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國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而8月13日將迎來改變整個抗日戰局的淞滬會戰78周年紀念日。很多人認為,相比於七七事變,「八·一三」淞滬會戰更適合被作為全面抗戰的開端。
四行倉庫抗戰紀念館內的油畫。「四行倉庫」見證了1937年8月13日爆發的淞滬會戰中「八百壯士」死守孤樓與日寇力戰四晝夜的歷史。 澎湃新聞記者 趙昀 圖
虹橋機場事件前,中日雙方在淞滬地區的軍事部署是怎樣的?
胡博:受1932年《上海停戰協定》的約束,中國政府在上海不能駐軍。因此位於上海的武裝力量只有淞滬警備司令部指揮的上海市保安總團(轄保安第1團、第2團、特務大隊)和上海市警察總隊,約5000餘人。中國軍隊只能在上海外圍駐防,計有第56師、第87師、第88師、獨立第20旅、炮兵第8團和炮兵第10團第1營,分別駐防在吳縣、常熟、無錫,這些部隊構成了之後對日本海軍陸戰隊發起攻勢作戰的主要力量。
在日軍方面,只有海軍駐上海特別陸戰隊,計有五個大隊4000餘人,分別位於江灣、楊樹浦等地。華北戰事開始後,上海地區的日軍就在積極構築防禦工事,並不斷請求增兵,以增強上海的守備力量。
澎湃新聞:盧溝橋事變發生後,中國還有必要遵守「一·二八」《上海停戰協定》對中國軍隊的駐防限制嗎?
胡博:「七七事變」發生時,中日兩國之間的戰事仍然只限於「局部衝突」。而且事變發生後,國民政府當局以及掌握平津地區軍政大權的宋哲元一直都嘗試著和平解決。因此對於淞滬地區的限制仍然存在。當7月28日戰爭已經無法避免時,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雖然確定了在上海發起攻勢作戰,但出於保密目的,依然在形式上「保證」軍隊不進入上海。
中國軍隊趕赴淞滬會戰前線增援中國為何首先主動進攻?澎湃新聞:淞滬抗戰爆發時,當時有報紙報導,8月9日的虹橋機場事件是偶發的。您如何看待這一成為淞滬抗戰導火索的事件?
胡博:虹橋事件是日本海軍駐上海特別陸戰隊有計劃的行為。當時中國軍隊秘密靠近上海並已經有一個團冒充保安團進入上海,日本軍方急需了解對手的虛實。因此發生了陸戰隊第1大隊第1中隊長大山勇夫開車強闖虹橋機場被守衛士兵擊斃的事件,機場守軍就是秘密進入上海的獨立第20旅659團第1營。
事件發生後,中方以日軍強行闖入機場責問日本駐上海總領事岡本季正。岡本季正隨即表示雙方應該「避免再次發生類似衝突事件」,在和中方代表討論之後聯名請求英、美、法、德、意等國出面調查。
日本政府雖然有避免衝突再起的姿態,但日本軍方、尤其是海軍第3艦隊司令官長谷川清在事件發生的當天晚上,命令位於佐世保和吳港的海軍陸戰隊船運上海。長谷川清知道上海駐軍實力單薄,他需要由政府出面調停,為增兵上海爭取時間,做好今後的防禦或出擊準備。
澎湃新聞:新桂系三巨頭之一的黃紹竑在《五十回憶》中講:「『八·一三』事變的發生,是出乎日本意料之外的,亦可以說日本是被動的,而我國是主動的。」 但也有人認為日本海軍在戰事前已制定了作戰計劃,是日方蓄意挑起戰事。哪種觀點更接近事實?
胡博:對於中國軍隊在上海發動進攻一事,日本軍方是有所預料的,長谷川清不斷調兵增援上海就是一個實證。由於在上海的日軍勢單,因此在中國軍隊發起攻勢作戰初期,日軍處於被動態勢。
對於在上海發起攻勢作戰,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在1933年就已經探討過相關的作戰計劃。1936年2月還特地成立京滬警備司令部,由中央軍校教育長張治中兼任司令,全權負責京滬區的國防工事構築和戰爭爆發後進軍上海的相關事宜。
由於事涉保密,警備司令部的對外稱呼是「中央軍校高級教官室」,移駐到蘇州留園後又改稱「中央軍校野營辦事處」,始終沒有正式對外公開過正式名稱。
之所以要在上海發起進攻,就是想乘日軍注意力集中在華北,而上海駐軍薄弱的有利機會,以突然進攻的方式殲滅駐滬日軍,奪回上海的主動權,保障首都南京的安全,此後可將全部注意力放在華北。
1937年8月9日第九集團軍總司令張治中關於日軍增兵情形致蔣介石等電。力量對比來看,中國不具備進攻獲勝的條件虹橋機場事件後,蔣介石命張治中率第87、88師做好輸送準備。8月11日晚,張治中完成對日軍進攻的部署。這一階段,中日之間的力量對比怎樣?第一次亮相的德械師表現如何?
胡博:早在8月1日,張治中就已經發布了《告淞滬將士書》和《告淞滬區民眾書》,隨後命令位於上海外圍的第87師和第88師分別集結於常熟、蘇州、江陰及無錫的公路、鐵路附近,作好汽車、火車運輸的計劃和準備,命獨20旅659團團偽裝成上海市保安總團團部和所屬第1營進駐虹口,並接管虹橋軍用機場,另一個團偽稱憲兵第13團以維護地方治安的名義進駐松江。
8月11日晚上9時,軍委會下達「圍攻上海」的命令,命張治中率部於當天晚上向預定的「圍攻線」挺進準備發起進攻。執行攻擊任務的部隊,即第56師、第87師、第88師、獨立第20旅、炮兵第8團和炮兵第10團第1營。其中,第87師推進至大場、江灣以北,再向江灣推進,第88師展開於真茹、大場(不含)一線,隨後推進至閘北、江灣(不含)一線,獨20旅主力開赴南翔,炮兵部隊進駐真茹、大場。
這一天晚上,日軍的援兵——佐世保鎮守府第1特別陸戰隊、吳港鎮守府第2特別陸戰隊也抵達上海,這使日軍在上海的兵力增加為七個大隊。儘管如此,長谷川清仍然認為兵力不足,又繼續從各地調兵。
在11日這一天,中國軍隊可用於實際進攻的有十個步兵團,日軍則是七個大隊,其實已經不具備進攻獲勝的條件,加上日軍已經構築好防禦工事,又佔據炮火優勢。
而進攻的中國軍隊中,第87師、第88師和獨立第20旅雖然都是調整師(俗稱德械師),但這些部隊缺乏攻堅經驗,戰術思想也都停滯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陣地戰,加上進攻部隊缺乏重火力掩護、兵種之間不懂協調、作戰時又不知攻擊重點等諸多因素,這些部隊的實際表現並沒有達到軍委會的預期。
澎湃新聞:第一階段中國軍隊以進攻為主,在楊樹浦、寶山、吳淞、劉行、羅店、瀏河多處與日軍展開血戰,其中羅店戰況尤為慘烈。但之後就主動退守,進入相持,導致退守的主要原因是什麼,是否達到了戰略目的?
胡博:羅店位於舊寶山縣城的西北部,是瀏河至大場和嘉定至吳淞、寶山的交通要點。日本陸軍在吳淞口登陸後,乘虛佔領了沒有中國軍隊防守的羅店,並進一步開始包抄中國軍隊的左翼。為了解除參加攻勢作戰的友軍的側翼威脅,剛剛抵達戰場的第18軍奉命反攻羅店,此後中日兩國軍隊為了切實掌握羅店,紛紛增兵在以羅店為中心的區域展開拉鋸戰,這也是淞滬會戰進入第二階段(相持階段)之始。
在這一階段的作戰中,雙方都是寸土不讓,往返拉鋸戰打的十分激烈。羅店鎮的戰鬥甚至打了一個「三進三出」。到10月中旬,中國軍隊在後繼乏力傷亡重大的情況下,才放棄了奪回羅店的計劃,但仍在外圍採取守勢,並沒有繼續後退。
四行倉庫舊貌 澎湃資料為何單單留下八百壯士?澎湃新聞:進入到相持階段後,雙方在劉(行)羅(店)公路、蘊藻浜、大場及蘇州河沿岸地區展開激烈戰鬥,一村一浜,反覆爭奪。到四行倉庫保衛戰時,蔣介石是不是已經在撤軍了?
胡博:日本陸軍在羅店方向打了兩個多月,一直沒能取得大的突破,便決定繼續增兵改在杭州灣登陸,從中國軍隊的右翼實施包抄。這時候淞滬會戰已經打了三個多月,中國軍隊無援兵可以繼續投入戰場。
尤其是大場的淪陷,致使中央作戰軍側背受到嚴重威脅。為保障中央作戰軍和左翼作戰軍的聯繫和安全,第3戰區代理司令長官顧祝同於10月26日凌晨命令中央作戰軍放棄北站至江灣地區陣地、全部退守蘇州河南岸。
為了表明中國軍隊抗戰到底的決心,以及向歐美諸國展現中國軍隊依然在蘇州河以北堅持作戰的態度,蔣介石讓顧祝同從中央作戰軍各部中挑選一個師留置在閘北展開遊擊,為主力撤退作出貢獻。
顧祝同隨即選定第88師執行這一任務,但該師師長孫元良認為「第88師……經過五次補充。新兵雖然一樣忠勇愛國,但訓練時間較短,缺乏各自為戰的技能……我們孤立在這裡,於激戰之後,幹部傷亡了,聯絡隔絕了,在組織解體,糧彈不繼,混亂而無指揮的狀態下,被敵軍任意屠殺,那才不值,更不光榮」。
經過重新商討,最後決定留下一個營——第88師262旅524團第1營在四行倉庫堅守,也就是之後聞名全國的「八百壯士」。
八百壯士,中國軍隊第88師第524團歷史照片。 澎湃資料澎湃新聞:當時號稱八百壯士,據老兵回憶實際上只有450人左右,如此人數如何能堅守4天?日軍在此次戰鬥中的戰力如何?
胡博:「八百壯士」(第88師262旅524團第1營)實有人數為423人,這個營雖然是老番號,但士兵基本上都是剛剛從湖北省保安第5團第1營的士兵補充進來。許多士兵只接受過基礎訓練,有的甚至剛剛入伍連槍都沒碰過。這個營在10月26日晚上11點左右接到了死守四行倉庫的命令,27日上午9時全部進入倉庫及外圍據點。
進攻的日軍,是日本駐上海海軍陸戰隊,從8月13日作戰以來傷亡很大,許多中隊都沒能得到補充,屬疲憊之師。日軍用了兩個大隊的兵力進攻,但由於中國守軍據守的倉庫建築都是鋼筋混凝土構造,日軍擔心使用重炮會打到蘇州河對岸的英租界,所以在進攻時主要使用的是輕武器,這對倉庫建築以及守軍的殺傷力十分有限。一直到10月31日凌晨2時守軍全部放棄倉庫後,日軍才衝入倉庫並予以佔領。
率「八百壯士」死守四行倉庫的謝晉元將軍 澎湃資料淞滬會戰原本計劃只是「先發制敵」的突襲作戰學者們在評價淞滬會戰時常認為,戰略戰術和指揮失當才是中方失利的主因,甚至有人認為相較於「一·二八」,「八·一三」在戰術上不進反退。今天回頭來看,當時是否有更好的選擇?
胡博:淞滬會戰一開始,只是一次突襲作戰,用張治中的原話來說,就是「先發制敵」、「以充分兵力進駐頌滬,向敵猛攻,予以重創」、「一舉破敵」。如果進攻成功,作戰很快就能結束。然而軍事委員會過高估計了調整師的戰鬥力,也低估了上海日軍的反應和日本本土的動員能力,使一次小規模部隊的突襲作戰演變成了一場大型會戰。
從這方面來說,軍委會的計劃是失敗的。反觀日軍,他們在1932年的淞滬抗戰中發現自身火力裝備的薄弱環節。戰後大力發展炮兵和工兵,到1937年時,炮兵建設已經完全壓制住了中國軍隊。
國民政府對與日正式開戰,並沒有作充分的準備。即便是在整軍建軍方面,也是計劃在1939年完成60個調整師的編練工作。也就是說,國民政府至少在1939年之前並不想與日本全面開戰。
「七七事變」發生之後,國民政府仍然在尋求和平解決的道路,到7月28日戰事無法避免後,才正式決定對上海發起進攻,這些決策都是被動的,也是倉促且無把握的冒險。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