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議會大廈(國會大廈)位於無名戰士墓的北面,這裡原是希臘第一代國王奧託的王宮,由德國拜恩州宮廷建築師加盧道納設計建造。1942年完工,1931年加以改造,作為國會大廈使用至今。國會大廈並不對外開放,遊客無法入內參觀,只能在廣場上遠遠欣賞這座美麗的建築,大廈正面的一排維多利亞式大理石非常引人注目。
帕特農神廟長方形,廟內有前殿、正殿和後殿。神廟基座佔地面積達2300平方英尺,有半個足球場那麼大,46根高達34英尺的大理石柱撐起了神廟。帕特農神廟的設計代表了全希臘建築藝術的最高水平。從外貌看,它氣宇非凡,光彩照人,細部加工也精細無比。它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又作了許多創新,事無巨細皆精益求精,由此成為古代建築最偉大的典範之作。
衛城一詞來自西方,是指建在高處的城邦國家的都城,利於防守。一般衛城內部建有宮殿、神廟、糧庫、衛兵住所與水源等。在雅典、邁錫尼城和本溪市五女山等地都有衛城,其中雅典衛城是比較著名的衛城之一。
其實,每座古希臘城邦都擁有自己專屬的衛城,且必定建於城邦的最高點,平時作為公共集會的場所,戰時則發揮堡壘作用,成為居高臨下的作戰指揮中心。
雅典作為最民主的城邦國家,衛城發展了民間自然神聖地自由活潑的布局方式。建築物的安排順應地勢。為了同時照顧山上山下的觀賞,主要建築物貼近西、北、南三個邊沿。供奉雅典娜的大廟帕提農(Parthenon)從前在山頂中央,重建時移到南邊,人工墊高它的地坪。
帕特農神廟為雅典城邦守護神雅典娜而建的祭殿。神廟背西朝東,聳立於3層臺階上,玉階巨柱,畫棟鏤簷,遍飾浮雕。整個廟宇由鑿有凹槽的46根大理石柱環繞。潘太裡科大理石色白,相對帕羅斯島上的優質大理石來說略顯粗糙,所以這裡的帕羅斯大理石僅供雕塑使用,光滑和無瑕的質地使它顯得尤為珍貴。柱間的用大理石砌成的92堵殿牆上,雕刻著栩栩如生的各種神像和珍禽異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