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炎炎夏日,人們最想做的事情就是躲在空調屋中,吹著空調,吃著冰鎮西瓜,玩著手機,看著外面的行人毫無精神的走在烈日下。不過,如果自家附近有海灘的話,大部分人還是很樂意拿出自己的泳衣,找個合適的時間去體驗沁人心脾的海水的。
提到泳衣,大腦就不由自主地浮想翩翩,不過你真的知道泳衣是因為什麼才被設計出來的嗎?泳衣的設計原理是什麼?其背後有隱藏著哪些不為人知的趣事呢?接下來我們就一探泳衣的究竟吧。
泳衣起源一場控訴
泳衣誕生於歐洲,但泳衣的問世並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專門為遊泳所設計的泳衣問世之前,被人們普遍使用的泳衣是上半身短袖,下半身要穿到膝蓋以下,並配上特有的歐洲貴族的長筒襪。你們能想像出穿著這樣的服飾去遊泳的畫面嗎?好吧,畫面有些美麗。
這些所謂的泳衣穿起來並不怎麼舒服,於是年輕而又開放的歐洲人決定將衣服全部脫掉,自由自在的在大海中浮水。這一舉動,就招來了保守的衛道士一致的抨擊,但年輕人們早就看這些「正人君子」們不爽了,依舊我行我素。
抨擊在海邊全身赤裸吸水的人覺得自己遭到了無視,於是將一個名叫安妮特·凱勒曼的女子告上了法庭。告她的人認為,光天化日之下竟敢行如此傷風敗俗之事,於是將「公眾場合猥褻暴露罪」的罪名扣到了她的頭上。
不過安妮特·凱勒曼也不是無名之輩,她有很多的頭銜,如電影明星,暢銷書作家,世界遊泳紀錄保持者等等,喜歡看好萊塢電影的人或許對她很熟悉,因為她是好萊塢史上第一位裸身出鏡的明星。
安妮特·凱勒曼在當時有很多支持者,而這件事也引起了法庭中激烈的辯論,最終法官認為她並沒有違反相關法律。由此,一場浩大的泳裝革命拉開了帷幕,而安妮特·凱勒曼也被譽為泳裝革命的先行者。
從那時起,泳衣的用料不斷縮減,其設計也更加符合遊泳者的需求,1946年大名鼎鼎的比基尼泳衣問世。
泳衣中的佼佼者
到了現在,泳衣的種類數不勝數。但是能夠縱橫遊泳賽場的或許只有鯊魚皮泳衣。
1999年國際泳聯正式允許穿鯊魚皮泳衣可以參加比賽,第二年的雪梨奧運會上,澳大利亞選手伊恩·索普身穿第一代鯊魚皮,獲得了三枚金牌,同時打破了三項世界紀錄。
提到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在遊泳賽事上,我們或許只能想起一個人的名字,那就是菲爾普斯,一人在一屆奧運會上拿了八枚奧運金牌,拋去個人天賦以及辛苦訓練外,鯊魚皮泳衣也給了他很大的助力。
到了2010年,世界泳聯禁止「高科技」泳衣進入賽場。
泳衣的設計原理
泳衣的設計原理大致有三點。
浮力一件優秀的泳衣可以給遊泳者提供適宜的浮力,從而增加遊泳時的速度。
減少流動阻力多數泳衣採用緊緻的流線型設計,可以最大程度上減少遊泳者在水中所受到的流動阻力。
減少湍流摩擦力不過,這一點有人對此提出異議,認為泳衣所減少的湍流摩擦力幾乎微乎其微,完全可以忽略不計。
不過無論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泳衣才能體會到遊泳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