盼呀盼,她盼到雨了嗎?」我問。
「盼到了!」嘉豪迫不及待地回答。顯然他做了充分的預習,而且特別喜歡這篇充滿童趣的課文。「我從第四自然段讀到的」,他流利而投入地讀起了課文:「有一天,快到家時,路邊的小楊樹忽然沙啦啦地喧鬧起來,就像在嘻嘻地笑……」
就在此時,仿佛是自然讀懂了學生的期盼,一場秋雨應時而降。一張張小臉側向窗外,一雙雙眼睛盯著玻璃窗,脖子拔得直直的,凝視著「大珠小珠落玉盤」的美景——雨點落在枝頭,黃葉簌簌下落;雨點親吻著玻璃窗,留下了晶瑩且滑落的弧線;雨點輕拭著窗臺外的小花,小花頑皮地擺頭……
此情此景和文中的描寫如出一轍——小女孩因為盼到了雨而喜不自勝,學生因為雨的不期而至而煥發出無窮的想像力,而我因為讀雨也開始回溯童年。
這雨就是絕佳的課程資源啊。文中的雨伴著窗外的雨,引發學生的萬千思緒,這雨滿足了好奇的童心,激發了創作的熱情,活躍了學生的思維,我們開啟了一場關於雨的小練筆。教室裡安靜得只能聽到筆尖在紙上沙沙作響的聲音,與秋雨形成美妙的共鳴……這就是「悅讀」的美好場景。
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我們意識到:閱讀只有走進課程,才能在學生心中紮根。學校為此制定了「1211」閱讀計劃。即每天讀書一小時;每周開設兩節閱讀課;每月班級開展一次讀書成果匯報;每學期年級組織一次讀書暢談。通過兩年的攻關研討,學校研發並確定了「讀書指導、讀書欣賞、讀書交流、名家誦讀」四種閱讀基本課型,通過課上與課後緊密結合,讓學生閱讀有法、交流有聲、感悟有道、讀書有果。
在此基礎上,學校完善「悅讀課程」,把閱讀內容由課內延伸到課外,以讀書為主線,以活動為平臺,融於德育、智育,匯於學習、生活。
學校倡導學生讀「有字書」,更鼓勵學生讀「無字書」。「有字書」指傳統意義上的閱讀文本,包括古今中外的優秀少兒圖書和雜誌;「無字書」指廣泛的學校、家庭、社會生活,引領學生關注報紙、網絡、電視等新聞媒介。
學校以推薦書庫為基礎,把讀書活動融入學習生活。從2009年開始每學期「致家長一封信」的十本書目,經過更新、完善,學校形成了獨特的優秀圖書資源庫,既有科普類、國學類圖書,也有經典童話、名家著作、歷史人文,還有學生喜愛的繪本等,幫助不同年級學生尋找到適合閱讀的書籍,便於學生獲取優質圖書,豐富其閱讀的深度和廣度。
為指導學生有效閱讀,學校自主設計了「悅讀」特色筆記,這是一本逐步引導學生掌握讀書方法的成長筆記,如「閱讀嚮導」教學生如何閱讀,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個性筆記」為學生設計了「閱讀小妙招」;「書信往來」「交換空間」為學生提供交往的話題,鼓勵與他人分享讀書的成果。
《書潤童心》是學校專門為配合讀書活動而創辦的校園報紙,每月一期,學校鼓勵師生將讀書感悟和習作投稿在校報上,成為學生獲取讀書資源、展示讀書成果、交流讀書收穫、放飛讀書夢想的築夢空間。
學校還充分利用每日晨讀時間開展新聞播報活動,讓學生了解社會,體驗生活。通過「早間播報大家聽、熱點新聞大家議、自由播報小組談、最佳主播大家選、焦點新聞大家說」五個環節,使學生從小擁有關注天下事的情懷。
另外,學校以「閱讀之星」評比為手段,培養學生持之以恆的閱讀精神……一幕幕真實、鮮活、發人深省的課程故事,記錄著師生的成長;一次次反思、理解和感悟,讓我們不斷發現教育教學的內在規律,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
(作者單位系遼寧省瀋陽鐵路第五小學)
《中國教師報》2020年12月02日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