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adidas依靠「天足概念」的成功在上世紀90年代末的籃球市場鹹魚翻身後,等待他們的並非是傳說中新世紀的曙光,而是看似又一波低谷的來襲……
「天足概念」於2001年因為版權問題而被迫終結、adidas頭牌代言人科比·布萊恩特又因球鞋設計問題與品牌產生罅隙,這個來自德國的運動品牌再次走到了一個十字路口。
不過和90年代初不同,此時已在籃球市場風生水起的adidas早不是當年的吳下阿蒙了,他們不僅有一班潛力無限的超新星,還有一批天馬行空的設計師。
這對在猛龍就暗暗較勁的表兄弟,不僅在球場上競爭,連球鞋也是各領風騷
借著「天足」的終結,adidas的籃球鞋設計也在新世紀伊始迎來又一次轉型,不同於球鞋狀態明顯異常的科比(連續三年總決賽穿著同一款球鞋),彼時已來到奧蘭多的特雷西·麥克格雷迪則成為這場「設計新浪潮」的最大受益者。
當科比的球鞋「縫縫補補又三年」時,我們就知道adidas的「一哥」要易主了
adidas Mad Handle
時鐘撥回到2000-2001賽季,21歲的麥迪從多倫多來到了奧蘭多,本想與格蘭特·希爾組成魔術「雙子星」,但希爾因傷只出戰了四場比賽,所以那個賽季的麥迪得以初嘗獨挑球隊大梁的滋味。迎來個人首次全明星正賽的「魔術1哥」也不再是當初那個穿著科比籤名鞋的青澀小子了。
相比於已經憑藉Shox技驚四座的卡特,麥迪在球鞋上同樣有些厚積薄發的意思
麥迪遠走奧蘭多因為不想活在表哥卡特的陰影中,然而此時麥迪腳下的adidas Mad Handle卻又或多或少有點adidas The Kobe的影子。
在當年很多人都以為這雙魔術配色的Mad Handle是麥迪的籤名鞋
在猛龍的三個賽季,麥迪始終是「天足」球鞋的忠實用戶,款式也基本都屬頂級。但來到魔術以後,據說籤名鞋已經箭在弦上的麥迪卻出人意料地上腳了一雙中端款式Mad Handle。不過當你細品一下這雙麥迪的「準籤名鞋」時,你會發現,在六七百人民幣的價位中,這雙Mad Handle絕對「真香」。
作為「後天足」時代的代表款式,Mad Handle採用了不同以往的全新設計語言——強調速度感的流線型外觀並最大限度弱化三條紋的存在。
雖然這雙鞋並沒像The Kobe那樣大張旗鼓地以跑車靈感為賣點,但只要見過其實物的人還是很容易聯想到跑車,而且和The Kobe一樣均採用了當時並不多見的鞋面合成材料,鞋身側面的立體線條也像極了跑車的腰線。
Mad Handle雖然定位中端(美國75美元,中國690人民幣),但配置並不寒酸,前掌adiPRENE+與後掌adiPRENE及Torsion系統堪稱adidas的「科技三寶」,在這個價位足以令那些追求性價比的消費者喜出望外。這雙鞋不僅堪稱麥迪職業生涯的「拐點之靴」,也被外媒稱為「adidas在美國的突破之作」。
首次全明星之旅表現雖不亮眼,但麥迪腳下那雙銀色的Mad Handle卻十分醒目
除了現代化的外形以及性價比超綱的配置,Mad Handle的另一撒手鐧是414克的單只鞋重(14.6盎司,美碼11號),絕對是當時籃球鞋中的「羽量級」選手了。當時還就讀於聖文森特聖瑪麗高中的「太子詹」也曾「欽點」此鞋。
詹姆斯高中時代的很多球鞋都在日後被鞋迷追捧,但這雙Mad Handle卻鮮有人提及
adidas Amazing Handle
2001-2002賽季開始之際,雖然麥迪首雙個人籤名鞋T-MAC已經見諸於各大網站,但它的主人卻沒有急於上腳,而是先行上腳了一雙「準低幫」球鞋——adidas Amazing Handle。
對於當年上網不便的鞋迷來說,把這雙Amazing Handle誤認為是麥迪籤名鞋亦有情可原
同樣是弱化三條紋的外形設計,並採用前全粒麵皮革、後麂皮的鞋面材質,且這兩種鞋身材質還採用撞色作為區分。如此一來,Amazing Handle在球場上的視覺效果比Mad Handle更為出眾。不過,這雙鞋的真正賣點是其對於輕質、靈活的極致追求。
眾所周知,2008年誕生的Nike Zoom Kobe 4重新定義了低幫籃球鞋,並使之成為主流。但在Amazing Handle問世的2001年,人們對於這種偏低幫設計的籃球鞋還是抱有很深顧慮的。雖然當時已經有研究報告指出:鞋幫高度與腳踝扭傷並無直接關聯。
真正令人驚訝的是Amazing Handle的重量,這雙採用厚實皮料的籃球鞋僅重386克(美碼11號),比同時期上市的Nike Air Hyperflight還輕了近3克(0.1盎司)。可惜當年adidas的宣傳部門卻過分「低調」,如此重要的賣點鮮為人知。
更重要的是,輕量化並未讓Amazing Handle在配置上犧牲太多,「科技三寶」裡只有後掌adiPRENE缺席,而且對這款鞋的使用者而言,緩震性並非重中之重。
又有多少人知道早期麥迪的球鞋以「T1MAC」為標?
在2002年全明星周末之前,麥迪一直使用這雙Amazing Handle,雖然此時並沒有啟用經典的T-MAC logo,但在麥迪PE版本的後跟已經有「T1MAC」的字樣,同期另外幾位adidas籤約球員如邁克·米勒、安託萬·賈米森等人穿用的Amazing Handle PE同樣有個人「名字縮寫+背號」的專屬標記。
名字縮寫加背號組成的專屬ID,也是adidas球員版的招牌元素
adidas Mad Handle Ⅱ
在T-MAC系列誕生之前,可以說是Mad Handle和Amazing Handle撐起了adidas的籃球鞋轉型期。而當麥迪升入「籤名鞋俱樂部」後,曾經在中端市場名噪一時的「-Handle」系也因失去頭牌代言人而逐漸走向沒落。2002年推出的Mad Handle Ⅱ在知名度上就較兩款前作差了不少。
當麥迪擁有籤名鞋之後,代言Mad Handle Ⅱ的重任就交給了其「小弟」邁克·米勒
首先我們需要先回顧一下adidas Basketball在2002年都做了什麼:年初,T-MAC正式上市,此時科比已與adidas貌合神離,未來品牌一哥非麥迪莫屬;
對於adidas來說,2002年的重頭戲就是推出T-MAC系列
夏天,a3 Basketball推出,這可以看作是adidas在機械緩震領域對老對手的反擊;11月,T-MAC 2又上市了……可以看出,2002年adidas在籃球市場主打明星和新科技,由此這一年其他籃球鞋款就顯得不是那麼重要了。
衝擊高端市場的a3 Basketball勢必讓adidas在其他籃球鞋款的推廣上分心
缺少強有力的代言人,再加上品牌重心的轉移,基於這種大背景,我們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Mad Handle Ⅱ如此寂寂無名。不過頂著Mad Handle的字頭,這雙二代其實不乏亮點。
依舊是流線型鞋身,類似於車身腰線的折線從鞋面一直延伸到中底,熱塑材質的立體式三條紋將鞋面與中底連接在一起,頗有幾分後期「狼牙」網球鞋的味道。
配置方面與前代稍有差距,在取消了後掌adiPRENE的前提下,同尺碼(美碼11號)還比上一代重了約11克(0.4盎司)。不過Mad Handle Ⅱ在那個年代仍不失為一雙輕盈的籃球鞋,它最大的問題來自於代言人。
在球鞋色彩還不似如今這麼鮮豔的年代,一雙白黑色的Mad Handle Ⅱ可以做到「百搭」
籃球鞋是最需要有球星來帶貨的,在麥迪自立門戶、賈米森轉戰a3 Basketball之後,這雙Mad Handle Ⅱ只能靠邁克·米勒、史蒂芬·傑克遜、埃裡克·斯諾這些角色球員來撐撐門面了。
雖然不再有麥迪站臺,但克裡斯蒂、「武聖」傑克遜等鋒衛搖擺人還是與這雙球鞋的風格相得益彰縱
觀這三款於新世紀初問世的「-Handle」系球鞋,「麥迪光環」的加持,得以在球鞋史上留下了色彩鮮明的一筆。但除了明星元素外,其在有限的成本區間展現出的創新外觀及不俗性能才是受到熱捧的重要原因。
對於錯過了這三款「-Handle」的年輕鞋迷來說自然可以期待覆刻來彌補遺憾,只是以adidas復刻的調性,到時能還原幾成功底亦是未知……倘若失去了性價比這一核心價值,這些「-Handle」就還是「相見不如懷念」吧。
正是因為親民的價位及麥迪的高人氣,才使得Mad Handle在當年大放異彩。更多文章點擊頭像閱讀,喜歡熱愛潮鞋的小夥伴歡迎關注公眾號「麻雀潮鞋」一起快樂玩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