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聽老郭的相聲,有一句話說得很中肯:藝人拼到最後,拼的還是文化。
有些明星不說話時什麼都好,顏值能扛,演技能打。
但是一開口說話,就暴露了自己文化的短板,真的是太毀人設了!
杜淳因為英文口語差,把「dangerous」發音為「蛋餃肉絲」,被網友們來了一波惡搞。
陳凱歌的兒子陳飛宇,在一檔節目中,一本正經地對老爸說:「希望有一天,別人能說我是你爸。」
此話一出,讓人當眾噴飯。
也許他想表達的意思是,希望自己可以不依靠老爸的名聲,依然會更加優秀,本該說「希望有一天,別人能說我是您兒子。」
要說是口誤可以理解,很明顯沒理清邏輯關係,草草蹦出一句「我是你爸」,老爸也感到尷尬。
說錯話也就算了,字也容易寫錯。
女團出身的孟美岐,在給粉絲籤名時,把「魅力」寫成「魏力」
當然也會把「金主」爸爸的名字寫錯了。
同是選秀出身的吳宣儀,認為7乘8等於42。
連乘法口訣還沒背熟呢,妥妥的一隻九年義務教育的「漏網之魚」。
另一邊,熱巴3乘7還沒算出來等於多少。
王一博在走紅毯時,籤名筆沒水了,籤了一個寂寞不說了;
居然連「到此一遊」也會寫錯。
馬思純曾給關曉彤的祝福語裡,居然用「福澤天下」,好傢夥,確定這是認真的嗎?
有時候連老幹部也會因一句話「翻車」。
楊冪曾在現場發言時,將「莘莘學子」讀錯成「xinxin」,場面一度尷尬。
靳東曾因一句話形象「破碎」。
有一次主持人問他最近學什麼新項目,靳東回答:「想學的東西太多了,每晚睡前會看一些叢書,又看了些諾貝爾數學獎得主的小文章。」
眾所周知,諾貝爾未設數學獎。網友調侃,「難道是靳東自己設立的?」
說實話,有些明星一說話,還真替他們尷尬,真是太毀人設了。
不過,我們把話說回來,「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呢?」
問題的關鍵不在於說錯話、辦錯事,而是如何去化解這些尷尬。
郭德綱和于謙的相聲《汾河灣》,很多人看過,簡直就是「大型翻車現場」。
于謙喝得醉醺醺的上臺表演,把郭德綱急得在臺上又蹦又跳。
不過這場近1個小時的「大型尷尬」,還是被老郭的智慧化解了,引人稱讚。
這種智慧,明星渴望擁有,普通人也一樣。
比如《圓桌派》節目中的一個話題:
農村孩子老實,幹部子弟會來事,知識分子家庭的孩子「不愛合作 」。
竇文濤說,去公司上班,來得最早的是農村孩子。雖然來得早,但不大會與人交往,遇到領導也不敢問。雖然肯吃苦,幹實事,但是口才不行,交往的能力一般。
幹部子弟來得晚,但看到長輩或領導,都會主動說叔叔辛苦了,我給你倒杯水吧。這種問候雖然不算什麼,但容易給人留下印象。
知識分子家庭的孩子,有點清高,不太愛合作,高不成低不就,在職場上若不是有很大實力,很難有提升的機會。
竇文濤的分析,並不是沒有一點道理,想一想身邊人,很多還真是如此。
我們明白,當今社會想混的風生水起,要麼有能力,技術過硬,靠知識吃飯,這種情況不需要太多為人處世的法則;
縱觀那些混的不錯的,大都是一些處事高手,不僅有文化的積累,情商也是一流,無論在哪種階層,都混的比較開。
看來,只有加強自己的內功修煉,才是最快的捷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