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總喜歡說春秋戰國充斥著烽火狼煙,但在我看來,民國時的烽火和硝煙同樣不遑多讓。都說時勢造英雄,動蕩不堪的年代註定會造就出一大批亂世梟雄。這些人雖割據一方,各自為政,但他們心中卻始終保留著一塊有關民族大義的淨土。
他們或許曾經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給人民帶來了災難,給國家帶來的動蕩。但他們心中卻自有一桿標尺,凡是涉及到民族大義之時,他們必定能夠堅守住自己心中的底線。說到這想必大家也都猜到,這兩位令日本人無比頭疼的軍閥到底是誰了吧!那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是否和大家想的一樣呢?
一、東北王張作霖
提起張作霖想大家都不陌生,此人雖出身草莽,卻滿懷愛國熱忱。日俄戰爭期間,他幾度周旋在日本人和俄國人之間秉承著利益至上的原則,不斷擴充實力。戰敗後,俄國不得不將其在遠東的種種特權拱手送給日本。這其中便涉及到了張作霖所在的東北三省的鐵路,公路,港口,礦山以及農林等多項產業等經營權。
為了維護國家主權,他公然拒絕《二十一條》中有關東北的部分。雖然他最終還是沒能阻止日軍進駐東北。但面對日本侵略東北的種種舉措,他卻一一作出了防範和應對。當日本人修築的鐵路在東北遍地開花時,他修築了「滿鐵平行線鐵路」並打算將港口設立在葫蘆島。此外,他還在1924年專門組建了「東三省交通委員會」。
該委員會幾乎聚集了當時東北最為優秀的建設人才。此後的七年裡,在東三省交通委員會的主持下,他們曾先後開發了多條鐵路幹線,在極大程度上消解了「滿鐵」的鐵路優勢。此外,它還在奉天和旅順,大連之間開闢了一條戰備公路。這條公路的存在,可以保證一旦戰事爆發,東北軍便能和擁有「滿鐵」的關東軍打速度戰。
他的一系列操作可謂是煞費苦心,縱觀其舉措其實都是為了遏制日軍的侵略步伐。若不是「皇姑屯事變」之後,這位一心愛國的老將死在了日本人的陰謀之下。東北的局勢,未必會像後來那樣一再崩壞。
二、北洋之虎段祺瑞
說到段祺瑞其人,想必很多人都對他沒有好印象。或許在很多人心中,更是把他看作漢奸、賣國賊。而這一切不良印象的來源,便是他曾在某一時期與日本人關係十分密切。這件事還得從他執掌北洋政府那段時間說起,段祺瑞執掌北洋政府期間,曾先後八次以交通部長的名義通過西元龜三向日本政府借款。其借款總額接近1.5億日元,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西原借款」。
想當年甲午戰爭後,當時作為戰敗方的中國被迫賠償給日本2.3億兩白銀折合成日元大概為3.4億。而段祺瑞的借款相當於拿回了將近一半的賠款,此後,他將這筆款項投入了北洋政府和皖系軍隊的建設之中,極大地緩解了北洋政府的財政壓力。
當然他為了借到這些款項,也確實將我國的一部分主權,特別是東北的鐵路,礦產,以及森林等主權出賣給了日本。但在東北王張作霖的強力幹預下,當時的日本並沒能在東北佔到太大的便宜。不可否認的是,他的這一系列操作為日軍全面侵華埋下了隱患。但他的借款也確實對日本造成了一定的打擊,1929年日本爆發經濟危機。
此時,日本當局多次向段祺瑞討還當日借款。但他卻態度強硬,拒絕還錢。在其被迫下野之後,繼任政府更是拒絕承認這筆借款的合法性,最終日本政府也只能通過發行債券的方式來挽救日本經濟。雖然段祺瑞當政期間曾多次為了錢而向日本出賣國家主權,在其下也之後面對日本人拋來的組建傀儡政府的橄欖枝,他卻能斷然拒絕。此後,他更是公然在報紙上發布聲明,號召國人誓死抗日,可見其為人還是頗有氣節的。
過去已成煙雲,但歷史依舊值得我們每一個人銘記。這些叱吒一時的軍閥們或許都曾在某種程度上出賣過國家利益,但在最為關鍵的時刻,他們卻堅守住了心中最後的底線,守住了民族大義。所以他們的功過是非也不能一概而論,他們為國家做出的貢獻也應該被正視,被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