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珊珊三丫頭愛生活、愛攝影、愛旅行、愛美食的駐足點。
今天珊珊三丫頭繼續帶大家遊玩廣東清遠連州東陂古鎮,在前面,我們參觀了東陂古鎮的石板街、林立舊商鋪、謝氏宗祠、關屋門樓、西溪河、馮達飛故居和紀念館(有興趣了解的朋友可以看前面的文章《廣東清遠有座「山城」,秦漢古道盡頭,有個邊城小鎮,小眾旅遊地》)。今天,珊珊三丫頭繼續帶大家走進連州東陂鎮,感受一下這座「山城」的鄉村氣息,尋訪那些被人們忽略的小眾「古村」。
連州東陂鎮,是一個連接湘、桂、粵三省的「邊城小鎮」。自古以來,秦漢古道就從東陂鎮中經過,當珊珊三丫頭在東陂古鎮上走了一遍之後,天空忽然下起了一場大雨,珊珊三丫頭正在東陂古鎮的「關屋門樓」下,避雨的時候,在門樓往遠處望,有一條小路向山邊延伸,山前是大片的農田,因為下雨,雲霧繚繞,感覺好美啊!
雨停之後,珊珊三丫頭就沿著鄉村道路,穿過農田,向村子的方向走去。沿途,空氣特別的清新,走著走著,忽然見前面有一個牌坊,原來已經來到了東陂鎮的「塘頭坪村」。經過牌坊後,視野非常開闊,眼前一片農田被山環繞著,偶然見村人從牌坊經過,遠離城市的喧囂,人覺得舒服無比,大自然帶來的舒服是高樓大廈裡找不到的,心中不禁想:不知是否能有一天,過上一種簡單的農家生活,在鄉村有一間屬於自己的小屋,養養雞,種種菜,然後每天對著的青山農田,那是多麼的美啊!
珊珊三丫頭繼續往「塘頭坪村」走,在村子前見到一方池塘,塘邊長著綠綠的草,還有許多的鴨子、鵝在塘中自由的遊水,好一幅美麗的鄉村畫面!有一種說法,「塘頭坪」村名的由來,可能是因為村子有一大池塘,村子建於池塘一頭的草坪,所以就稱為「塘頭坪」,不知這種說法是不是源自眼前的這個大池塘呢?
在池塘邊,珊珊三丫頭看到有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榕樹,榕樹仿佛在歡迎客人。再往內走,經過一座古門樓後,發現了一個意外的驚喜:此處仿佛穿越的時光,古屋座座,古巷幽幽。根據記載,塘頭坪村在五代前已經立村,至今1000多年歷史,現在村內保存的門樓共有五座,一座鎮東,四座鎮西,每一座座門樓都沉澱了許多故事,讓這個村莊充滿了古村韻味。
塘頭坪村是「黃「姓村民的聚居地,為五代南漢朝詩人黃損的後人。黃損,是五代時期南漢連州人,是最早遷入連陽地區的客家人。黃損自幼聰穎好學,在於梁龍德二年(公元922年)進士及第,進京為官,成為南漢王劉龔臣子,為國出謀獻策,屢立奇功,直至官至尚書左僕射(即宰相)。後來,因不滿劉龔的專橫浪費鋪張,歸隱民間。黃損長子鎬中公的次子志瑞郎搬到了塘頭坪村,繁衍至今已到34代。
塘頭坪村最吸引古建築是:黃尚書祠,這座建築建於黃清嘉慶年間,是一座三進三廳的古建築,面積近200平方米,大門兩旁有一對雕工精細的石鼓,珊珊三丫頭在現場看石鼓,已經起了包漿,十分光滑,讓人感覺其歲月的久遠。可惜珊珊三丫頭來到的時候,黃尚書祠的大門緊鎖,無法進內參觀。
在黃尚書祠門前,還有一塊牌子,寫著「省立文理學院附中東坡舊址」,看文字介紹,原來在1939年冬,為避戰亂,廣東省文理學院(今華南師範大學)及其附中遷至連縣(今連州市)東陂鎮,學院設在江夏和西塘兩村,附中(後改為粵秀中學)設在塘頭坪村。學校在村邊山坡搭棚做教室,祠堂做膳堂,村裡四個碉樓為學生宿舍,教師和其他學生分散租住在農戶裡,據說當時村裡幾乎每家每戶都住著附中的教師或學生。
在塘頭坪村繼續閒逛,你會發現這裡還保留著非常多的古蹟,所以有人說這裡是見證歷史的活化石,還有碉樓、龍泉井,古門樓、石板路……等。其中的龍泉井有這樣一個故事:在道光年間,康有為祖父康贊修官任連州順導時,曾夜宿東陂街,還為塘頭坪村的千年古井「龍泉井」留下一方碑刻《龍泉井序》,該石刻記載著康贊修與孫子康有為的故事。
這次塘頭坪村,確實是一個意外驚喜,遇見了一個千年歷史的古村,除了歷史建築外,這裡還有美麗的鄉村風光。難怪塘頭坪村被廣東省文聯、省民協組成的專家團評為「廣東省古村落」,成為連州歷史文化名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是攝影愛好者,不妨可以考慮一下這裡,非常適合攝影採風,這裡是以古村落為主的旅遊採風的好路線。
那麼,你有來過廣東清遠連州旅行嗎?你了解連州東陂這個「邊城小鎮」嗎?你有來過東陂的塘頭坪村嗎?這個美麗的鄉村,你是否有興趣安排時間過來遊玩?如果有機會來連州,你是否會來這個」小眾「的古村看看。歡迎大家留言評論哦!本文是版權作品,未經珊珊三丫頭書面授權,嚴禁搬運、轉載、洗稿。如需轉載,請與作者珊珊三丫頭聯繫,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