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微涉獵西歐文史者都聽說過玫瑰戰爭,但想了解那段歷史,以前可謂一書難求。美劇《權力的遊戲》的原著《冰與火之歌》,大量借用了玫瑰戰爭的元素,電視劇的走紅,掀起一股玫瑰戰爭讀物出版的小高潮。
丹瓊斯的《金雀花王朝》的結局,恰好接近玫瑰戰爭的開端,在推出前一本巨著後,作者又有了再接著講述宏大故事的野心——《空王冠:玫瑰戰爭與都鐸王朝的崛起》,正好給「金雀花」續上尾巴。
丹·瓊斯,,英國專攻中世紀史的歷史學者,曾獲多項大獎,著有《金雀花王朝》《空王冠》等。
英國的國花是玫瑰,準確地說叫「都鐸玫瑰」,它的來歷與「玫瑰戰爭」有關。有一種說法,欲理解近代英國需懂得都鐸王朝,它是近代英國史的開端;要了解都鐸王朝需認知玫瑰戰爭,它是這場戰爭催生的結果,這話不無道理。熟悉這段進程,基本上就能聆聽到近代英國的胎動。
要準確,也要趣味:古代史寫作需要講故事的能力
莎士比亞在他的戲劇《亨利六世》中描述了玫瑰戰爭的起源。
1429年英法百年戰爭末期,法國聖女貞德創造奇蹟,英軍付出慘重代價。消息傳到英格蘭,倫敦的議會花園裡,約克公爵與國王寵臣薩默塞特公爵開始了唇槍舌劍的對峙。互相譏嘲之後,約克公爵要求貴族們站隊表態,支持自己的摘白玫瑰,支持薩默塞特公爵的摘紅玫瑰。
紅玫瑰是蘭開斯特家族的族徽,摘下它的成為「蘭開斯特黨」;白玫瑰是約克家族的族徽,摘下它的成為「約克黨」。後來約克與蘭開斯特兩大家族為爭奪王位,爆發了英格蘭史上最漫長的內戰。
1455年,蘭開斯特家族和約克家族為爭奪王位而開戰,「玫瑰戰爭」就此打響。
莎士比亞創作的多數歷史劇,如《理查二世》、《亨利四世》、《亨利五世》、《亨利六世》、《理查三世》、《亨利八世》,幾乎都與玫瑰戰爭直接或間接有關,不是涉及其起源,就是涉及其過程,要麼涉及其結果。但莎翁作品畢竟屬於文學範疇,所述情節多為虛構,了解歷史不能依賴文學作品。
從學術作品到通俗讀物,西方世界有關玫瑰戰爭的紀實性作品數不勝數。但在華文世界,了解玫瑰戰爭面臨兩方面困擾:以前根本沒有一本涉及這段歷史的專著;另外,讓中國讀者讀懂玫瑰戰爭,難度不亞於讓西方作者讀懂一本三國歷史作品。寫給中國人看的三國歷史,因為大家從小通過小人書、教科書、電視劇和民間傳說,早就熟悉了大量人物和典故,不再用花費大量筆墨去闡釋。同理,西方人寫的歐洲中世紀歷史著作,直接針對的是西方文化背景下生長的讀者,華文世界的讀者閱讀起來有相當挑戰性,其中的家族、人物和事件關係紛亂複雜,常令人暈頭轉向。即便是歐美讀者,沒有一點古代史功底,閱讀也略為吃力。
《空王冠:玫瑰戰爭與都鐸王朝的崛起》作者:(英)丹瓊斯 譯者:陸大鵬,版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8年8月
有關西方中世紀歷史,純學術類著作首先排除在外,根本不適合普通讀者閱讀。史實上有學術作品的準確性,敘述上有大眾讀物的趣味性,這種非虛構類作品的寫作非常考驗作者能力——既要熟悉史料,還要有強大的講故事能力。
英國有兩位優秀的中世紀史作家,女的叫艾莉森威爾,男的叫丹瓊斯,對大眾的中世紀史科普功不可沒。可能因為辦過兒童學校,艾莉森很擅長講故事,專注中世紀歷史寫作之後,她的《玫瑰戰爭》(英文原名直譯為《蘭開斯特與約克》)是玫瑰戰爭這個題材中難得的佳作,國內也在最近剛剛引進出版。丹瓊斯當過記者,受過媒體訓練,深諳大眾寫作之道,多本中世紀史作品獲得良好口碑,《空王冠》也是這個領域的出色作品。
《玫瑰戰爭》作者: 【英】艾莉森威爾,譯者: 沈毅,版本:浙江大學出版社2018年10月
寫作技巧的創新就跟科技創新一樣,深受非虛構寫作圈子青睞。在大眾對背景知識普遍陌生,事情本身過於複雜的領域,太花哨的寫作技巧可能適得其反,玫瑰戰爭正是這樣的領域。但這不代表無需講究寫作方法,也許很多人深受其苦只是不便說出口,以前曾出版過的不少西方歷史「舊經典」,要麼翻譯得佶屈聱牙,要麼原著本身就晦澀難讀,作者的行文與思路天馬行空,讀者一頭霧水。
個人認為古代史寫作要用現代手法,受過大眾媒體訓練的史學者更具備講好故事的能力。丹瓊斯是中世紀史寫作方面的英國「白居易」,喜歡考慮讀者的感受,是入門者的「知心朋友」。他很少摻和進去大發議論,而是按時間順序展開敘述,用最有趣的方式告知來龍去脈,這點特別符合中國讀者的讀史習慣。他有句名言:「把歷史寫得枯燥乏味是一種犯罪。」
英國BBC拍攝的歷史劇集《空王冠:理查二世》劇照。
紅白玫瑰:「金雀花」兩大分支的恩怨
艾莉森的《玫瑰戰爭》偏重於講述兩大家族起源與恩怨之梗概,切入時間從金雀花王朝愛德華三世(1312年-1377年)開始。可能考慮到已有一本「金雀花」王朝的巨著打底,丹瓊斯的《空王冠》從蘭開斯特王朝亨利五世(1386年-1422年)的婚禮切入。愛德華三世和亨利五世是英格蘭在「百年戰爭」中最著名的兩位軍人國王,都在法國建立了不朽軍功,前者是兩大家族的直接始祖,後者是玫瑰戰爭近景中的影子人物。《空王冠》展現的細節比艾莉森的《玫瑰戰爭》更為豐富,屬於前者的進階讀物。
不管書寫得多麼好讀,說實話閱讀歐洲中世紀史還是有門檻的,熟悉玫瑰戰爭的遠景與近景,會方便我們順利走完閱讀之旅。這段刺激的閱讀旅程中,你能看到忠誠與背叛、金錢與權謀以及傳奇愛情交織成的中世紀政治圖景。
先從走紅全球的《勇敢的心》說起,電影以金雀花王朝愛德華一世時期的英蘇戰爭為背景,講述了蘇格蘭抗英領袖威廉華萊士的悲壯故事,電影中,華萊士與英格蘭王妃伊莎貝拉的愛情傳奇最令人揪心。
梅爾·吉勃遜自導自演的電影《勇敢的心》,他飾演片中的蘇格蘭民族英雄馬索華萊士。圖為《勇敢的心》劇照。
真實歷史中伊莎貝拉與華萊士互不相識,華萊士就義之際她年僅10歲,還是法國公主。不過她卻是掌握歷史脈絡的節點性人物,西歐接下來的兩場著名戰爭——英法百年戰爭與玫瑰戰爭皆由她的子孫們擔綱主角。
伊莎貝拉即金雀花王朝愛德華二世王后,她與情夫發動政變推翻了懦弱的丈夫,將兒子扶上王位,是為愛德華三世,自己則「垂簾聽政」,因為性格強悍獲得「法蘭西母狼」的綽號。愛德華三世不甘受人擺布,發動政變處死母親的情夫,並逼迫母后終身過上幽居的生活。
法國卡佩王朝主支絕嗣,愛德華三世以母親的血統訴求法國王位,開啟了後世所稱的「英法百年戰爭」,他帶領諸子徵戰法國屢創奇功。愛德華三世的三子約翰為第一代蘭開斯特公爵,四子埃德蒙為第一代約克公爵,這就是紅白玫瑰兩大家族的始祖。
《權力的遊戲》第一季預告海報。
英法戰爭與英格蘭內政經常互為因果,這場戰爭分為兩次共四個階段,每一次的第一個階段,英軍戰無不勝,第二階段,英格蘭出現財政困境,軍事上陷入泥潭,每次都導致英格蘭出現內亂。
愛德華三世的長子早逝,王位由年僅10歲的長孫繼承,是為理查二世。這位少年君主聰慧過人,卻無法應對先輩留下的內政外交爛攤子,一堆輔政的叔叔實力雄厚,是他加強王權的巨大障礙。最終,蘭開斯特公爵的兒子發起兵變廢黜國王,開創了蘭開斯特王朝,是為亨利四世。理查二世死於非命,他的悲劇開啟了一個壞頭,自那以後,多數情況下王冠的轉移都充滿了陰謀與殺戮。
亨利四世畫像。
亨利四世的兒子亨利五世決意重新恢復祖先的榮耀,第二次發動英法戰爭,再造了愛德華三世的輝煌,以勝利者姿態迎娶法國公主凱薩琳,搬進羅浮宮度蜜月。亨利五世英年早逝,九個月大的兒子頂著英法兩頂王冠登基,這是英格蘭史上最小的國王亨利六世。
亨利六世成年之後,面臨與前朝的理查二世同樣的困境。懦弱是他最大的缺陷,這個缺點使他對大貴族寬縱,卻又意外得到他們多數人的擁戴。與亨利六世的懦弱相比,他來自法國的妻子性格強悍傲慢,即玫瑰戰爭中的「紅王后」,是蘭開斯特家族的實質領袖,她與第三代約克公爵不斷發生衝突,最終將矛盾推動成一場血腥內戰。
恩怨畫上句號:都鐸玫瑰的誕生
都鐸家族繼承王位的合法性並不充足,它是玫瑰戰爭以及一連串意外事件的產物。
第一代蘭開斯特公爵曾有一位姓斯文福德的情婦,公爵第二任妻子去世後,在理查二世的支持下,斯文福德身份得以轉正,她生下的子女們獲得合法身份,稱為「博福特家族」。亨利四世時代規定,博福特家族享有王族待遇,但不能繼承王位。沒想到蘭開斯特家族主支最後只剩下一個孤零零的亨利六世,博福特家族成為王室最有力的支柱。
蘭開斯特家族,系金雀花家族的分支,其家族的始祖為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三世第三子岡特的約翰(John of Gaunt)。
亨利五世的王后年紀輕輕守寡,與自己英俊的威爾斯侍從歐文都鐸發生了乾柴烈火般的私情,王后的這段風流韻事給亨利六世帶來了兩個異父弟弟,成為國王的左膀右臂。亨利六世與王后結婚多年無子女,為了杜絕約克家族覬覦王位,他決定讓博福特家族12歲的堂妹與自己異母弟弟埃德蒙都鐸結婚,希望他們為自己生出「繼承人」。結婚一年多後埃德蒙病逝,小寡婦在風雨飄搖的時局中堅強誕下一個兒子,為了紀念自己堂哥,給孩子命名為亨利都鐸。沒有人相信,這位被稱為「博福特夫人」的小寡婦生下了一個絢爛的王朝。
第三代約克公爵在戰場上犧牲,他的長子繼續領導約克黨與蘭開斯特家族的鬥爭,成功登上王位,建立約克王朝,是為愛德華四世。蘭開斯特家族主支和旁支博福特家族的男性都在戰爭中喪生,博福特夫人在家族中的王位繼承地位意外得到提升。由於家族戰敗,約克國王將孩子另尋他人監管,博福特夫人長期承受骨肉分離之痛。一次偶然的機會,丈夫的弟弟賈斯珀都鐸救出小亨利都鐸,帶著他漂洋過海流亡法國。
愛德華四世去世後,弟弟格洛斯特公爵理查篡奪王位(理查三世),將兩位未成年的小王子關進倫敦塔並使他們離奇地人間蒸發。約克家族的內訌以及理查三世合法性的脆弱,給了亨利都鐸以母親血統訴求王位的機會。他在母親運籌之下,與愛德華四世的王后聯手反對理查三世,獲得對方將約克大公主嫁給自己的承諾。法國國王也答應資助亨利都鐸問鼎英格蘭王座。
1485年8月22日那一天,對英格蘭來說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萊斯特郡的博斯沃斯原野,經過一番血腥廝殺,有人將已經戰死的理查三世的王冠戴在亨利都鐸頭上,隨後「吾王亨利」的歡呼聲響徹原野。這是玫瑰戰爭最後一場重大戰役,蘭開斯特和約克兩大家族的恩怨基本畫上一個句號,博斯沃斯原野誕生了一個新王朝——「都鐸王朝」。
亨利都鐸如願迎娶了約克大公主為後,同時強化了自己王位的合法性。因此都鐸王室的徽章是包含著白芯的紅玫瑰,象徵著紅白玫瑰合體,繼承兩大家族的合法性,化解兩大家族的恩怨。
亨利八世。
英國都鐸王朝亨利八世的六位皇后。
因為「太有故事」,都鐸王朝的君主和名人是文史家最青睞的對象。人們最為熟悉的是個性獨特的亨利八世,為了生兒子而離婚,為了離婚不惜與羅馬教廷決裂,在西歐鬧出軒然大波;他娶過六位妻子,一位被他休掉,兩位被他送上斷頭臺。都鐸王朝另一個新氣象,就是出現了自英格蘭統一以來真正意義的女王——瑪麗一世與伊莉莎白一世(都是亨利八世的女兒)。
伊莉莎白一世有母親的美貌,但不像母親那樣狂傲,有父親的果決,但不似父親那麼專橫。她為政治穩定終身未婚,在位45年,開創都鐸盛世。伊莉莎白時代產生了莎士比亞這樣的巨匠,奠定英語文學在世界文壇的地位。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使國人的自豪感倍增,對女王的崇敬達至巔峰。詩人埃德蒙斯賓賽豪情萬丈寫下名為《仙后》的史詩,用以讚頌「童貞女王」。
《權力的遊戲》(第六季)劇照。
都鐸王朝是傳統英格蘭的黃金時代,人口開始從黑死病的重創下恢復增長,文化與經濟進入繁榮期,民族國家發育完成,重商主義成為國策,圈地運動興起,國教在宗教改革中誕生。原本處於歐洲文明邊緣地帶的島國,開始成為舉足輕重的國家。
丹瓊斯不僅描寫歷史,也常有深刻的總結,他在書中指出:「都鐸王朝是最後的贏家,和歷史上所有的勝利者一樣,他們有權講述自己的故事,也就是流傳至今的玫瑰戰爭的故事。」的確如此,曾經長達幾百年,對玫瑰戰爭的認知深受都鐸敘事的影響——美化自己,醜化敵人,莎士比亞刻畫的理查三世「駝背魔王」形象長期被釘在恥辱柱上。好在今天,我們可以通過丹瓊斯的書儘量擺脫「勝利者敘事」,有幸成為一個旁觀者。
英國歷史補充書單
從莎士比亞的歷史劇,到BBC的改編劇集,英國中世紀歷史上的風雲波詭和愛恨情仇,在一次次虛實相雜的反覆講述中,吸引了一代代讀者和觀眾。近年來,比文學作品更講究史料的確鑿,又比專業著作更具趣味性的非虛構歷史寫作,成為這一領域最受追捧的閱讀形態。最近兩三年,國內引進出版的英國斷代史著作,已經幾乎能組成完整的通史,以丹瓊斯、馬克莫裡斯、艾莉森威爾為代表的非虛構歷史寫作者,也都有了一批忠實讀者。
羅馬時代(43年-約410年)
公元前54年,羅馬將軍愷撒入侵不列顛。公元43年,克勞狄一世將不列顛併入羅馬帝國,佔領範圍包括英格蘭大部分和威爾斯。公元4世紀晚期,羅馬帝國開始撤出不列顛。這一時期歷史資料較為匱乏,相關著作數量也比較少。
盎格魯-撒克遜時代(約410年-1066年)
盎格魯-撒克遜人是對在5世紀、6世紀期間遷居不列顛群島的日耳曼部落的總稱,包括盎格魯人、撒克遜人、弗裡斯蘭人和朱特人。9世紀前的盎格魯-撒克遜英格蘭,由七個王國主導。825年,愛格伯特領導下的威塞克斯王國基本統一英格蘭。1013年-1042年,英格蘭王國被納入丹麥王朝統治下,後威塞克斯王朝復闢。1066年,最後一位盎格魯-撒克遜國王哈羅德二世敗於黑斯廷斯戰役,標誌著盎格魯-撒克遜英格蘭歷史的結束。
《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是記載這一時期英國歷史的主要史料,也是英國最著名的史書之一。但因為其成書年代較早和史料彙編性質,主要為專業研究者所閱讀。
諾曼王朝(1066年-1154年)
1066年,法國諾曼第公爵(即徵服者威廉)擊敗盎格魯-撒克遜軍隊,加冕為王,是為威廉一世,諾曼王朝建立。諾曼王朝末期,瑪蒂爾達與爭奪王位的表兄史蒂芬展開了曠日持久的戰爭,直到1153年,瑪蒂爾達的兒子安茹伯爵亨利與史蒂芬達成協議。次年,史蒂芬死去,亨利二世繼位,金雀花王朝開始。《諾曼風雲》《諾曼人簡史》兩本通俗史學作品以諾曼人的歷史為講述對象,並不限於英國,但徵服者威廉的諾曼徵服和諾曼王朝在不列顛的統治,都是書中濃墨重彩書寫的重點部分。
《諾曼人簡史》《諾曼風雲》封面。
金雀花王朝(又稱安茹王朝,1154年-1399年)
1154年,金雀花王朝開始。金雀花王朝的正式君王有八位,其中較為著名的是被稱為「長腿愛德華」、因徵服威爾斯和幾乎徵服蘇格蘭而聞名的愛德華一世,暴虐冷酷卻在壓力下簽署了憲法史上意義深遠的《大憲章》的約翰王等。1399年理查二世逝世後的英格蘭由該朝的兩分支系——蘭開斯特王朝和約克王朝先後統治,這兩個家族因為王位爭奪而爆發了15世紀後半葉的玫瑰戰爭。
金雀花王朝期間,英國文化藝術逐漸成形,英法之間的「百年戰爭」也爆發於這一時期。多變的政治氣候和豐富曲折的歷史故事,令有關金雀花王朝的歷史著作、文藝作品多年來層出不窮。僅就近年流行的非虛構歷史寫作而言,就有《金雀花王朝》這樣的斷代史作品,以及《愛德華一世》《約翰王》《百年戰爭》等以特定帝王、歷史事件為對象的作品。
《約翰王》《金雀花王朝》封面。
玫瑰戰爭(1455年-1485年)
有關玫瑰戰爭的歷史和兩大家族的紛爭,本版文章已經介紹得足夠清晰。BBC從2012年開始陸續推出歷史電視電影系列《空王冠》,對4部經典莎士比亞作品進行新的演繹。2018年秋冬,丹瓊斯的《空王冠》和艾莉森威爾的《玫瑰戰爭》先後引進至國內,為此段歷史的愛好者提供了極佳的讀物。而在2017年初,由媒體人、專欄作家段宇宏所寫的《血王冠:玫瑰戰爭》,開創了國內的先河。
《血王冠:玫瑰戰爭》作者:段宇宏,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年1月。
都鐸王朝 1485年-1603年
1485年,亨利七世即位,都鐸王朝開始,這一王朝被認為是英國君主專制歷史上的黃金時期。在超過一個世紀的時間裡,有五位君主先後統治不列顛,其中的最後一位,是終身不嫁的「童貞女王」伊莉莎白一世。隨著她在1603年駕崩,都鐸王室從此絕嗣。之後,不列顛進入到了斯圖亞特王朝時代。艾莉森威爾的《伊莉莎白女王》2014年即引進出版。而弗朗西斯培根的經典作品《英王亨利七世本紀》讓讀者可以更好地了解這位以賢能著稱的都鐸王朝開創者。
《伊莉莎白女王》《英王亨利七世本紀》封面。
作者:段宇宏 編輯:徐偉、李妍
校對:翟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