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臘羅馬的大理石雕像竟然是五顏六色的?

2021-01-14 網易旅遊

馬克·艾比(Mark Abbe)曾經和大多數人一樣說到古希臘羅馬雕像就想到純白大理石,直到2000年讀研究生的他前往土耳其發掘古希臘遺址為止。在那裡,他被眼前的色彩震驚了。

「想像你找到了一個赤裸男性的下身雕像,躺在倉庫地板上,上面都是灰,」艾比說。「你上前仔細看,接著你意識到這東西上覆蓋著一些金葉子。哦,天啊!這和教科書完全不一樣——話說回來那些教科書的圖版本來也就是黑白印刷的。」艾比現在是喬治亞大學古代藝術教授,古人鄙視鮮亮顏色的觀點「是西方藝術史上對西方審美最常見的誤解。」他說,「我們都可喜歡這個謊言了。」

公元1世紀大理石雕像「戴酒神節髮帶的神祗」。圖片來源: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艾比不是發現雕像有顏色的第一人。20世紀80年代早期,在慕尼黑大學攻讀古典學與考古學碩士的文辛茲·布裡克曼(Vinzenz Brinkmann)有著類似的醍醐灌頂般的經歷。在研究哪些工具在古希臘大理石雕像上留下痕跡時,他用一盞特殊的燈打下斜光。結果是,雖然刻痕來自什麼工具從表面看不出來,但多色裝飾的證據卻很明顯——全身上色。

布裡克曼很快發現,想找到這些證據根本用不著特殊的燈:如果你近距離地仔細觀察古希臘或古羅馬雕像,一些顏色甚至用肉眼也很容易看到。這件事上,西方人一直集體失明。「我們所見之物是非常主觀的,」他說。「你需要把眼睛轉變為客觀工具,克服強大的固有印象」——將白等同於美、等同於品味、等同於古典理念,並且將顏色看做異類、世俗、浮誇的傾向。

古典時期的人是什麼膚色?

去年,愛荷華大學古典學教授薩拉·邦德(Sarah Bond)發表了兩篇文章,主張現在是時候接受那些古代雕像不是純白的——而且那些古代人也不都是白人。她指出,兩個錯誤觀念彼此加強。對古典學者來說,幅員廣至北非到蘇格蘭的古羅馬具有人種多樣性是既定的事實。在另一篇文章中,邦德指出,「雖然古羅馬人大體上按照文化和人種而不是膚色區分人口,但古代文獻偶爾也會提到膚色,藝術家會試圖傳達皮肉的顏色。」對深色皮膚的描繪能在古代瓶類上見到,表現成赤陶色的人形。在埃及法雍地區出土的接近等身尺寸的古羅馬肖像中,人像膚色眾多,從橄欖綠到深棕都能找到,證明當時存在希臘人、羅馬人與當地埃及人高度混合的人口。

公元前5世紀「穿鎧甲的軀體」雕像(左)與上色復原(右)。圖片來源:衛城博物館、buntegoetter.liebieghaus.de/en

邦德告訴我,一夥種族主義者在各個校園貼海報刺激了她寫這些文章。那些海報稱古典白色大理石雕像象徵白人國家主義。在發表兩篇文章後,邦德在網上收到了一大堆表示憎恨的信息。她不是唯一一個被所謂的新右翼盯上的古典學者。一些白人至上主義者之所以被吸引到古典研究上,是為了確認他們想像中上溯到古希臘的白人西方文化純正血統。當他們被告知自己對古典歷史的理解有瑕疵,他們經常會變得暴躁。

今年早些時候,BBC和網飛公司推出的迷你劇《特洛伊:一座城市的陷落》(Troy: Fall of a City)中,荷馬史詩中的英雄阿克琉斯由加納裔英國演員扮演。選角引來右翼公開強烈反對。網絡評論員們堅持「真正的」阿克琉斯是金髮碧眼,像這個演員膚色那麼深的人在當時一定是奴隸。的確,荷馬用「xanthos」描述阿克琉斯的頭髮,這個單詞經常用來描繪我們稱之為黃色的物體。但是,阿克琉斯是個虛構人物,所以在選角上運用想像力是完全可以接受的。而且,一些學者在網上解釋,雖然古希臘人和古羅馬人注意到了膚色差別,但當時沒實施系統的種族主義。他們是擁有奴隸,這些奴隸來自多個被徵服的人口,包括高盧人和日耳曼人。

公元前6世紀陶器,描繪阿克琉斯殺死彭忒西勒亞。圖片來源:大英博物館

另一篇由蒂姆·懷特馬什(Tim Whitmarsh)撰寫的文章表示,古希臘人如果被稱為「白色的」他們會非常吃驚。現代種族觀念不是我們與古人想法唯一存在衝突的領域,對顏色的理解也是,每一個試圖想像《奧德賽》中「暗葡萄酒色的海」(wine-dark sea)的讀者都會明白這點。懷特馬什是劍橋大學希臘文化研究教授。他指出,在《奧德賽》中雅典娜是這樣讓阿克琉斯恢復神貌的:「他的皮膚再次變成黑色,下頜邊的毛髮變藍。」在網站「航燈」(Pharos)上,最近一篇文章寫道,「雖然當代世界有一個經久不衰的種族主義偏好認為淺皮膚比深色好,但是古希臘人認為深色皮膚……(對男人而言)更美麗,而且是身體與道德優越性的標誌。」

為什麼我們會認為雕像是白的?

白色大理石至上的審美觀在錯誤中誕生。經歷上千年,雕像和建築變得支離破碎,顏色剝落。埋在地下的部分保存更多顏色,但顏料經常被泥土和方解石蓋住,在清理時一起被刷掉。在19世紀80年代,美國藝術批評家羅素·斯圖吉斯(Russell Sturgis)到訪雅典衛城,這樣描寫物品出土後發生的事:「顏色很快剝落消失。在1883年5月,這些美麗的雕像最開始平放在衛城博物館的桌子上,那時有的顏色已經抖落了;好像它躺在掉落的綠色、紅色和黑色粉末的包圍之中。」有時,藏在凹縫處的顏色能逃過一劫:發縷間的、肚臍裡的、鼻孔裡的、嘴裡的。

不過在那時,幻想佔據了上風。學者們認為,古希臘和古羅馬藝術家留下的建築和雕像僅僅是做出一種觀點鮮明姿態——他們有優越的理性和區別於非西方藝術的獨特審美。鑑於古埃及雕像貌似很不一樣(經常維持著表面鮮亮的色彩,這是因為乾燥氣候和沙土埋藏不會造成類似的腐蝕),這個觀點變得容易接受了。但是,哥本哈根嘉士伯藝術博物館的前館長歐斯特嘉德(Jan Stubbe Østergaard)這樣解釋:「沒人不贊同把奈費爾提蒂(Nefertiti,古埃及女王)當做世界藝術瑰寶,沒人說它有顏色所以它不行。因為它不是西方的,所以多色裝飾完全沒問題。但在西方世界就不應該有這樣的藝術,因為我們不一樣,是嗎?」

米開朗基羅的大衛像是文藝復興的代表作,由白色大理石製成。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從文藝復興開始,雕塑家和建築師把形看得比顏色重要,以此向想像中的古典藝術致敬。在18世紀,德國學者喬安·溫克爾曼(Johann Winckelmann)主張:「身體越白,就越美麗,」而且,「顏色增進美麗,但顏色不是美麗本身。」18世紀中葉,當古羅馬城市龐貝和赫庫蘭尼姆第一次發掘,溫克爾曼在那不勒斯看到出土物的溫克爾曼發現了器物上的顏色。但是他找到了自圓其說的方法——聲稱這個紅髮、紅涼鞋、紅箭袋背帶的月亮和狩獵女神阿爾忒彌斯的雕像不是古希臘文化的,而是伊特魯裡亞文化的。後者是時代更早、被認為複雜程度較低的文明。不過,他後來又得出結論,這個阿爾忒彌斯可能是古希臘文化的。(現在被認為是古羅馬人對希臘原版的複製品。)歐斯特嘉德和布裡克曼認為溫克爾曼的想法在往好的方向演變,如果不是1768年55歲的他被旅伴捅死在小旅館,沒準最終就接受多色裝飾了。

對不塗色雕像的狂熱追崇持續在歐洲滲透,扶持把白與美等同的觀點。在德國,歌德聲稱「野蠻國度、未受教育的人以及兒童對鮮豔色彩存在一種強烈偏愛。」他也指出,「文雅的人避免在著裝和用品上出現鮮豔顏色。」

在19世紀,一系列重要發掘本應打破這個單色迷思。在羅馬,建築師西姆博(Gottfried Semper)利用腳手架檢查圖拉真柱,發現大量顏色痕跡。對雅典衛城的發掘中,找到了繪飾過的浮雕、雕塑和溝槽。「第一門的奧古斯都」雕像和亞歷山大大帝石棺在發現時保存了大膽的色彩。

4世紀晚期描繪亞歷山大大帝打敗波斯的石棺雕塑,現藏於伊斯坦堡考古博物館。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在1982年芝加哥藝術學院一場展覽的一篇目錄性論文中,古典學者阿爾弗雷德·埃摩森(Alfred Emerson)對多色裝飾這樣看:「文獻證詞和考古證據有力而一致,難以質疑。」不過,他繼續道,「對習自義大利文藝復興大師的古典作品的維護是如此強烈,這些作品對古代色彩不經意的毀滅」已經「上升為一種特殊功績,並且荒謬地與最高級藝術的理想品質相聯繫」——從「崇高的寧靜」到「不染的純潔」。

熾烈的白色狂熱讓證據無法立足。繼續討論多色裝飾的學者經常被解僱。

藝術家和批評家大衛·巴徹勒(David Batchelor )在他2000年出版的書裡寫道,「多色恐懼」在某種程度上是愚昧變成的故意抵制——一種拒絕看到眼前事物的「負幻覺」。

在20世紀,對古代多色裝飾的欣賞進一步衰減。這主要是出於審美而不是種族的考量。現代主義高聲讚美白色形體的抽象性,嘲弄接地氣的逼真雕塑。在1920年一篇題目為「純粹主義」的論文中,作者建築師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寫道:「讓我們把顏料管帶來的感官歡愉留給染布工吧。」在義大利和德國,法西斯藝術家創造出理想身體的白色大理石雕塑。二戰後,歐洲建築師們出於對中立的共同遺產的追求,他們提倡空曠的白色空間所代表的謙卑美德,一個例子是玻恩的議會建築。

幾個世紀裡,許多藝術品收藏者和商人對擦洗古羅馬和古希臘器物感到義不容辭,這將增進它們的大理石光澤——和收藏價值。諾丁漢大學的古典學者馬克·布萊德利(Mark Bradley)相信,某些情況裡,收藏者僅僅是想擦掉電力時代前展館裡油燈留下的痕跡。但是,他在郵件裡指出,許多博物館散播著「一個長久以來的文藝復興陰謀」來「根除塗飾痕跡」。

有色的眾神

20世紀90年代,布裡克曼和身為藝術史和考古學家的妻子開始用石膏重製古希臘和古羅馬雕像,並且塗上了接近原貌的色彩。通過鑑定殘留顏料的斑點和陰影形態,他們確定了使用哪些顏色。努力成果呈現為「有色的眾神」(Gods in Color)巡迴展覽。從2003年起步以來,已有28個城市超過300萬博物館遊客參觀。

左邊的弓箭手雕像被認為表現了殺死阿克琉斯的特洛伊王子帕裡斯。右邊是「有色的眾神」展覽中的復原。圖片來源:Glyptothek München、Liebieghaus Skulpturensammlung

這些雕塑的有色複製品引發震驚。大約公元前500年的特洛伊弓箭手,穿著丑角般顏色鮮豔的緊身褲;曾鎮守墓葬的公元前6世紀的獅子雕塑,赭石色的身體,鬃毛是石青色。白石膏複製品與有色版本一起貫穿展覽,這些白色假貨看上去就像我們認為的真貨。

對很多人來說,雕像顏色的俗豔、笨拙讓人難受。2008年,斯坦福的藝術史學家法比奧·巴裡(Fabio Barry)抱怨這些顏色大膽的雕像複製品像是「變裝者在攔計程車。」郵件裡,巴裡告訴我,他還是覺得這些顏色太濃烈了:「很多重製多色裝飾雕像的學者都似乎是在復原他們所找到的色調裡飽和度高的顏色。我懷疑他們甚至在追求某種標新立異的驕傲——畢竟傳統觀念認為全白非常珍貴,所以他們的目的是弄出顏色來。」

但是,還有一些觀眾對多色裝飾本身不適應。歐斯特嘉德在嘉士伯藝術博物館布置過兩場有色仿製品的展覽。他說,對很多參觀者來說這些物品「看起來沒有品位。」他繼續道,「但現在太晚了,我們的挑戰是去努力理解古希臘人和古羅馬人,而不是告訴遊客他們想錯了。」

紫外光下帕裡斯雕像腿部緊身褲圖案。圖片來源:buntegoetter.liebieghaus.de/en

如今,馬克·艾比已經是是美國學者中主張古希臘與古羅馬多色裝飾的帶頭人。他相信如果這個看不見雕像顏色的幻覺經久不衰,你必須要問問自己——「誰能得到好處?」他對我說,「如果我們過去沒有得到好處,現在就不會這麼投入。我們從這一整套的關於文化的、人種的和種族的優越性的猜想中得到好處。我們從西方文明核心身份這一概念中受益,這一概念認為西方人更加理性——依據古希臘奇蹟和其他的所有。我不是在說古希臘和古羅馬沒取得非凡成就,但是我們可以做得更好,可以從更廣闊的文化視角上看待古代歷史。」

本文來源:果殼網 作者:Margaret Talbot 責任編輯: 袁欣_NN7565

相關焦點

  • 近距離欣賞斷臂的維納斯,為古希臘的大理石雕像
    1近距離欣賞斷臂的維納斯,為古希臘的大理石雕像,半裸的全身像,面容俊美,嘴角微微上揚,身材勻稱,衣衫滑落至髖部,雙臂殘缺,但仍然展現著女性特有的曲線美,端莊而嫵媚。展館裡收藏的雕塑,雕塑大多還是以宗教為題材,可以說每一尊都是惟妙惟肖,每一尊雕像都在演繹著一個故事
  • 為何古希臘雕像的丁丁都比較小?
    為何古希臘雕像的丁丁都比較小?時間:2016-05-17 09:28   來源:煎蛋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為何古希臘雕像的丁丁都比較小? 那麼這些雕像的鉛筆為何看起來比較小呢?本篇文章認為主要有兩個原因。 拉奧孔 1、鉛筆還沒有勃起,它們還處於疲軟狀態。誰知道它們會不會怒髮衝冠?
  • 維多利亞時代畫家戈多德作品,從古希臘雕塑女神中尋找靈感
    戈多德受到古希臘雕塑的影響,他描繪的美貌古典女性,都是在這些古希臘雕塑女神身上找到的靈感,也由此確立了自己繪畫的方向!在倫敦的工作室,戈德用大理石做裝修,收藏了很多古代雕像和古董物品。然後他把這些裝飾也帶進了自己的畫作裡!
  • 義大利國寶「阿波羅頭像「 「維納斯雕像」來瀋陽!
    頭像高51釐米,一名工作人員估計重約60斤。據介紹,這件文物在義大利是國寶級的,這件青銅阿波羅頭像是1930年12月,漁民在義大利薩勒諾海灣捕魚時發現的。按比例推測,它應是一座大型雕像的頭部,但該雕像身體一直未被發現。阿波羅是古希臘神話中的太陽神,掌管著光明、青春、醫藥、畜牧、音樂和詩歌等富有生命和激情的事物,還要向凡人宣布宙斯的預言和諭告。
  • 中外歷史通覽:古羅馬建築與雕刻,羅馬大鬥獸場,泰特斯凱旋門
    古羅馬人在公元前226年統一義大利半島之後,便與古希臘文化有了正式的接觸,而古羅馬人在藝術上向古希臘人學得最多的就是建築。古羅馬建築的一個特點,就是建築物帶有穹頂。這一方面得自古代伊特拉斯坎人的拱洞建築的啟示,一方面也是因為古羅馬人有一種全新的建築材料,即用火山灰加砂石和水拌成的「混凝土」。古羅馬建築的龐大穹頂,就是用這種「混凝土」灌進模子而建成的。
  • 翕兮|以圖證史:大英博物館所藏巴特農神廟雕像是額爾金偽造
    這三張圖已足以揭示額爾金和福維爾的巴特農神廟雕像是近代偽造。再來一個實證。同一個巴特農神廟,都是東橫飾帶浮雕,主題也一樣,但額爾金「盜取」回英國的,和福維爾弄回法國的,雕塑風格乃至風化程度,竟然完全不一樣,兩者有天壤之別(圖5)!
  • 古希臘人不喜歡穿衣服嗎?
    古希臘藝術傳世主要是雕塑作品,幾乎沒有繪畫, 我們對希臘繪畫能夠理解的唯一途徑是古希臘陶瓷上的彩繪,通常是古希臘日常生活的表現,往往會出現半裸或全裸,這是古希臘人原本穿得少或沒有穿的,從側面來看他們從一開始就崇尚人體的美。
  • 凹凸雅色素,虛實神飛動:羅馬雕塑如何對希臘藝術進行守正創新?
    在西方美術傳統中,古希臘和古羅馬文化都佔很重要的位置。古羅馬雕塑對古希臘雕塑既有傳承,又有創新。古羅馬雕塑就很好的繼承了古希臘雕塑的藝術風格,追求一種高貴和靜穆,但是古羅馬雕塑也有其自身獨特的特點,羅馬雕塑以帝王貴族為主要人物對象,具有美化和寫實的特點。
  • 習近平參觀雅典衛城博物館:從古希臘大理石雕像上的「拔火罐」圖案...
    山腳下這座現代化的博物館,保存著從衛城及周邊出土的數千件文物,承載著古希臘文明的厚重記憶。  這是訪問期間習近平主席同帕夫洛普洛斯總統的第三次見面。  「我懷著對文明的尊重和對未來的期許來到希臘」「交流互鑑是文明發展的本質要求」「真正的文明之間不會發生衝突、製造隔閡」……無論是正式會談還是歡迎宴會,文化交流、文明交融的話題總能在兩位元首間產生共鳴。
  • 古希臘女神的一塊「遮羞布」,讓人們追逐了3000年
    Resort 2018 Chanel古希臘人物花紋圖樣有趣的是那些出現在秀場的殘破的大理石雕像,也變成了圖案印在了本次度假系列的邀請函上,而這尊雕像的原作其實是Coco Chanel創作的,現在還放在她的康朋街公寓中。
  • 西方最著名的十四座雕像,值得一觀
    原作為巴底農神廟大殿的主像,全身高達13米,用銀白色大理石雕成,局部鑲嵌著象牙與黃金,可惜已在拜佔庭帝國時代被毀壞。這裡介紹的是大理石小型摹製品。這尊雕像被認為是西方美術史上最值得誇耀的男性人體雕像之一。不僅如此,《大衛》是文藝復興人文主義思想的具體體現,它對人體的讚美,表面上看是對古希臘藝術的「復興」,實質上表示著人們已從黑暗的中世紀桎梏中解脫出來,充分認識到了人在改造世界中的巨大力量。米開朗基羅在雕刻過程中注入了巨大的熱情,塑造出來的不僅僅是一尊雕像,而是思想解放運動在藝術上得到表達的象徵。
  • 世界上最有名的四尊雕像,大衛雕像上榜,一個比一個珍貴
    【世界上最有名的四尊雕像,大衛雕像上榜,一個比一個珍貴】思想者,原為《地獄之門》組塑的一部分,後翻鑄成銅像。思想者是羅丹用以象徵但丁的形象。一個強有力的巨人彎腰屈膝的坐著,右手託腮,嘴咬著自己的手,他默默凝視著下面被洪水吞噬的苦難深重的人們。
  • 「似動非動」的靜態之美,古希臘雕塑從無到有的鮮活姿態
    早期古希臘時期的雕像整體呈現呆板的特現如今存留下來的公元前7世紀的的古希臘時期的雕像,給人展現出來的一種狀態是一個自然人的體態之美,整體雕像對比後來的古希臘時代雕像有很明顯的區別而且對比古埃及時期的雕像,古希臘雕像更加精緻,並體現在對雕像的整體構造上。這也是後來古希臘雕像為什麼能擺脫古埃及藝術創作的桎梏,走出另外的一片天地。
  • 西方藝術史:古希臘雕刻
    在荷馬時期,雕刻藝術僅是一些小雕像。真正古希臘雕刻史的首頁應從古風時期開始。因為古希臘雕刻中最突出的人體雕刻就是在這一時期奠定基礎的。法國美術史家丹納曾說:希臘人表現人體還有一種全民性的藝術,更適合風俗習慣與民族精神的藝術,或許也是更普遍更完美的藝術,這就是雕塑。人體雕刻藝術是古希臘雕刻藝術之冠。
  • 1884年,法國考古學家發現一枚硬幣,改變了羅浮宮一座雕像的命運
    在1884年的時候,有一位著名的法國考古學家,偶然在一座古希臘遺址中發現了一枚硬幣。正是這枚看似普通的硬幣,最後居然改變了羅浮宮內一座雕像的命運。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其實早在十多年前,法國考古學家便在希臘的薩默塞雷斯島上,發現了一處重要的古希臘文化遺址。在挖掘神廟遺址的過程中,他們無意中發現了一座破碎的雕像,但是根據殘存的形態來看,該雕像所描繪的人物,應該就是當時古希臘人崇拜的勝利女神。
  • 帕裡斯的裁判:誰是古希臘神話中最美的女人?
    第一位,赫拉(Hera),古希臘神話中的婚姻與生育女神,奧林匹斯十二主神之一,天父宙斯的老婆,第三代天后。她的名字在古希臘語中為「貴婦人」,「女主人」,「高貴的女性」的意思。傳說天后赫拉異常美麗,擁有一雙炯炯有神和洞察一切事物的大眼睛,手臂潔白如百合,一頭秀美的捲髮從王冠下邊瀉出,流露出威嚴而安詳的神情。
  • 義大利古羅馬的「彩色大理石神廟」
    考古學家說,大約在1600年前,古羅馬人會在「彩色大理石的寺廟」中崇拜神密特拉斯,可能是在意識狀態改變的情況下發現的。參觀過古羅馬神廟的人們可能還崇拜了克羅諾斯,這是希臘神,與收穫和時間本身有關。例如,在靈仙花中發現的一個銘文說:「對未被徵服的神密特拉斯和對偉大的克羅諾斯神。」
  • 對應羅馬、古希臘神話中的眾神
    實際上九大行星的英文名,基本都是從西方神話中而來的,每一顆行星都對應羅馬或古希臘神話中的一位神。非常有內涵,那麼太陽系九大行星對應的神話人物都是誰呢?水星(Mercury),即羅馬神話中的墨丘利,傳說他行走敏捷,多才多藝,是羅馬神話中眾神的使者。同時還是畜牧、小偷、商業、交通、旅遊和體育之神,對應古希臘神話中的赫爾墨斯,就是幫樵夫撈金斧子銀斧子那個神。
  • 「最完美的人類童年時代」留下的範本:古希臘雕塑與神話體系
    《擲鐵餅者》古羅馬複製品 羅馬國立博物館藏這件雕塑不僅體現出古希臘的雕塑成就,而且還代表著奧林匹克運動精神,說他是「範本」絕不局限於其藝術價值,至今的田徑運動員也以他的姿勢作為訓練標準。米隆的生卒年不詳,據說他長期生活在雅典,他本人也是一位體育健將,正因為他對運動的熟悉,所以能如此精準地展示運動員投出鐵餅前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