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校改名發展史:改了名,我們就是一流大學了

2020-11-24 騰訊網

摘要

中國大學改名潮已經到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境地,非常痴迷非常執著。而今社會「以名取校」的思維定勢,往往一個好的校名即可收穫招生「紅利」,學校升格帶來的是行政級別的提升,教育經費的增長。因此大學改名成了最快捷的方式。

30多年來,中國大學的發展史就是一部合併改名史,沒改名的還有幾所?

1981~2010年,全國79%的高校已經改了名或合併除了名;2012~2017年,有超過200所高校更換了校名:其中2012年有30所,2013年有51所,2014年有36所,2015年有72所,2016年有39所,2017年有46所申請,2018年5月批准了40所......

大學改名的原因

大多數國人對中國至今未能擁有一所世界名校感到遺憾,大有一種恨鐵不成鋼的架勢。(前段時間最新消息,清華已經成為了世界一流大學)

於是,中國展開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名校製造」運動,大學不斷擴招,40年來高考錄取率從最初5%的精英教育上升到現在的80%的大眾教育。這大概就是為什麼全國各地的很多高校都不約而同的掀起了一股合併熱潮的理由。

似乎一合併,校園大了,學生多了,師資強了,學校也就跟著上了檔次。令人遺憾的是我們幾百所「大學」竟然不如一所「學院」(麻省理工學院)。

中國人奉行「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講的是做人要有氣節不能亂改名,但在「堂堂大學」看來失節是小事,只有永遠的利益,沒有永遠的校名。寒暑假過後,按照校名索驥已經找不到母校了並不是笑話。

現在大學擴招,各家都要使出渾身解數爭取優秀生源。靠口碑,靠大師,靠教學科研,靠人文環境等是爭取生源之道,相信每個高校都明白這個淺顯的道理。

但是這些資源和優勢不是一朝一夕能成的,而一個學校從申報新校名到審批一兩年時間就夠了(當然不乏多年爭取卻無成者,比如「浙江林學院」奮鬥十幾年更換成「浙江農林大學」時,早被昔日的小兄弟浙江絲綢工學院甩在後面了,因為人家先是更名為浙江工程學院,再升格為浙江理工大學,給外地考生一種僅次於浙江大學,蓋過浙江工業大學的浙江第二高校)。

因此改名成了最快捷的方式,你可以批判這是投機取巧的做法,體現的是學術上的浮躁,但也是基於現實所迫,其實也不是每所學校都願意更名的,上世紀80年代華中師範大學的校長章開沅曾在《南方周末》上撰文說,上世紀80年代很多學院都改名大學,當時他執掌的華中師範學院本不想更名,認為叫學院未必代表水平低,像巴黎高等師範學院(ENS)傳承幾百年。

然而,現實給了章校長這種「迂腐的認識」以沉重打擊,在教育部門編制的高校名錄上,因為華師還是「學院」而排在了很多不知名的「大學」之後,這種看似無關的排名著實影響到了招生,教育部也在催促更名,於是1985年8月5日華中師範學院就改成了華中師範大學。

大學的品牌是和校名聯繫在一起的,更名並不意味著都是利好,對於有些大學來說更換一次名字,元氣還會大傷一次,因此不到萬不得已大學不要改校名。

好大學是不會輕易改名字的,有名的大學不會改名字,經常改名字的大學不是好學校。對於校名,老師、學生和校友都很有感情,更換校名容易傷害他們。

大學校名的頻繁更換,一定程度上反映中國高等教育發展有時不太尊重教育規律,行政主導的力量過強。如果只把改名當作學校發展的一個策略,對於學校沒有太多的意義。但如考慮學校辦學的方向存在問題,校名一改,相應的辦學方針、專業設置等方面都隨之變更,這也就無可厚非。

其實對於那些本身硬實力出眾的高校來說,校名改成啥樣都無所謂。清華大學真的改名叫「五道口男子職業技術學院」,仍然會是全國學子趨之若鶩的頭牌;山東大學變成「章威即(章丘威海即墨)聯合大學」,也沒法改變學科實力暴打省內其他所有高校的現實。但對於像上海對外貿易大學這樣地位處於邊緣的高校,合併更名就會把多年積累的優勢給抹殺了,學生家長教師發聲保衛校名爭的不是一口氣,而是為了實實在在的利益。

現在很多高校改名,都搶著冠名諸如「科技」、「理工」、「財經」、「商業」等熱門名詞,使之看起來像綜合性院校。坐落於一個小地方,爭取冠個「省會名」、「省名」以此體現自己地域性影響。

一些大學改名則是為了生存,為了廣招生源,為了獲得更多的撥款,說白了,就是追名逐利。有些則純粹是攀比心和虛榮心在作祟。如果教學質量提不上去,辦學仍然缺乏內功和實力,只是換了個時髦好聽的校名,那樣只會給人以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感覺,離開大學應有的精神就更遠了。

更有人認為,大學改名「變臉」是缺乏辦學信心,缺乏務實意識的表現。另外眾多大學改名往往將其歷史、專長、口碑都丟了,所以絕大多數大學改名都是失敗的。

當然大學的校名不是不可以改的,比如獨立學院與母體學校分離,獨立授予文憑,校名中應不再有母體學校的因素,當然可以更改校名。不過像中南民族大學工商學院轉設為武漢長江工商學院後3年又更名為武漢工商學院。

其實,對一所高校的評價並不是看它的校名是否顯赫、有氣派,而是看它能否出大師、出成果、出思想。

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早就說過:「大學者非謂有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巴黎高等師範學校兩百多年來從未改過校名,卻不影響它作為世界知名大學的地位,僅僅從這裡走出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就有10多位。盛名顯赫的麻省理工學院就更不用說了,至今未聽說他們想把學院改為大學。

德克薩斯農工大學如今已成名校,但始終不把「農工」二字去掉,因為這個校名已經成了響亮的名字。缺少「大學」以及冷門關鍵詞,既非「理工大學」也非「美國大學」或「法蘭西大學」,但並不妨礙它們成為世界聞名的優秀大學。這些學校規模都不大,但其輝煌的歷史和畢業生的成就,吸引著全世界最優秀學子的目光。

但是現行中國的教育政策,對於學院和大學的區別在規模、學科設置、專任教師等各個方面均有體現,大學高學院一個檔次。

從某種意義上講,學院更名大學,相當於「升格」,意味著教育部以及社會各界對其辦學水平的認可,學校在其學科、專業設置、師資聘用中,也將擁有更大空間。對學校招生、畢業生就業都能起到帶動作用。專科學校升格本科更名後,除了以上優勢之外,其招生優勢更顯而易見,「在專科生源嚴重不足的今天,升本就意味著能在招生環節佔得先機。」

有學校樂觀分析。在唯學歷人盛行的職場上,用人單位對於應聘者的簡歷,第一眼關注的必定是簡歷封皮上的校名。看到名校學生,頓時倍加慈祥詳細加以詢問,看到不入流的校名,常常就是直接拒絕。某些用人單位一聽「師範」就會問你怎麼不當老師,聽「大學」就覺得比「學院」好,非常地沒文化。這種狀況也是眾多冷門院校,不知名院校煞費苦心要改名的原因:方便本校畢業生就業。

再則一個不可否認的外在推手就是學生的期許。填報志願,考大學,選專業時,家長和孩子普遍的名校心理、面子觀念,認為好大學必有好名字,對「大學」和「學院」的鮮明的分級意識導致了很多人誤以為專科生才讀學院。同時,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高校為了迎合這種心理,稍微換一個花哨好聽、時尚流行的名頭也確實可以唬到不少學子。社會上還存在「以名識校」現象,從學院更名大學,即便是辦學質量沒有提高,招生時的錄取分數也會提高十幾分。

因此高校更名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收到「立竿見影」效果的就是招生。原武漢紡織工學院1999年在鄂招理科生352人,第一志願填報的僅148人,其中達到分數線的才37人。該校更名為武漢科技學院後,生源逐年走高。該校自2003年起,在魯、豫等生源大省的錄取線大都保持在當地批次線30分以上。2006年重慶郵電學院、重慶交通學院把最後兩個字改成「大學」後,次年招生同樣「全線飄紅」。

再譬如,2010年,河南財經學院與成人高校河南省政法幹部學院合併,升格更名為河南財經政法大學,當年即有部分專業納入本科一批招生層次,二本招生專業的錄取分數線也開始逐年提高,大幅攀升,優勢專業在河南高校中的錄取分數僅次於甚至趕超鄭大、河大。2013年,江蘇教育學院更名為江蘇第二師範學院後,學校每年招收的普通本科生也由更名前的800人左右增長到近2000人,每年高考分數線也提高不少,2017年有些專業的平均分數線接近一本。

中國大學改名歷史

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洋務運動興起,西學漸入,出現了許多新式學堂。這一時期創辦的新式學堂,以外語學堂和軍事學堂為主,如京師同文館、上海廣方言館、馬尾福建船政學堂、天津水師學堂、武漢湖北武備學堂、南京江南水師學堂等等。與民國時期的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和黃埔軍校兩大軍校從政治戰術入手不同,早期的軍事學堂主要從工程技術入手。此外,也出現了其他類型的學堂,如上海電報學堂、南京路礦學堂、湖北自強學堂、天津中西學堂、唐山路礦學堂、上海南洋公學、四川中西學堂、湖南時務學堂、南京江南高等學堂等等。此外,西方教會也在中國創辦學堂,這一時期為主要教授外語和宗教及其他西學的書院,如山東的廣文書院、武漢的文華書院、上海的聖約翰書院、蘇州的中西書院、廣州的格致書院、北京和南京的匯文書院等等。同時,中國的近代書院也開始創教西學。

1895年,中國在甲午海戰中慘敗日本後,變法之聲頓起。當年,天津中西學堂改辦為北洋大學堂,中國近代第一所大學誕生,標誌著其為中國高校改名最早的高校。

先是在20世紀初,因為洋務運動,各地紛紛辦學,一些舊式學堂變為高等學府,比如上海聖約翰書院改名聖約翰大學,成為中國第一所現代大學,而京師大學堂也在那時改名北京大學。

到了民國初年,各地又紛紛掀起了高等師範學院更名為某某大學的運動,武昌師範學院改名武漢大學,成都師範學院改名四川大學,只有北京高等師範學院堅持傳統,改名北京師範大學。

抗日戰爭時期,各地大學內遷,不少學校在戰爭中合併而改名,最著名的就是清華大學、北平大學和南開大學組成的西南聯合大學。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國家開始接受和改造舊的國立大學,私立大學也改造為公立大學,導致中國高校就經歷過一次集體改名。國內較好的大學包括國立中央大學、國立西南聯大、國立浙大、國立武漢大學等國立大學取消「國立」二字,北洋大學更名天津大學,所有私立大學包括教會大學(齊魯大學、燕京大學、金陵大學)都被改造為公立大學。

1952年,全國大學進行院系大調整,中國大學摒棄原有歐美大學模式,轉而學習蘇聯單科大學模式,編譯蘇聯教材,中國幾所名校的一些院系被拆出來單獨成立大學,最著名的就是北京的「八大學院」,這也開啟「地名+學科」命名大學的模式。

1958年起,部分大學開始取消講師、助教、副教授、教授職銜,統稱教員。1966年起,畢業生考核制度被認為是舊社會的產物,高等學校畢業生不搞畢業設計,不寫畢業論文。

1949年後至改革前,學科交融和良好的人文教育被變相擯棄。教學和科研沒有很好地交融,沒有賦予學生基本的人文和科學素養,這些問題一直到今天還在不同程度延續。

幾十年光陰過去,回過頭看,這次大學更名,留給歷史的更多是教訓——大學在政治變遷的大潮中強硬地與「舊大學」決斷,同時,大學的歷史血脈和學術傳統也被拒於門外。

包括中央大學、西南聯大、輔仁大學這些歷史名校隨著名字的更換,逐漸退出人們的視野。它們的「後身」有些由於名字上的差異,而與之前的歷史斷裂開來。為此,它們只能站在新的起點上,從頭再來。

今天,當我們談起一所大學的名字,就會想起與之相關的人和名字。例如,聽到浙江大學,我們會想起竺可楨,北京大學會讓人想起蔡元培、錢玄同,而清華大學則會讓人回憶起王國維和陳寅恪。

30年之後,中國高校再一次大規模改名,這次改名基本都是由「學院」升格為「大學」,典型的就是當年「八大學院」的更名模式:北京政法學院更名為中國政法大學,北京農業學院更名為中國農業大學等等。

現如今的大學改名熱潮始於上世紀90年代初期,那時候已經掀起過一輪小高潮。當時正值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啟動,而其改革的主要內容就是「共建、調整、合作、合併」。相比時下,那個時期大學的改名還厚道得很。那時,大多數改名高校只是從某某學院變成了某某大學,其中比較著名的包括:1993年,中央民族學院更名為中央民族大學;1994年,北京外國語學院更名為北京外國語大學。

1999年,自大學擴招後,高校花名冊的變化一年比一年多。

1999年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併入清華大學,2000年北京醫科大學併入北京大學,這隨即成為高校合併改名的兩起標誌性事件。

2000年左右,受全國高校合併影響,有一部分高校批量更名。以湖北省為例,近十年間沒有更改過校名的高校屈指可數。

2000年以來,中國眾多二三線城市的高校紛紛改名,有的甚至短時間內就實現三級跳:中高職合併——高職搖身一變成為學院——學院一躍成了大學,而這當中,不少高校「渾水摸魚」、「新瓶裝舊酒」,除了頭銜更換,師資力量、硬體設施、校園環境均沒有任何改進。例如鄭州糧食學院先變身鄭州工程學院,後覺得不夠響亮,繼續變身為河南工業大學。

2009年,中東部地區一共有48所高校新增、籌建及更名。

2010年,大量「獨立學院」即「公辦大學的二級普通本科學院」(三本)獨立成為民辦本科院校,或原來的學院升格為大學,因此更名,合併組建,新建。

2015年,45所高校更名,其中18所學院更名為大學,17所專科升為本科。

2016年,39所高等學校的設置申請獲得通過,其中:中東部地區高等學校29所,獨立學院轉設為獨立設置民辦本科學校9所,經過籌建「去籌」正式設立高等學校1所。

2018年1月19日,教育部發展規劃司正式公布了2017年度申報設置列入專家考察高等學校名單,共有46所高校入選,其中包括新設本科學校(21所)、更名大學(16所)、獨立學院轉設為獨立設置民辦本科學校(6所)和同層次更名(3所)。不出意外,這些學校更名都會得到通過。中國又多了些學院,又多了些大學。

2018年5月31日,教育部公布最新更名結果,共計40所高校通過評審。

根據《2008至2013年教育部批准更名的全國高校名單目錄》的統計數據顯示:2008年至2013年5年間,全國共有257所高等院校獲得教育部批准順利更名,佔到目前全國具有高招資格高校總數的10.35%。加上最近一年更名的123所大學,近6年共有380所大學集中更名,創造了中國高等教育史上世紀初至今的第七次更名潮。

儘管中國有大學的歷史不長,只有一百年出頭,但就在這不長的歷史中,中國大學從未停止過更名。據不完全統計,在全國近2000所公辦高校中,過去20年,有將近一半改過名字。目前,高校更名大戰還在繼續,新面孔頻出不窮。有網友調侃中國的大學名稱就好像註冊域名,趕快搶,不然就沒有了。

大學改名規律

建築科技大學,財經政法大學,工商大學這些新大學名稱都已經被啟用了,後繼的有溫州醫學院曾經申報過的「浙江健康科技大學」,浙江林學院曾經申報過的「浙江環境科技大學」都是相當有創新的名詞。在「理工大學」、「財經大學」、「交通大學」滿天飛的今天,給我們的大學名稱帶來了些新意。

先是換後綴:「高等專科學校」、「職業學院」、「職業技術學院」要升本成為「學院」,「學院」要升格為「大學」 ,再是改核心ID,由於受到中國科技大學、北京理工大學、上海財經大學等知名大學的影響,「科技」、「理工」、「財經」等ID使用最為火爆。

教育產業化,高校市場化,擴招、圈地、兼併,高校也紛紛出招,打造自己的航空母艦,改名熱是最顯著的一個環節,如果是高等專科學校一定要改名為學院;如果是商學院,那就一定要改為工商大學(商業大學);如果是外國語學院,那一定要變成外國語大學才罷休;於是電子科技大學、科技大學、理工大學、交通大學之類的校名滿天飛,明明是個專業院校,卻為了吸引考生的需要來一個像是綜合性大學的校名。從感覺上就上了一個檔次,搞不好能被哪個名校看上合併,能傍上名校真是再好不過了。

試想現在哪個大學沒外語系,計算機系?好,現在文科、理科都有了,綜合大學也就沒障礙了。要是還叫重型機械學院,地質學院,那就太不符合21世紀的發展潮流了,總之要讓學校看起來像綜合大學。而且一旦升格為大學後,原先的系就可以跟著升格為學院,顯得多派,所以現在中國的大學都沒戲(系)了。

包括「礦業」、「地質」、「氣象」、「農林」、「石油」、「煤炭」、「鋼鐵」、「紡織」、「師範」等都是冷門的,其中某些專業幾乎到了無人問津的地步,不僅招生難、畢業生就業難,師資引進也難。所以都要改。

電子工業——〉電子科技;

例如:杭州電子工業學院——〉杭州電子科技大學;

桂林電子工業學院——〉桂林電子科技大學

電訊工程——〉電子科技;

例如:西北電訊工程學院——〉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成都電訊工程學院——〉電子科技大學

礦業——〉工業,理工,科技;

例如:西安礦業學院——〉西安科技學院——〉西安科技大學;

工學,工業,工程——〉理工,科技;

例如:華東工學院——〉南京理工大學;瀋陽工業學院——〉瀋陽理工大學;

淮南工業學院——〉安徽理工大學;焦作工學院——〉河南理工大學

地質——〉工程,理工;

例如:西安地質學院——〉西安工程學院;

成都地質學院——〉成都理工學院——〉成都理工大學

機械——〉理工;

例如:陝西機械學院——〉西安理工大學

鋼鐵——〉科技;

例如:北京鋼鐵學院——〉北京科技大學;

鞍山鋼鐵學院——〉遼寧科技大學

水產——〉海洋;

例如:大連水產學院——〉大連海洋大學、上海水產學院——〉上海海洋大學

經濟——〉財經;

例如:南京經濟學院——〉南京財經大學;

湖北經濟學院——〉湖北財經大學

鐵道——〉交通;

例如:蘭州鐵道學院——〉蘭州交通大學;

大連鐵道學院——〉大連交通大學

氣象——〉信息工程;

例如:成都氣象學院——〉成都信息工程學院;

南京氣象學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商學院——〉工商大學;

例如:北京商學院——〉北京工商大學;

杭州商學院——〉浙江工商大學;

渝州大學、重慶商學院合併——〉重慶工商大學;

電子電工的就做電工?食品科學的就會做飯?工商管理的可以去工商局工作?城市管理做城管?木材加工會做家具?這就是我們社會上對於專業的誤解和膚淺的望文生義。

模仿著名校改個相似的名,傍個品牌成為了眾多大學的捷徑,卻沒看到失敗的教訓。有些時候改名反而越糟糕,比如西南聯合大學威名赫赫,但是除了她,以後再叫聯合大學的就沒個好:北京聯合大學,四川聯合大學,河北聯合大學都是前車之鑑。所以四川聯合大學,河北聯合大學都再次改掉了。

地質冷地不行了,相比下經濟比較熱門,所以河北地質學院寧可把省名降級為地方名,也要更名為石家莊經濟學院,地質到經濟,好一個跨界,結果好生源招不到,也失去了自身特色,加上又想升格為大學,只好又戴回「地質」的帽子——河北地質大學。情況類似的還有像武漢紡織工學院在更名為武漢科技學院後,因為已經有了武漢科技大學,無法直接升級,只好換回紡織頭銜叫武漢紡織大學得以升格。

改名的原則:

不求最好,但求最大

大學改名原則上向更大的地名靠攏,儘量使用大地名,省名、行政區域名、國名,一個個地上,讓新校名顯得「高端、大氣、上檔次」。江湖好漢崇尚「行不改名,坐不更姓」在中國高校界是行不通了,因為在這個改名浪潮中,誰不與時俱進抓住機遇及時改名換姓,很可能一輩子寂寂無聞、做小伏低,壓根兒成不了江湖好漢呢。魯迅原名周樟壽,賈平凹原名賈平娃,韋唯原名張菊霞,成龍原名陳港生,劉德華原名劉福榮,關之琳原名關家慧,孫悅原名孫洪娟,李玟原名李美琳……這些人之所以能夠成為光鮮人物,當然和各自的才華、勤奮、機遇有莫大關係,可是我們大膽假設一下:如果他們還守著起先的名字不變,大家如今會是什麼感覺?

在學校越來越多的時代,在民眾還處在「以名取校」的固定思維下,響亮、大氣的名字確實影響著高校的發展,中專合併成大專高職、高職升格為本科,本科學院升格為大學,專業院校的迅速擴張朝著綜合性大學邁進,大學改名自然是必須的,當然高校更名不是簡單地換個馬夾,一般都會牽涉到層次定位、學科結構、區域布局等問題。不過部分高校在更名時或跟風、或求大、或大耍無釐頭……結果就造成了一系列的後遺症:因為傍名校、模仿秀,長著「山寨名校臉」或「孿生兄弟相」的大學越來越多;因為校名中的地域色彩被淡化或泛化,難知尊駕何方的大學越來越多;因為猶抱琵琶半遮面或大而化之,我們再也難以通過校名大略看出學校的學科專業特色……

一、首選國字號:能用中國就不用華東,叫中國計量學院就比叫華東計量學院好;叫石油大學總覺得缺了點什麼,加上中國,變成中國石油大學就顯得霸氣了。就閱讀習慣來看,「青島海洋大學」像是青島的地方高校,叫「中國海洋大學」無疑表明是全國性高校,並昭示著面向全國招生。

二、儘量用大區:能用西南就不用四川,叫西南科技大學就比叫四川科技大學響亮,叫華北理工大學就比河北聯合大學霸氣;中國分為七大地理地區:東北、華東、華北、華中、華南、西南、西北。資源豐富,使勁往上蹭,其中華東,華南,華中最熱(華東理工大學、華南理工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西北有點無人問津,太荒涼了,有也得改掉(西北紡織工學院西安工程科技學院西安工程大學;)。

中國七大區:華東地區(包括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上海);華南地區(包括廣東、廣西、海南);華中地區(包括湖北、湖南、河南);華北地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西北地區(包括寧夏、新疆、青海、陝西、甘肅);西南地區(包括四川、雲南、貴州、西藏、重慶);東北地區(包括遼寧、吉林、黑龍江);

備註:原中南地區拆分為華中地區和華南地區。把中南地區中的中部省份河南、湖北、湖南、江西稱為華中,把廣東、廣西、海南、臺灣、澳門和香港稱為華南,這種提法是中國動物地理區劃和中國氣象地理區劃的普遍劃分。

如:東南大學,東北大學、西北大學、西南大學、中南大學。

暫無華東大學、華北大學。

三、無法以大區為名折中以大區變體為名:國字號很稀缺,以大區名命名需要實力,比如華中科技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等。在大學改名浪潮中,也有一些大學用不了大區位名稱,但中國文字博大精深,便採取了倒過來用的方式,比如華東變東華,華北變北華,華西變西華。因此就有了一批名稱裡含有東南西北華的大學,好處是英文還是大區的意思——North University of China,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多麼霸氣,而且「國際影響力」不減。不過北華、東華、南華、中北、西華,結果看起來活脫脫像民辦高校。

如:北華大學、北華航天工業學院、東華大學、東華理工大學、南華大學、中北大學、西華大學、西華師範大學等。

四、小地方出身更要用省名:能用山東就不用淄博,叫山東理工大學就比叫淄博理工大學好聽;全國很多地方高校改名後都急欲冠上省名,尤其是不在省會首府,在某個偏遠城市的,說白了是典型的出身自卑;二則是冠省名會給人一種省屬高校的感覺。比如四川文理學院你會想得到它坐落於達州嗎?

五、用半個省名也湊合:資格不夠,不讓使用省名?那用半個省名,叫魯東大學就比叫煙臺師範學院霸氣;「郴州X專」知名度沒法打響,叫「湘南學院」就有底氣多了。

六、熱門省會城市是首選:當然「向更大的地名靠攏」原則在特殊情況下例外,有時建議使用小地名:比如城市本身很有吸引力話,選用城市名可起到突出地域性優勢的作用,北京是首都,是「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這是城市名中最珍貴的,所以叫北京交通大學,就比叫北方交通大學或華北交通大學要好的多。叫南昌大學比叫江西大學響亮的多,畢竟江西窮呀。其他的城市名如天津、上海、南京、西安、哈爾濱這些大城市名稱歡迎程度也很高。所以放棄黑龍江商學院的省名,叫哈爾濱商業大學高大上吧?

當然但凡沾「江蘇」兩字的大學不在南京,這是有歷史緣故的。國立中央大學曾改名國立江蘇大學,遭到普遍反對,原因就是江蘇大學不能代表中大的中央性。因此,中大隨後改名為國立南京大學。新中國成立後,沿用了南京大學這一名稱,包括拆分後的幾所大學。後來,真有了所「江蘇大學」,是江蘇理工大學合併了鎮江醫學院、鎮江師範專科學校改名而來的,位於鎮江。

比如徐州師範大學更名為江蘇師範大學,對於不了解辦學歷史、現狀和實力的人來說,顯然這一更名一下子就將百年名校南京師範大學給比下去了。類似的案例還有很多。比如按照計劃,牡丹江師範學院計劃申請更名黑龍江師範大學,這讓哈爾濱師範大學怎麼辦。還有瀘州醫學院更名為四川醫科大學引發軒然大波,最後更名為「西南醫科大學」得以終止爭執。透過現象看本質,類似的高校更名,雖然目的之一是為了讓自己的名字更有吸引力,以便在方方面面獲得更好的資源來發展,但本質上折射出的是一種急功近利的辦學急躁和追逐業績的內在衝動。

當然也有最現實的原因

——國人的認知:

1、在絕大多數國人眼裡都想當然地認為就是比「大學」比「學院」好,當然國家也是這麼規定的,申報大學人數指標比學院高的多;

2、省級地方名字打頭的高校比地市縣級地方名字打頭的高校好;

3、綜合性高校比師範類高校好。於是我們就看到了許多高校都在想方設法「去地方」色彩,而且還想方設法「去學院」色彩,去掉師範,農林,礦業,紡織等冷門的,換成理工,科技,工程,工商就顯得高大上了。

很多由師專升起來的學院竟然不一而同的去掉師範二字,儘管校名更改了,專業變多了,但是師範類依舊是這些學校的重點學科,可生怕師範二字會影響學院的發展一樣,實際上這就是學院的定位不準了。有這麼個規律:一般各地方的xx師範高等專科學校,一般升格後都稱呼:xx學院。現在在湖南竟然只有衡陽師範學院這一所本科院校仍舊在使用師範學院這個名字,看來湖南的「師範學院」全軍覆沒指日可待了。2017年年初教育部新政:十三五期間,中國現有的181所師範院校一律不更名、不脫帽,聚焦教師培養主業。可為時已晚。另外,農林、理工、師範類院校都是專門類的院校,為啥教育部指名師範類院校不得更名?反倒是對師範院校的不公平。

以湖南省為例:

湖南眾多地方性專科(師專為主)升級湖南××學院(大學)

嶽陽師範學院湖南理工學院 (嶽陽市)

常德師範學院 湖南文理學院 (常德市)

郴州師專、郴州醫專、郴州教育學院、郴州師範四校合併湘南學院(郴州市)

湘潭工學院、湘潭師範學院合併 湖南科技大學 (湘潭市)

零陵師範專科學校零陵學院 湖南科技學院 (永州市)

婁底師範高等專科學校湖南人文科技學院 (婁底市)

湖南城建高等專科學校、益陽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合併湖南城市學院(益陽市)

湖南商業高等專科學校、湖南省商業管理幹部學院合併湖南商學院(長沙市)

湖南建材高等專科學校、湖南大學衡陽分校合併 湖南工學院(衡陽市)

湘潭機電高等專科學校、湖南紡織高等專科學校合併湖南工程學院(湘潭市)

湖南××學院,「文理」、「理工」、「科技」、「工程」……,沒有相當的區分和記憶能力,你能搞清楚上述院校的關係?

號稱湖南的並不一定在長沙!有些甚至是在中小城市(比如:永州市、益陽市)。再比如叫華東的並不一定都在上海,比如:華東交通大學就在江西南昌。

教育部為嚴格管理高校設置工作,於2007年3月1日出臺《普通本科學校設置暫行規定》等相關文件,規定「新設立的高校校名不冠以「中國」、「國家」等字樣,不以個人姓名命名,不使用省、自治區、直轄市和學校所在城市以外的地域名。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教育部這只不過是規定,又不是法規,所以直接棄如敝履。因此2007年以來,又有一大批的地方高校名稱超越了所在城市的地域名。

可是2013年,河南省照樣有信陽師範學院等7所高校擬更名,新校名中沒了「地方」特色,全都以「河南」開頭——小地方用省名充大頭。一堆原本不知名的地方院校,一下子河南某某學院和河南某某大學,從小地方改到大地方,順帶與科技、工商等熱詞掛鈎,不明覺厲!讓廣大學子傻傻分不清,其實沒有一所在省會鄭州。

1、信陽師範學院河南師範學院;

2、新鄉醫學院河南醫藥學院;

3、安陽師範學院河南人文科技學院;

4、南陽師範學院河南文理學院;

5、許昌學院河南工業學院;

6、周口師範學院河南工商學院;

7、平頂山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河南煤炭職業學院。

/互動/

說一說一的學校改過名嗎?

相關焦點

  • 中國最尷尬的大學,永遠排第二!改名能解決問題嗎?
    況且松江大學城的整個環境都非常美麗,建築也設計的很有特色。東華大學有一個比較大的人工湖,給人一種很空闊的感覺,放到上海這種地方來說,真是難得。 這個原先叫做中國紡織大學的學校是一個名副其實的211重點高校,它的名字變遷見證了中國經濟發展的高低起伏與曲折坎坷。可惜改名字後學校名氣嚴重下降,很多人乍一聽還以為是民辦大學。
  • 江蘇最「憋屈」的高校:實力不比一些211大學差,卻沒入選雙一流
    提到江蘇省,高校數量不及北京、上海,但江蘇省的高等教育水平一直都處於全國前列。目前江蘇省有南京大學和東南大學兩所985高校,同時還有11所211高校。在17年教育部雙一流評選中,江蘇省共有15所大學上榜,數量僅次於北京。可想而知,江蘇高等教育的質量很不錯。
  • 我們的大學,世界一流了嗎?
    意見中,這些高校或是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大學,或是整體進入世界一流大學行列,或是進入到全球有影響力的一流研究型大學行列,自豪溢於言表;至於全面實現了「雙一流」建設近期目標,高質量、全面、圓滿、超額完成了「雙一流」周期各項建設任務,已是自謙之辭。我們的大學,真的一夜之間就世界一流了嗎?
  • 東北改名後「錦上添花」的大學:航海領域實力強,是知名211大學
    如今高校改名這件事變得非常普通,相信大家對此也略有耳聞。一些高校不注重自身實力的提升,反而寄希望於通過改校名而吸引考生,讓人覺得無奈。每年也有考生看到校名感覺學校實力超凡,最終發現學校沒有那麼強的實力,校名與實力不匹配,導致學生非常失望和懊惱。
  • 國內改名「最頻繁」的大學,6次更名後,成功進軍985隊伍
    我國改名比較頻繁的大學中國海洋大學國內改名「最頻繁」的大學,最後成功進軍985高校的大學院校就是「中國海洋大學」,這所高校位於我國的山東省青島市,該校是我國教育部直屬的綜合性大學院校我們國內雖然有許多的海洋大學,但是這所中國海洋大學確實是屬於國內最出名的一所海洋大學,這所高校裡邊基本上所有的專業都是與海洋相關的,而且還有水產專業,該校雖然名義上是綜合類院校,但是它是一所以海洋為特色的理工類大學院校。
  • 都是雙一流A類高校,中國海洋大學大學可比山東大學待遇差太多了
    ,比如三所985高校:山東大學、中國海洋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也有兩所211大學中國交通大學(威海)和中國石油大學(華東)。近日,山東省公布了《我省確定高水平大學和高水平學科建設名單》,結合了山東省產業發展需求,確定省屬高校「高水平大學」建設單位15個,「高水平學科」建設項目51個;參照省屬高校學科建設標準,從駐魯部屬高校和省委黨校中,確立「高水平學科」建設項目51個,指標單列。
  • 世界大學排名前100名,僅有6所中國高校上榜,復旦大學墊底!
    影響力最大的就是「世界四大權威榜單」,而軟科作為「世界四大權威榜單」評價機構之一,近日也公布了2020年世界大學學術排名。科軟世界大學學術排名是2003年由上海交通大學世界一流大學研究中心首次發布,是世界範圍內首個綜合性的全球大學排名。
  • 北京這所低調高校,綜合實力領先非985,擁有四個「雙一流」學科
    、中國人民大學等一些名氣遠洋的老骨牌大學。其中在北京有一所,學校雖然不是享有985頭銜的大學,但是它的知名度並不小於985高等院校,這個學校有著四個一流的世界建設學科,甚至這些學科當中的一些名氣不低於985高校,這個學校就是被稱為「鋼鐵搖籃」的北京科技大學。
  • 重慶迎來1所「國字號」大學,目標國內一流高校,首批學生已入校
    如今重慶市迎來一所國字號大學,目標是成為國內一流高校,首批學生已經入校了。這所大學就是中國科學院大學重慶學院。該校是中國科學院和重慶市共建的一所新型大學,是中國科學院大學的直屬二級學院。學校的定位特別高,主要是以科研為主,但也有研究生和博士生的教學。
  • 12所大學校長共議中國高校未來:大學發展要打破專業壁壘
    面向未來,中國大學將如何發展?12 位校長發表了意見。 不久前,舉行了以「挑戰與機遇-變化中的世界的高等教育」為主題的北京理工大學成立八十周年大學校長論壇。在討論中,十二位大學校長認為,中國大學必須打破職業障礙,打破大學的「牆」,釋放大學的人才紅利,才能真正發揮高等教育在社會發展中的戰略支持作用。
  • 國內比較「憋屈」的985大學,4個A檔學科,卻是雙一流大學B類高校
    而現在國家為了扶持更多大學和重點學科建設,推出了「雙一流」大學一流大學建設和一流學科建設,共有137所,其中42所是「雙一流」大學一流大學,可42所又分為兩類,36所是「雙一流」大學A類高校,全是985大學,6所是「雙一流」大學B類高校,分別是3所985大學湖南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東北大學和3所211大學鄭州大學、新疆大學、雲南大學。
  • 這些大學實為重點高校,卻常被人誤為三本院校,網友:校名改不好
    現在很多大學都喜歡改名,2018年有40所學校的改名申請,在這些大學中,由於改變了名字,社會知名度一下子提高了,對學校的招生和學校的長期發展也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其中有用戶改名為比較成功的中國海洋大學、西南科技大學、湖南工業大學等。
  • 遼寧改名「最委屈」的大學,學院升格為大學,傳統名號卻被佔用
    從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國內各大高校紛紛改革求新,掀起來一股改名風潮。一些地方高校不再「偏居一隅」,校名從「市」改為「省」,甚至華南、華北等,從「學校」改到「學院」再到「大學」,高校層次不斷升級,名號是越來越響亮。改名之後,學校的社會聲譽、知名度很大程度上會得到提升,還能獲得更多的政府財政支持。
  • 中國的講師和教授數量全球第一,我們的大學離世界一流還有多遠?
    時至今日,中國高校數量眾多,大樓林立,設備先進,甚至連大學專任教師的數量都已經在全球遙遙領先,但是稱得上「大師」的人物,卻與這些「繁榮」的現象極不相稱。更何況,我們擁有這麼多大學老師和教授,我們的大學卻依然在世界一流的道路上跌跌撞撞。 這其中,到底哪個環節出了差錯?
  • 42所雙一流大學碩士學科優秀率排行榜揭曉,到底誰是一流研究型大學
    這一意見的出臺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因為中國要建設雙一流大學特別是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就必須先建成一批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學,遍覽世界知名大學莫不都是研究型大學,即以學術研究為核心、以培養研究生等高層次人才為目標的高校。中國的42所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要真正成為世界一流大學,就必須要加強自身科研能力和提高自身的學術水平,並且提高研究生招生規模和提升研究生的培養質量。
  • 天津市宣布將繼續重點支持這三所市屬高校,努力打造中國一流高校
    說起天津市的高等教育實力,我們想到的一般就是天津市的兩大強校,分別為南開大學和天津大學。並且在首輪雙一流高校評選中,天津市共有六所高校被評為雙一流高校,分別為:天津大學,南開大學,天津醫科大學,天津工業大學,天津中醫藥大學,河北工業大學。
  • 2020年北京市高校研究生院top10:中國人民大學居第四名
    是我國最頂尖的兩所高校,基本包攬了各省市的高考狀元,不管是生源質量、還是學校的軟硬體設施都是國內一流的。要說區別,那就是清華大學更偏向於理工類,北京大學更偏向於人文社科類。當然,在研究生院方面,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也是國內數一數二的。 第三名:中國科學院大學 對於很多的考生和家長而言,這所學校是陌生的。
  • 衝擊雙一流:燕山大學到底實力如何?
    個方面支持燕山大學內涵式高質量發展,力爭通過3-5年建設,確保燕山大學達到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水平,進入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行列。近年來在軟科世界大學排名和QS世界大學排名等國內外排行榜中,燕山大學穩居國內前100名,河北高校首位。此次河北省發文支持燕山大學內涵式高質量發展,不僅有利於推進河北高等教育的發展,也能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對優質高等教育的需求。
  • 西南石油大學實力怎麼樣?國家首批雙一流建設高校、實力不遜211!
    今天,深度小編就帶大家來了解一所真正的實力高校。它坐落在素有「天府之國」之稱的成都,學校學科實力、師資力量、就業率遠超同級別高校,用一句網絡流行語來形容就是「低調、奢華、有內涵」,這就是我國首批「雙一流」高校——西南石油大學。
  • 江西改名失敗的大學,由學院改成了大學,卻依舊被人們當成大專!
    說起改名比較失敗的大學,我想很多人都知道不少吧!畢竟有「中國紡織大學」作為先列,它由原來的校名更名為東華大學,因為學校本來是以「中國」二字命名的,而改名之後卻將學校的名字改的有一些似是而非了,名氣也沒有當時那麼大,所以這所學校改名比較失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