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於公眾號 | 瀟瀟竹
實事求是地說,南北方的差距是歷史、文化、資源稟賦、氣候環境等等,諸多原因形成的,且從古到今沿循至今。
飲食上說,南方區域相對好辣,而北方普遍喜歡鹹,口味相對重,而南方飲食相對地要「清淡」。這也是歷史事實,具體到做事上,更加的不同。
南方人聰慧,北方人相對質樸。要麼為什麼說南方的紹興總是出很多的」師爺「呢。
北方以及北方城市,清代末以來,包括其他各個朝代末期,兵荒馬亂較為頻繁,戰爭資源的爭奪更為激烈。「定鼎中原」「逐鹿中原」等名詞,就充分體現了古代中國不同國家或勢力的爭奪重點往往在中原偏北地帶。
這一歷史現象,往往會讓南方省份相對更富足,對歷史和文化傳統保留得更深厚,而北方城市或地帶反而因戰亂破壞和損害較大。
我記得幾年前到江蘇一些縣級城市旅遊觀光,那裡古代宅院和古代建築數不勝數,人文底蘊極為豐厚。"狀元之家」、"狀元之鄉「、什麼」進士及弟「的匾額,在鄉鎮甚至農村」比比皆是「,讓我這個北方人好一陣驚嘆!
文化底蘊的不同,必然造就了南北方人和南北方城市做事的非常大的不同。
在追逐財富和創造財富上,我認為南方人更適合。因為,商場和戰場一樣,比拼的仍然是腦力勞動,」人家腦子活「,點子多,掙錢就是快手,也就知道為什麼能出「馬雲」,而北方至今為止鮮有「馬雲」。
那麼多的「獨角獸」企業,南方城市多如牛毛,而北方城市寥寥無幾。恐怕不完全是靠地理環境和資源優勢。
當然,富豪多、牛逼的大企業多,一方面說明南方人玩經濟的水平,另一方面又的確說明南方人尤其是南方城市整體上開放、開明的水平和力度,是遠遠大於北方的。
幾年前,我就一直思索一個問題。為什麼當年(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加大經濟開放力度,開放若干個口岸城市,為什麼主要是南方城市?為什麼是廣州、深圳、珠海等,而不是長春、哈爾濱?
當然,有地理和環境因素,也可能還有」摸著石頭,先摸南方的石頭(出問題後震蕩小)」的原因,但本質上還是南方城市尤其是廣東南部城市,因為與香港地理人文環境聯繫更緊密孕育的人們的思想尤其「解放"。
「這塊地」,極度適合「孵化」改革開放的設計成果!這裡的人文環境優越,人們思想開放和思維超前,才是「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的根本原因。
這一天然的優勢,背後其實是南方人和南方城市、省份,整體上進取心強、開放和搞活的人文環境非常優厚所致。
幾年前,某個到北方某省份城市搞房地產開發的商人「哭訴」稱,搞一個房地產項目,在北方城市大約要蓋240多個公章,大約需要3-5年的時間,其中的辛酸和審批環節的亢長,令人咋舌。(原河北省委書記張雲川在2009年曾指出,申辦一個房地產項目要蓋166個公章,大小收費94項。每蓋一個章,辦事員、科長、處長都要籤字,涉及180多個經辦人。
全國人大代表、大同煤礦集團董事長張有喜的答案是205個。他說,同忻煤礦在辦理審批過程中,需要跑33個政府部門及下屬單位,先後要出147個文件,蓋205個公章。)
而在同樣的南方城市,如以深圳這個開放的前沿城市,早就完全實現了並聯審批、一個窗口對外,同樣的項目不過三五天搞掂!大致也就是三五個章就過關了。
這就是差距,是做人和做事上的巨大差別。當然,必然最終體現到對當地經濟發展的促進上,人們生活水平是否提升提高上。
全國31個省區市,對國家財政「有財力貢獻」的為9個,依額度從大往小排序為:北京、廣東、上海、江蘇、浙江、山東、福建等,共計為國家財政「貢獻」了14.76萬億元;剩下22個省區市,顯然,則是需要中央財政予以「淨補助」的。
不無意外的是,十餘年、二十餘年之後,為國家財政收入撐起半壁江山的依然是「廣東、上海、江蘇、浙江」等南方納稅大省,而絕大多數北方省份仍然「吃的是轉移支付」。
這不能不說明,觀念和思維對於社會經濟發展的促進意義截然不同,甚至影響巨大。
偉人說過:生產力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是人。而人的行為,是被思維所支配的。思想思維保守,大腦僵化,表現在行為和行動上必然畏首畏尾,甚至故步自封。
思想隘口衝破不了,天天「唯上」而不是「唯實」;天天「唯書」而不唯實,就像老和尚一樣天天」念經」,那裡還有創新意識、那裡還敢闖敢試和敢想呢。
所以說,南北方人或南北方城市做事上的,發展上的差距,本質上仍然是「人的原因」。莫怪其他,起決定作用的仍然是「人」。
好在,隨著我們改革開放力度的繼續深入與加大,南北方文化的持續交融,南方城市和南方人的優點,一定會「傳輸」和影響到北方,尤其是南方的那個城市——那個被偉人「劃了一個圈的城市」,其鮮明的開創精神、徹底打破積弊、敢於向既得利益者宣戰的精神,最終會深入影響到北方乃至全國。
那些個,天天「念經」的和尚們,那些天天只會「唯上」的太平官老爺們,應該慢慢地會被時代和發展所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