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騙局大反轉】
「網戀女友」承認是騙子,小夥:沒事,以後跟我好好過日子
現代快報消息,34歲的(江蘇)泰州小夥小吳是名宅男,網上打遊戲期間認識了「女網友」,兩人一來二去確定了戀情。從去年11月到今年10 月間,「女友」以吃飯、買手機、買包等各種理由讓小吳轉帳了 9 萬多元。期間,「女網友」曾經良心發現告訴小吳自己是騙子,誰知小吳反而認為對方真誠可愛,表示可以既往不咎,讓她真心實意跟著自己過日子。現代快報記者獲悉,今年 10 月底,「女友」又要小吳匯了 2 萬多元後,明確表示兩人不可能,此時才覺得自己受騙的小吳到泰州海陵公安蘇陳派出所報了警。
宅男戀上「女網友」
泰州市民小吳是枚宅男,34 歲還未婚的他喜歡在網上打遊戲。
去年 11 月份的一天,小吳在遊戲上認識了一個太原的網友,兩人組隊打了多次遊戲。後來,暱稱「蒹葭萋萋」的網友,要求添加他的微信。小吳就與對方互加了微信好友。
「蒹葭萋萋」說她是女生,今年才 20 歲。聊了幾天,女網友撒嬌說,「肚子餓了。」小吳也是個有眼力勁兒的,當即就說,「我請你吃飯。」
「蒹葭萋萋」撒嬌說,"不用你破費啦,我想吃個全家桶,80 塊錢哩,買不起哦。"
小吳說,「這個錢我還是出得起的。」然後,他當即通過微信轉了 80 元給對方。
到了 12 月份,兩人越聊越曖昧,基本上確定了戀情。
主動承認是騙子
到了去年 12 月,「蒹葭萋萋」說,她想趁元旦到南京來玩,讓小吳出機票錢。
即將見到夢寐以求的女友,小吳當即轉了 1790 元給她,還讓她順便帶一條當地產的好香菸過來。「女友」說,有一種叫紫氣東來的香菸,1000 元一條。小吳又轉了 1100 元給她,多的一百塊算是給她的跑腿費。
不料,「蒹葭萋萋」動身前,又告訴小吳說,她的手機壞了,讓小吳給她買部蘋果手機。
小吳轉了五千給女網友,並安慰她,「5000 元不夠買部蘋果手機,這錢就算是我給你買衣服的錢。等你到南京後,我再給你買個蘋果手機。」
小吳望穿秋水,終於盼到了 2018 年 1 月 1 日。他興衝衝趕到了南京,對方說她也到南京了,但就是不肯告訴小吳她住在什麼地方。
面對小吳一個勁地追問。「女網友」只好承認:「我是騙你的,我人在上海哩,已經騙了你幾千塊,不想再騙你了。」
小夥想「以情感人」
小吳震驚於對方的坦率,當即說,「你不要再騙別人了,踏踏實實跟我談戀愛吧。」
小吳隨即把買蘋果手機還差的三千多元也給了她。「蒹葭萋萋」似乎深受觸動,當即表態,「我以後跟你好好談戀愛,不再騙你了。」
過了一段時間,「蒹葭萋萋」跟小吳說,「我不想再跟你談了,我怕自己熬不住還要騙你的錢。」
「蒹葭萋萋」一個勁兒說自己是騙子,小吳反而覺得對方直率、可愛。「你不要再騙別人錢了,好好跟著我。」
不久,「蒹葭萋萋」跟小吳說,她想買個好包過年用,需要一萬塊錢。
當時,小吳微信上只有 6000 元,全部轉了過去。
今年 10 月 25 日,「女網友」讓小吳轉 20000 元給她還信用卡,並且說她還好信用卡之後,就到泰州來踏踏實實陪小吳過日子。
小吳也承諾,只要你到泰州來,不要你上班,每個月給她零用錢。
沒想到轉好兩萬元之後,「蒹葭萋萋」卻跟小吳說,她不可能來跟小吳見面了。
一共匯給「女友」9 萬多元,卻連對方的面都沒有見著。小吳思前想後,覺得自己受騙上當了,到泰州海陵公安蘇陳派出所報了警。
民警偵查發現,與小吳網戀的「女子」其實是男子張某冒充。
11 月 3 日下午,民警在張某家門口將其抓獲。得知網戀一年的「女友」竟然是男子冒充時,小吳傷心欲絕。
目前,案件仍在進一步偵辦中。
【「砍價」高手】
學生借校園貸五千需還2萬多 輔導員談判砍成7500
中國青年報消息,手機一邊不斷接到網絡電話「呼死你」,一邊還被各種網絡平臺騷擾簡訊持續轟炸……從事輔導員工作9個年頭了,哈爾濱幼兒師範高等專科學校範雪陽仍清楚地記得8年前被校園貸催債方威脅的經歷。
近年來,不良校園貸入侵高校校園,不僅學生深受其害,也給教師帶來全新挑戰和管理壓力。
近期,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走訪多名近距離接觸校園貸的高校教師。在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鬥爭中,他們發現,從線下到線上,不良校園貸形式不斷翻新,瞄準大學生及其背後家庭吸金的本質不變;放貸、催債甚至培養大學生參與其中的灰色完整產業鏈早已形成;大學生從最初借款幾千元,發展至需還款數十萬元的案例都已出現,往往是落入「套貸」圈套。讓老師們痛心的是,一些學生為此付出償還高額本息甚至退學、失去生命等代價。
近年來,國家有關部門出臺舉措,對校園貸重拳打擊、整改。然而,「培訓貸」「美容貸」「創業貸」……校園貸不斷變換「馬甲」,持續緊盯高校校園市場這塊「肥肉」。大學生、輔導員如何才能有效應對?
校園貸從線下到線上花樣頻出 有學生參與放貸
範雪陽第一次接觸校園貸,是在2010年12月。
當時,範雪陽在另一所高校任職。一天,數名校外人員來到學校,找2009級學生劉某,稱劉某借錢3000元未還,要求學校「交出」劉某,由其處置或還錢。
那時候還沒有校園貸的提法。範雪陽介入了解到,劉某是從校外一家小額貸款門店借款的,實際借款2000元,但拿到錢的前提是,在借條上寫下借款「3000元」,也就是說,利息高達1000元。
事情的矛盾點聚焦在借款數額上。範雪陽帶著學生向警方求助。但他們拿不出證據證明實質借款為2000元,而放貸的一方亮出借條——「證據確鑿」。
劉某出於各種考慮,不願向父母要錢還債。最終,範雪陽借了3000元給劉某,了結此事。
「這實際上就是校園貸的前身——線下借貸。」範雪陽回憶,這起案例後,學院在全院展開排查,查出共有4名學生參與小額貸款。
讓老師們驚愕的是,4名學生中,有著較好家境的2010級學生馬某,是與小額貸款公司合作、參與放貸的一方。
學院對馬某作出了「留校察看」處理,並幫助另外3名同學解決了貸款問題。
系列事件,對範雪陽觸動很大。他開始在校園周邊摸排走訪了解到,當時,這樣的線下小額貸款已並不少見,放貸方形形色色,有的是手機店主,有的是服裝店主,還有的是古玩店主,「也就是說,只要手裡有閒錢,就可以私下放貸給學生。」而借貸的學生,不少將錢拿來買了手機。
同樣在2010年,注意到校園貸問題的,還有湖北警官學院教師胡永清。
當年,胡永清得知,其在武漢一所高校上學的外甥小亮(化名)欠了別人8000元。小亮每月生活費1000元,在當時算較高的。原來,小亮想買一部手機,自己原有的手機並非不能用,不好意思向家裡開口,便私下找人借了4000元。在分期還款時,小亮一時還不上導致逾期,連本帶息滾至8000元。
2013年,範雪陽發現,校園貸已經從線下竄至線上了。
當年11月底,一夥校外人員來到學校,稱2012級學生朱某欠債3000元。範雪陽建議學院再次排查,結果查出7名學生涉貸。其中,兩名學生是線下實體店貸款,另5名學生既有線下借貸,又通過網絡平臺借貸。
經了解,這些通過網絡借貸的學生,主要為了購物,包括手機、衣服、包等;主要形式一為網上分期購,其次系購買物品後套現,學生再進行二次消費。
「網絡借貸迅速成為校園貸的新方式。」範雪陽注意到,此後,多家網絡借貸平臺通過街邊小廣告、傳單、論壇、貼吧、QQ群等快速傳播,來勢洶洶。
有公開資料顯示,2013年7月,第一家網際網路校園借貸平臺誕生,由此,行業野蠻生長之路逐步開啟。2015年,有108家平臺涉足校園貸,達到頂峰。
時至2016年,校園貸已變幻出「培訓貸」等新花樣。在華南農業大學,一天,輔導員朱裡靜個人微信公眾號後臺收到一份學生求助諮詢。這名學生籤署了廣州一家著名培訓機構的分期付款培訓協議。法學碩士學歷的朱裡靜一看,該協議「槽點滿滿、陷阱多多」。
此後,朱裡靜開始密切關注校園貸亂象。她發現,在培訓貸領域,有的機構偏愛僱傭大學生做兼職營銷,「學生向學生推銷,更有說服力,學生之間、熟人之間防範性更低。」
至2016年年末,範雪陽發現,有學生沾染上了「公眾號借貸」,「個人通過公眾號就可以放貸,運營成本遠低於網貸公司,傳播面廣,貸款流程簡單,管控也更難了。」
而校園貸各種形式背後,「培養學生參與營銷,放貸,僱傭第三方催債……」,據範雪陽觀察,這樣一套完整的灰色產業鏈條,早在校園貸存在的初期就已經形成了。
利滾利的校園貸「套貸」 面對催債方具體還多少竟可以談
採訪中,一些輔導員老師注意到,涉貸學生中,許多人最初借款不超過5000元,最終卻要還款近萬元甚至數十萬元。
根據最新司法解釋,民間借貸利息可高於銀行利率,但最高不得超過銀行同期同種貸款利率的四倍(不含浮動利率,包含利率本數)。那些呈幾何倍數翻滾的欠款,是如何形成的呢?
「有些貸款平臺打出廣告,宣稱日利率很低,實際上,年利率高得嚇人。」朱裡靜給學生算過這樣一筆帳:利息=本金×利率×年限,日利率=年利率/360=月利率/30;某貸款平臺打出廣告「日利率」為0.05%,實際上,年利率=0.05%×360=18%,而2017年,央行貸款(一年內)基準年利率僅為4.35%。
「還有的,避開『利息』等字眼,換之以服務費、手續費等,巧立名目,實際上仍是高息。」範雪陽說。
不過,在上述3位老師看來,更可怕的,是「套貸」。
範雪陽曾接觸過這樣一個例子,一名同學借款3000元,按分期還款,一段時間後還不上了,貸款平臺就出招:「可以找另外一家平臺借,先把我這邊的窟窿堵上再說」。然而,等這名同學借了第二個平臺,需要借的更多,到了還款時又遭遇了同樣的困境。
「等到了第七個平臺,需還款額幾乎就要七八倍,到兩三萬元了。如此,涉及平臺越多,後面的窟窿越來越大。」範雪陽說,而起初,學生拿到手的,只有2000多元。經歷多個平臺「套貸」,一年多後,這名同學已欠下30多萬元。
類似的案例,在武漢也存在。
胡永清介紹,某高校大二學生小龍(化名),貸款平臺涉及某分期、某學貸、某校貸、某才網等校園分期平臺,金額從2000元到1萬元不等,到了還錢時,這名同學拆東牆補西牆,一年後累計本息高達十幾萬元。
「積壓借貸多,易反覆,拆此修彼,越滾越多。」範雪陽掌握這樣一組數據:2016年,他們處理的27起貸款案例中,反覆貸的有7人,佔比26%;有拆補現象的人佔到了5例,佔比18.5%;還不上找人幫貸的2例,但共涉及9人。這9人中又有5人是不知情,純粹出於幫忙而「被貸款」。
面對學生欠下的高額款項,放貸方自然不會輕易放過。
「各種催債手段無所不用其極。」胡永清介紹,小龍欠下本息十幾萬元後,催債方追到學校,採取跟蹤、恐嚇,甚至限制人身自由等方式討債。最終,小龍告訴家裡,無奈之下,家裡變賣了房子還清了巨額債務,小龍選擇了退學。
多年跟不良校園貸團夥打交道,範雪陽不光見證了學生被催債,自己也被騷擾、威脅過。
去年3月底的一天傍晚,範雪陽的手機不斷被網絡電話呼入,同時不斷接到各種網絡平臺的騷擾簡訊轟炸。
而此前一天,一名催債人員到校催債。該校一名學生找一家網貸平臺借款5000元,顯示累計需還2萬多元。為保護學生,範雪陽與催債方交涉,表示只能還7500元。雙方未談妥。對方離開時拋下話:「你在這兒工作,你也會出校門的……」
被「呼死你」後的當晚,範雪陽繼續與該平臺及催債方交涉,「講法理,發脾氣,擺現實……左右夾擊,最終,以7500元的數額談定。」
範雪陽分析,隨著國家對校園貸的監管不斷加碼,網貸平臺、催債方也有一定壓力。但是,學生借貸欠下款項,由於已籤下合同,不還肯定不行,但是,「包含本金,之外具體還多少可以談」。
具體來說,比如某學生借款3000元,實際拿到手2300元左右,分期還不上時,本息累積到5000元。這時,放貸方僱傭第三方催債,如催款成功,第三方可提成1000元甚至更多,而放貸方實際也是有錢賺的。此外,多年跟貸款平臺、催債方打交道,範雪陽還摸索出,「貸款方、催債方雖是合作關係,因存在利益糾葛,雙方之間實際也是互有防範的。」
培養大學生樹立正確消費觀價值觀可有效降低不良校園貸發生率
面對花樣百出的校園貸,範雪陽、胡永清、朱裡靜均曾多次專門撰文,並給學生開展講座,普及不良校園貸危害、防範要點。
在朱裡靜看來,面對當下相對多發的「培訓貸」「美容貸」等,最關鍵的,是要釐清培訓或美容機構、學生、金融平臺三方之間的法律關係。
以培訓貸為例,一些學生反映,參加了幾次培訓課後發現質量一般,是否可退費?欠款是否也可不交了?
朱裡靜分析,培訓貸本質上是學員和貸款機構之間的借貸關係。學員向貸款機構申請貸款,貸款機構審核批准後放款,學員用該筆款項支付培訓機構的學費,「所以學生並不是欠培訓機構的錢,而是欠貸款機構的錢,這一點一定要區分清楚。」
至於培訓貸的利息,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間借貸若干意見及司法解釋》規定:民間借貸利息可高於銀行利率,但最高不得超過銀行同期同種貸款利率的四倍(不含浮動利率,包含利率本數),超出部分不受法律保護。
學員在培訓機構處已全額繳納完學費,若培訓機構發生問題或學員想退班,需學員與培訓機構協商退費,如協議上有約定,從其約定;如無退費約定或協商不成,可去工商局投訴或法院起訴、申請仲裁。
但朱裡靜也分析,因為培訓貸涉及學員、培訓機構和貸款機構三方,有的協議上甚至約定了培訓機構給學員向貸款機構提供擔保,如學員要退班還要支付「違約金」給培訓機構。現實生活中,經常發生學員想提早退班但遭培訓機構和貸款機構之間「踢皮球」,或本來就是騙局的培訓機構跑路,學員只能一邊報警一邊繼續還款的情況。
在胡永清看來,由於不良校園貸貸款操作流程、審查手續簡單,大學生自我防範意識不強,而有一些分期購物網站背後不良校園貸的形式愈加隱蔽,大學生更應擦亮眼睛,遠離不良貸款。
他建議,一旦遭遇其中,應第一時間向老師求助、並報警,同時準備走民事訴訟程序,不可獨自扛著,最後「窟窿」越滾越大,維權難度也隨之變大。
在範雪陽看來,一些不良校園貸案例的發生,也與當下倡導超前消費的社會風氣下,大學生缺乏正確的消費觀、價值觀有關。
他舉了個例子,「看到一些網文所寫諸如『年輕人必去的幾個地方』『女生要對自己好一點,這幾樣東西不能少』的說法,就輕易被『種草』、牽著鼻子走。一不小心就陷入不良貸款。」
不過,範雪陽認為,學生出現不良貸款問題時,輔導員或班主任不能「簡單粗暴」地將學生推向社會或家庭,要以疏導、解決為主,真正做好學生的人生導師和知心朋友。
同時,要把不良貸款的危害加入到法治教育、思政教育過程中去。
「不過,引導學生形成正確消費觀、價值觀的教育,也要注意方式方法,過去老一套生硬地說教、灌輸現今已行不通了,相反還可能起反效果。」
平時,範雪陽與同事會在一起探索這方面的教學方法。針對學生容易迷戀名牌手機、服飾的現象,該校輔導員會在班會時,將手機掛在脖子上,或故意拿在手中比劃,吸引學生注意力。當要切入主題時,他們會問學生,「你們注意到老師拿的是什麼牌子的手機了嗎」,學生一般會說「沒注意」。
「這時,效果反而達到了。我們會跟學生講,『你們沒注意到老師用的什麼手機,同樣,在大街上,別人也不會去關注你用的什麼手機,如果有,這個群體可能是小偷。但相反,如果你成績排第一,體育競賽得第一,或者發明專利特別多,同學可能會對你刮目相看。』通常,這樣一幕下來,學生們在哄堂大笑中,一些觀念或許會悄然改變。」範雪陽說。
一組最新的數據是,範雪陽所在的學校,不良校園貸案例最多時,一個學期校方接觸到數十起,上學期,下降到兩起。
【雞湯】
一個人格局越來越大的3個跡象
有句話說得好:格局決定結局。
一個人的格局大了,未來的路才能寬敞。相反,一個格局小的人,無論再怎麼有能耐,終究不會翻太大的水花。
格局不是天生的,是可以通過後天的修為來獲得的。
當你在自己身上發現這3個跡象的時候,說明你的格局正在越來越大。
1
第一個跡象,是懂得與其抱怨,不如改變。
以前有個室友,她每天下班後必須要幹的一件事,就是拉住身邊任何一個熟悉的人,吐槽她的老闆或是指責她的同事。
剛開始大家還會開導她安慰她,一次又一次之後,大家都見怪不怪。她再抱怨的時候,身邊的人向其他人吐舌頭,旁邊人心領神會。
你身邊可能也有這樣的人,遇到事情覺得自己受了委屈,然後就一副全世界都虧欠他的樣子。
偶爾抱怨抱怨是某種情感的宣洩,並無不可,但習慣性的抱怨而不謀求改變,便是不聰明的人了。
為什麼有的人就很少抱怨呢?因為他們知人、知事,也知世。不抱怨的人都是過得特別順心嗎?並沒有。世界以痛吻我,我卻報以寬容,這就是大格局與大風度。
人生實苦,當你學會了不抱怨,以樂觀的態度面對生活的時候,你才會真正理解生活。與其開口抱怨,不如抓緊改變。
2
第二個跡象,是少了計較,多了釋懷。
曾在一部電影中看到這樣一個片段:男主的iPad弄丟了,通過定位,他發現iPad落到一個肉販手裡。為了贖回iPad,身上只有1500塊的男主,請求肉販大哥便宜一點。
大哥同意了,隨即卻在iPad上砍了一刀。還說,這下值這個價錢了。
這樣的操作也是令人始料未及,該是多麼計較的人才能做出這樣的事啊。為了眼前的得失而斤斤計較,這樣的人格局也大不了。
曾聽過一個這樣的故事。有個人獲得了一顆飽滿碩大的珍珠,但是他並不開心,因為這顆珍珠上有一個微小的斑點。於是,他想盡辦法將斑點剔除。可當他把有斑點的地方磨掉一層,發現斑點還在。他不死心,繼續打磨一層又一層,直到最後斑點終於磨掉了,珍珠也毀於一旦。
格局小的人,總為眼前的小事計較,而看不到計較背後的大局,最後反而損失更重。
你若計較,處處都是羈絆;你若釋懷,眼見都是晴天。
3
第三個跡象,是開始學會承擔。
認識一個朋友,身邊的同事都這樣評價她:能扛事。
凡是公司領導交給她的任務,無論時間多麼緊急,無論在別人看來是多麼難以做到的事情,她都能交出令人滿意的成果。公司的產品文案,她常用不同的方式寫六七遍,而且反饋都不錯。
到公司不到一年的時間,她就獲得了提拔。
有擔當的人,往往辦事讓人放心,這樣的人才能被委以重任。當你嫌棄工作又忙又累的時候,殊不知這其中是考驗,也是機遇。
敢於承擔的人,碰到任何事情都會當做機遇;遇事就溜的人,不過是把每一件事情都看作一份不得不做的工作。眼界孰高孰低,一看便知。
敢於承擔不僅是指敢於承擔重任,也意味著敢於承擔失敗、挫折,以及批評、指責。真正的強者,敢於接受輸,不推諉,不找藉口,不臨陣脫逃,輸了又怎樣,下次我們再贏回來。
遇事不怕事,遇事敢承擔,這樣的人,走到哪裡都會有自己的一片天。
4
曾聽過這樣一句話:「人的生命格局一大,就不會在生活瑣碎中沉淪。真正自信的人,總能夠簡單得鏗鏘有力。」
一個停止抱怨的人懂得,吞得下此刻的委屈,才能餵大自己的格局;
一個不再計較的人知道,計較是麻煩的開始,不計較,人生才能淡然;
一個勇於擔當的人明白,勇於承擔是人生最閃亮的勳章,也是最暢銷的個人名片。
格局決定了人生的寬度與廣度。心有大格局,人生便有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