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社會,
生活節奏很快,
很多人忙於奔波,
為了獲取更多財富與更高地位,
天天鑽研社會潛規則,
卻無暇顧及仁義道德,
逐漸迷失了自己。
一個人的成功絕非偶然,
真正成功的人身上必有相似的特質,
懂得感恩便是其中最為重要的一項品質。
感恩,
不只是知恩圖報,
更是一種生活態度,
一種心存善念的人性之美。
中國的感恩傳統文化
「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
「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
「知恩圖報,善莫大焉」,
自古以來,
中國傳統價值觀就格外重視「恩情」,
並強調要把感恩的情懷落實為報恩的舉動。
而對於「感恩」,中國傳統文化也有自己的詞彙表達:
報父母養育之恩稱為「孝」,
報君主知遇之恩稱為「忠」,
報朋友互助之恩稱為「義」,
夫妻相愛則稱為「恩愛」。
1、 孝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唐.孟郊——《遊子吟》
這是一首母愛的頌歌。
對於顛沛流離的遊子而言,
最難以忘懷的,
莫過於母子分離的痛苦時刻。
慈母縫衣的場景,
深摯的母愛,
無時無刻沐浴著兒女們,
而作為兒女,
用一生也難以報答慈母的恩情。
《孟子》說:「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陳情表》有云:「烏鳥私情,願乞終養」。
子女報父母之恩即為「孝」,
尊親之恩即為「孝」!
對於父母的養育之恩,
我們應該用一生來報答。
2、 忠
何為忠?
司馬光有云:「盡心於人曰忠」。
盡己之心,
忠人之事,
就是忠於對方的信任。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說:「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臨危受命,推功攬過,赤誠奉公,
這便是「一日為師,
終身為父」的國人感恩情節。
「士為知己者死」的典故出自《戰國策》,
語出春秋四大刺客之一的豫讓,
指甘願為賞識自己、栽培自己的人獻身。
豫讓是春秋晉國智氏的家臣,
公元前453年,
晉國趙氏聯合韓氏與魏氏打敗智氏,
智氏宗主智伯瑤被殺,
頭顱被趙襄子做成酒器使用。
豫讓為報答智伯瑤的知遇之恩,
伏橋如廁、吞炭漆身,
多次行刺趙襄子,
後事情敗露,自刎而死,
留下「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的千古絕唱。
下屬報領導的知遇之恩即為「忠」,
盡心任其事、竭力服其職,
受託之恩即為「忠」!
3、 義
何為義?
孟子有云:「義之實,從兄是也」。
在家中對兄長的義氣與敬愛,延伸為在外面對朋友的義氣與敬愛,即為義膽俠肝。
「知遇之恩」出自《列子》中的「伯牙與鍾子期」。
春秋時期,俞伯牙為楚國的琴師,精通音律,琴藝高超。
但他的琴意,只有鍾子期能夠聽懂,正所謂「高山流水遇知音」。
然而子期早亡,伯牙在子期的墳前,撫平生最後一支曲子《高山流水》,
然後盡斷琴弦,終不復鼓琴,以致謝平生難遇的知音。
一雙冷眼看世人,滿腔熱血酬知已。
朋友、同事、兄弟之恩,叫做「義」,
惺惺相惜之恩,即為「義」!
4、 恩愛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
男女之情則說成彼此之恩情,
稱之為「恩愛」。
正所謂:「結髮為夫妻,恩愛兩不疑」。
執手相對,稱為:「一日夫妻百日恩」;
女子對丈夫眷戀難捨,會說:「紅顏未老恩先斷」;
男子對妻子念念不忘,會說:「報答平生未展眉」。
古代更是通過神話傳說對男女恩情賦予了神秘的色彩:
《白蛇傳》講述了白蛇報恩許仙的故事,
《柳毅傳》講述了龍女報恩柳毅的故事,
《聊齋志異·小翠》講述了狐仙報恩王源智的故事。
在中國傳統文化看來,
男女相愛,
是彼此給予了對方恩情,
要彼此報答對方的恩德。
所以中國古典式的愛情,
更是一種彼此守護的恩情。
感恩之心,改命修福
《正法念處經》:「若人少恩常念不忘,知恩、報恩,得大功德。「
人的一生,
無論最終成敗與否,
都會得到太多人的幫助;
父母的養育、老師的教侮、配偶的關愛、朋友的幫助、時代的賦予……
他們助我們度過一個個難關,
一步步走向更加美好的生活。
心懷感恩,是度人亦是度己。
心存感恩,即把自己的生命與值得報答之人緊密聯繫在了一起,
感恩眾生終利己,利益眾生終利己,
感恩的力量與天地人息息相通,
通則達,達則大成!
一個人心中有多少恩,就有多少福;
一個人心中有多少怨,就有多少苦。
一念之慈,萬物皆善;
一心之慈,萬物慶。
心懷感恩做善事,
必能改命,避禍修福。
不懂得感恩之人,
即使家財萬貫,
仍是貧窮之人;
懂得感恩並知恩報恩,
才是天下最富有之人
結語
感恩之心,
來自對生活的希望與愛。
感恩是
一種優秀品質,
一種生活態度,
一種道德情操,
一種處世哲學。
心存感恩,知足惜福,
人與人之間才會更加和諧,
我們自身也會因此而最終收穫更多。
知恩圖報,心存善念,
才是天底下最富有最快樂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