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延斌/科技日報
2017-12-26 07:31
馬裡亞納海溝是世界上最深的海溝,科學探測難度極大。
山東省科技廳組織科研團隊世界首次「把『人類的眼睛』放到了萬米深海」——他們構建起全球第一個馬裡亞納海溝海洋科學綜合觀測網,還成功回收了世界首套萬米綜合潛標,使深海狀態變化「看得清,查得明,報得準」。
在12月25日召開的「透明海洋」科技創新工程新聞發布會上,山東省科技廳有關負責人宣布:實施4年的「透明海洋」科技創新工程已取得階段性成績,以上述深海探測突破為代表,該工程斬獲了三項世界首創性技術,研製出兩項填補國內空白的技術,並有兩項技術打破國外壟斷。
作為海洋大省,山東集中了國內海洋領域的大批院士及一流人才,有責任也有實力推動我國海洋科技創新向「領跑者」轉變。在此背景下,2014年,山東省科技廳啟動「透明海洋」科技創新工程。這項工程主要針對特定海區,實時或準實時獲取、評估海洋環境信息,通過深入研究,預測未來一段時間內海洋環境、氣候及資源的變化,使所觀測的海域實現狀態透明、過程透明和變化透明,達到「看得透、道得明、報得準」的目標。如何理解這一目標?山東省科技廳相關負責人如此表示:「科學家坐在家裡就能知道海洋裡的魚群遊向,了解海洋裡的最新情況,預測未來的變化。」
海洋佔地球表面的71%,84%的海洋水深超過2000米,遺憾的是,人類對2000米以下的海洋知之甚少。以馬裡亞納海溝潛標觀測體系的成功布放與回收為代表,「透明海洋」工程完成了對世界上最大規模的區域海洋潛標觀測網——南海潛標觀測網的維護及擴充,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對蘊含豐富多尺度動力過程的南海深海盆的全面覆蓋及完整監測;同時發布了我國首個西太平洋深海潛標數據系統,實現深海數據信息的開放共享,創造了國內外有明確文獻記錄的實時獲取深海數據最長工作時間。
要想實現海洋的「透明」,首先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觀測系統。據了解,該工程成功研製出4000米深海Argo觀測浮標,使我國具備了對全球海洋4000米深海持續觀測能力,填補了國內剖面循環探測技術方面的空白;還成功研製了4000米海深電磁採集站,完成海底大地電磁數據採集試驗,填補了我國在深海電測探測方面的空白。此外,該工程開展的面向海洋中尺度渦國內最大規模的海洋智能裝備立體組網觀測,所用設備均為我國自主研發的新型海洋裝備。
我國地處東亞季風區。水汽主要來自西太平洋、南海和印度洋,只要這些海域的海溫有變化,就會影響東亞地區的氣候。該工程自主研發的7000米級「白龍」浮標成功布放於中印度洋海盆,實現數據上傳GTS全球實時共享,打破了國外壟斷;同時,率先建立了全球高解析度海浪—潮流—環流耦合模式,打破了海洋環境預報和海洋動力過程研究對歐美發達國家的依賴。
(原標題:「透明海洋」工程斬獲三項世界首創性技術)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