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節倍思親,在漫漫長夜中,蘇軾又何嘗不想和家人一起賞月飲酒呢?
北宋神宗熙寧九年(公元1076年) ,遠在密州當太守的蘇軾沒有中秋假期,無法和家人團聚一同賞月。
此時一輪孤寂的清月懸掛在高空,空寂的院子只有自己一個人,連胞弟都七年未見。人生的悲歡離合讓蘇軾倍感傷懷,因而寫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從《詩經》的《月出》到《古詩十九首》的《明月何皎皎》再到盛唐孤篇《春江花月夜》(張若虛),夜月已經成為了詩人的寄託。
詩人們通常將自己的情感寄托在月亮上,讓懸掛在高空的月亮來傳達自己的懷念之情,抑或藉由夜月來表達自己人生的不順。
蘇軾也在詞中感嘆道「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一方面訴說了自己和家人分別的苦痛,一方面又表達了自己仕途的不順。
當時蘇軾因與王安石一派觀念不合,在全國各地輾轉為官。雖曾上書願調與弟弟蘇轍較近的地方圍觀,但天不如人願,幾番波折來到密州的蘇軾仍然不能與弟弟蘇轍相聚。
此時距離他們兄弟二人上一次見面已經過去了七年。七年沒有和家人團聚,這讓蘇軾倍感苦痛。
然而在《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這種苦痛變成了安慰的話語。他寫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無疑不是在嘆息人世間悲歡離合已經無可奈何了,只能寄希望到未來,願到時候人們不再分離,一起欣賞中秋美景。
蘇軾沒有開篇寫夜月,而是運用形象描繪的手法,為讀者展現出一副美景,又立出自己無意高官厚祿的人設。為下闕月亮的出現做了一個鋪墊。
月亮是極為浪漫的意象,於是蘇軾為了讓清冷而又浪漫的月亮更有點菸火氣息。
一句「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讓月亮變得靈動可愛起來,不再是高高懸掛在高空,散發孤寂清冷的光。
月亮跑到窗外,將光撒在蘇軾的身上,此時蘇軾還沒有入眠。蘇軾到了深夜還沒有睡覺是在想什麼呢?他在想念自己的家人。
蘇軾這首《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可謂是寫中秋最好的一篇,其曠達樂觀及浪漫色彩,讓人到享受獨一無二的美學,而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