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賦》成宮鬥劇還鬥得很低級,倡女的仙人跳毫無技術含量

2020-12-17 叨叨快八卦

《大秦賦》為什麼崩了?成了大爛劇?原因很簡單,主創拎不清輕重。秦始皇這輩子幹了什麼,東出涵谷、諸侯西來、一統六合、收鑄金人、郡縣制、焚書坑儒、長生不老、始皇陵、太子之爭、一地雞毛,萬世成笑柄。

可編劇偏要自作聰明,宮鬥成了主流,而且是那種低擋次的宮鬥。一個華陽夫人鬥了十幾集,嫪毐和趙姬那點事搞到了五十集。更不用說,華陽夫人本來和嬴政是一體的,夏太后和韓姬這對韓國組合才是一體的。

《大秦賦》現在已經不能當歷史權謀劇看了,只能當低質量的宮鬥劇看。話說秦國將在秦為質的趙國前太子趙佾送回趙國,希望他能和現任趙王趙偃鬥,攪亂趙國政局。趙偃得知此事非常上火,於是寵妃倡女自薦去搞定此事。那麼她有何良策呢?她在趙佾回趙國的必經之路上搭了一處紗帳,請侍女攔路,讓趙佾跟她說幾句話。於是趙佾扔下一路護送他的秦軍,一個人走進了密林。紗帳後的倡女幾句忽悠,都沒露臉,趙佾就喝下了三碗酒,也不怕有毒。倡女與趙佾親熱之間抓傷了趙佾的脖子,並亮明身份,我乃趙王寵妃,你輕薄我是死罪呀!於是趙佾就慫了,也不敢搞事了。

倡女是錄了小視頻嗎?她有什麼證據趙佾和她親熱過?就憑趙佾脖子上的抓痕?天下的女人是死絕了嗎趙佾的脖子一定是她抓的?趙佾只要不承認不就完事了嗎?倡女也是膽大啊,萬一趙佾把她掐死可怎麼辦?誣陷趙佾輕薄她還不簡單,又沒有監控,需要親自上陣嗎?不是,為啥趙佾有機會輕薄她啊,倡女作為趙王寵妃為何會在宮外?這倆本來不該有機會見面啊?

真要說,其實宮鬥也可以很精彩的,比如華陽夫人和楚系、楚國與秦國;夏太后與韓姬,韓國與秦國;嫪毐與趙姬,趙高,秦趙之爭,這樣的宮鬥不比床上來來去去精彩?六國之爭也不錯過。

相關焦點

  • 《大秦賦》嬴政大婚留懸念,倡女「仙人跳」有出處
    隨著劇情的發展,電視劇《大秦賦》所引發的爭議與關注也呈幾何級增長。對比大秦系列前三部作品珠玉在前,作為收官之作的《大秦賦》稍欠火候,但是相對於《清平樂》、《燕雲臺》那些低仿歷史劇,《大秦賦》又無疑是同類作品中的上品。
  • 大秦賦倡女有沒有歷史原型人物 倡後最後是什麼結局劇透
    在《大秦賦》當中,趙偃作為一個根本沒有能力擔當趙王大任的王,這個王位對他來說只是一個他想要打擊趙佾、嬴政的砝碼。而趙偃還不顧眾人反對,不僅娶了倡女,還讓她當上了王后。那這個倡女在歷史上也是確有其人嗎?歷史上趙偃的王后究竟是誰,劇中的倡女的最終的結局又會是什麼呢?
  • 《大秦賦》倡後結局是什麼 倡後和春平君趙佾偷情氣死趙偃
    《大秦賦》裡倡後是一個了不得的女人,從身份卑賤的倡女搖身一變成為趙國王后,之後與春平君趙佾狼狽為奸氣死丈夫趙偃,扶持自己的兒子登基為帝,她自然也就成了趙國太后,所以說倡後這個女人不簡單,很好奇倡後結局是什麼?趙國早晚要被秦國所滅,到那時倡後下場如何?
  • 《大秦賦》趙悼倡後:從娼女到王后,一路逆襲,因德行不好被滅
    01倡,在古代通假字為「娼」。被稱其倡,可知其人品行。《大秦賦》中,有趙偃與郭開這一對煩人的好基友。在《大秦賦》中,趙偃一開始便說要娶她為夫人,把他爹趙孝成王氣得七竅生煙,罵他竟敢娶倡女為妻。身為趙國公子,有身份有地位,在舉國反對下仍堅決娶這女人,可見,趙偃對這個女人是真愛啊。而此女,也確實有些手段,能籠住趙公子的身心。
  • 《大秦賦》,趙王偃正史裡怎樣死的?被戴綠帽子氣死?
    後來,趙王偃要將其納為姬妾,將軍李牧反對,說倡女出身不正,會擾亂宗族血脈能導致社稷傾覆,可趙王偃不聽,硬是納了。 倡女攀上高枝兒,野雞變鳳凰,不久還為趙王偃生下王子遷,身份更是尊貴了。 後宮之中那點事,不說大家也清楚,有兒子的姬妾都有替兒子爭儲的心。
  • 《大秦賦》:娼妓出身,害死名將李牧,趙偃為何如此寵幸趙倡後?
    然而,《大秦賦》中有位女性角色讓觀眾印象深刻。這個女性角色,並不是嬴政生母趙姬,而是趙偃的王后,趙悼倡後,也稱趙倡後。趙倡後市井出身,曾當過娼妓,有幾分姿色,後來嫁於趙王宗族。可惜丈夫早亡,便一直一個人獨自生活。趙悼襄王垂涎她的美色,便接她入宮並十分寵幸。當時趙國名將李牧,多次勸諫趙悼襄王,此女出身不正,恐會傾覆社稷。但趙悼襄王不聽,執意納其為姬妾。
  • 王者世界的凡人:《大秦賦》趙王偃vs《西遊記》豬八戒
    《大秦賦》裡的趙王偃,讓我想起了《西遊記》裡的豬八戒,滿屏的喜劇感,相信很多人都有深刻的印象。《大秦賦》裡的趙王偃的成王過程也是喜劇感十足,猶如白日做夢, 卻又夢想成真,妥妥的暴發富。趙偃已經下線,死得非常窩囊,他看到倡後與趙佾私會,然後氣絕身亡一命嗚呼。
  • 大秦賦:驚現低級錯誤,令人瞬間出戲,趙姬還算差強人意
    《大秦賦》豆瓣出分8.9之後才一天時間就掉到了8.7,期待已久的大製作,難道真是要爛尾嗎?相比之前三部作品,《大秦賦》在拍攝之初的優勢是最為明顯的,卻要成為口碑最差的一部作品嗎?因為大部分討論的並不是劇情如何發展,反而是找到了此劇的更多問題。
  • 嫪毐不閹割就入宮,原因《大秦賦》不好意思演,《史記》寫的直白
    《大秦賦》中也演到了嫪毐。嫪毐的身世起源已經無從考證,《大秦賦》中給出了嫪毐的出場身份。嫪毐作為秦異人和呂不韋的司機,駕車幫助秦異人和呂不韋從趙國逃回了秦國。可以說嫪毐在這次行動中算是立下了救主功勞。【一】《大秦賦》中的嫪毐長得帥有優勢。
  • 解讀《大秦賦》:看到了帝國之壯美,卻歌頌得語無倫次
    《大秦賦》開播已有半月,作為本年度最熱的歷史題材電視連續劇,前三部《大秦帝國》的珠玉在前和當下優秀影視作品的貧乏給了觀眾太多期待和關注的理由,豆瓣評分也一度高達8.9,離封神僅一步之遙,可惜隨後一路跳水,迅速跌破8分紅線,今日更是到了大失所望的6.9分。
  • 大秦賦:倡後勾引春平君,趙偃被活活氣死,最高興的不是個正常人
    《大秦賦》嬴政親政以後,就開始馬不停蹄地想辦法滅六國了,趙國是六國裡最強大的一個,嬴政也與趙偃有著很深的仇恨,所以如何更好地利用當下形勢扳倒趙國,是嬴政考慮最多的問題。趙偃的王后是一個值得一提的人物,她出身卑賤卻有些手腕,在政事上幫了趙偃不少忙,所以她坐上了王后的寶座,人稱倡後,她的兒子也成為了太子,趙偃對她是真的挺喜歡。
  • 《大秦賦》趙國被滅趙偃做錯了這幾件事 她更是助推趙國走向滅亡臭...
    《大秦賦》趙國被滅趙偃做錯了這幾件事趙偃聽說嬴政繼位做了秦王,心中煩躁氣憤,拔出佩劍對著一叢枯枝亂砍。郭開上前解勸,趙偃讓他設法幫自己成為太子,承諾事成之後就讓郭開當丞相。
  • 《大秦賦》評分跌至6.0分,解密大秦王牌精銳京師軍團
    《大秦賦》人物小傳:1 #大秦賦#人物小傳之頓弱——由趙入秦,促秦滅趙。@趙成順 2 [cp]#大秦賦#人物小傳之姚賈——出身「世監門子」,秦國拜為上卿。@一兵人 。3 韓非:[cp]#大秦賦# #大秦早安# 《韓非子·揚權》:道不同於萬物,德不同於陰陽,衡不同於輕重,繩不同於出入,和不同於燥溼,君不同於群臣。
  • 《大秦賦》趙偃當上趙王了嗎?趙偃是什麼結局?
    在《大秦賦》當中,趙國公子趙偃一向對自己的哥哥趙佾很不滿,也對自己的父親偏愛趙佾很不滿,但是他身邊只有郭開,還有自己娶的一個倡女,幾個人抓住了毛遂的把柄,要求他為自己所用,果然,趙佾最後被派往秦國做質子,趙王臨終,太子卻不在身邊,只能讓趙偃當上了下一任趙王。但這個趙偃並沒有任何當一個好王的資質,那趙偃最終會是什麼結局呢?趙偃在歷史上又是怎樣的結局呢?
  • 趙偃、郭開這一對「活寶」,撐起《大秦賦》乾巴巴下半場
    沒想到呂不韋下線後,郭開與趙王二人,竟成了美人追《大秦賦》的動力……的確,呂不韋下線、趙高還在升級、滅六國節奏比太后裙子還長、六國被李斯玩得團團轉沒一個智商在線……劇情難熬,也沒啥懸念。趙偃還是比較守信的,這一點在對倡後、郭開的態度上都可以看出來。日後,郭開的確被封為趙國丞相、遺臭萬年的趙國佞臣。接著成語詞典裡的「毛遂」上線。「毛遂」是個可憐的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跟上級喝頓酒還被下藥、被玩一次仙人跳。
  • 豆瓣電影評分9分以上的《大秦賦》為什麼崩了?成了大爛劇?
    《大秦賦》是由延藝、顧其銘、大秦賦為什麼崩了?成了大爛劇?原因很簡單,主創拎不清輕重。人這輩子得拎得清輕重,電視劇也一樣。嬴政這輩子幹了什麼?觀劇的想看什麼?李白全告訴你了:秦皇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
  • 《大秦賦》:趙國是怎樣一步步把自己作沒的?
    原創 文史君 浩然文史 收錄於話題#大秦賦22#中國古代史98大秦賦 趙國朝堂熱播劇《大秦賦》中,對於秦國敵人的刻畫,挑頭的為趙國。趙王偃、寵臣郭開、趙後娼女等,都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很多觀眾認為就是因為這些人,才導致趙國的亡國危機。
  • 《大秦賦》在吹秦王嬴政這條路上走得太遠了
    《大秦賦》已經播出四十集了,秦王嬴政還沒有親政,最大的愛好就是喊口號,要統一六國。一旦心情不好,秦王就半夜不睡覺,出來看雨,淋雨。《大秦賦》的評分也是一路下降,劇情也確實越來越墨跡,很多不必要的劇情演得特別的細緻。
  • 《大秦賦》中的女性角色都不是省油的燈,扮演者也來頭不小
    張魯一、朱珠、段奕宏共同出演的電視劇《大秦賦》持續熱播,作為以男性為主體的權謀大戲,女性角色並不不多,但作為男人堆裡的春色,她們不僅養眼,還對劇情的推進起到了關鍵作用。
  • 電視劇《清平樂》與《大秦賦》史實相符程度比較
    反觀《大秦賦》,自播出以來,豆瓣評分跌幅呈直線下降趨勢,不僅得不到觀眾的認可,專家學者也紛紛表示不喜歡,可謂「黑白兩道」都容不得。大秦賦劇照那麼《大秦賦》究竟為什麼如此失敗呢?因為《大秦賦》大量篡改歷史,完全偏離了「歷史正劇」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