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叫蔣晨浩(化名),三十二歲,在廣東的一個小鎮上,經營食品批發的生意。是兩個孩子的父親,家庭非常幸福。平靜的生活背後,卻潛藏著一個秘密。
每當夜深人靜,蔣晨浩總會進入,一個悠長而混亂的夢境。夢境是他八歲時的回憶,一個男人在耳邊反覆說話。說話的人是個人販子,那個聲音一直在告訴他,要記得自己的家在四川。蔣晨浩還有很多童年回憶,可這些回憶都是破碎的,就像一塊被打亂了的拼圖。蔣晨浩希望能夠找回自己的記憶,找到親生父母。很快就得到了,寶貝回家網站志願者們的幫助。
志願者若鄰郎,他有一個疑問,蔣哲浩為什麼會認為,那個男人就是人販子?蔣晨浩說,他不記得自己是幾歲,被人販子帶走的,只記得自己被帶走之後,並沒有馬上被賣出去,而是被帶到人販子家裡,也就是從那一刻開始,蔣哲浩的回憶突然豐滿起來,然後畫了一幅手繪地圖。
讓蔣晨浩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一座廊橋,橋上面搭著棚子能擺攤兒,廊橋邊上有一棵大樹,上面掛滿了繩兒。在那個地方生活了兩年,也就是蔣晨浩八歲的時候,人販子把他帶走了。交給了一個姓黃的中間人手裡。幾天之後,蔣晨浩被帶到現在的養父養母家。
雖然回憶模糊,但是這種輾轉的經歷,仍然讓蔣晨浩很受傷害,甚至覺得,一定是自己不夠好,才會一再被拋棄。所以在養父母家裡,蔣晨浩顯得非常乖巧。養父母對蔣晨浩十分疼愛,但是蔣晨浩漸漸變得謹慎和壓抑。蔣晨浩順順利利地成家立業,結婚生子,但是他一直想知道,自己的親生父母究竟是誰?
蔣晨浩提供的細節越來越多,參與進來的志願者,也已經超過了一百人,時間過去了一年多。在一次聊天中,蔣晨浩回憶在哪裡,奶奶叫「妭妭」。這個發音是在重慶酉陽地區,網友也發來了兩張照片,照片上是一個古樸的廊橋。蔣晨浩的回憶,終於在現實當中得到了映照。志願者立刻聯繫上,重慶市公安局警方,根據線索,果然發現了符合特徵的一個男人。
這個人叫楊昌均(化名),六十一歲。看著警方發來楊昌均的照片,蔣晨浩幾乎一眼就認出來了,說這就是那名人販子。楊昌均拿出了一樣東西,一個已經註銷的戶口登記,被註銷身份的,是一個名叫楊小波的孩子,是楊昌均最小的兒子,親生的兒子,在孩子八歲左右的時候送人了。
楊昌均說尋親人蔣晨浩,就是戶口上那個,已經被註銷的楊小波。大家都覺得不可思議,但是親子鑑定結果很快就出來,結果顯示楊昌均確實是蔣晨浩的父親。在蔣晨浩的回憶裡,楊昌均卻一直是人販子,蔣晨浩很失望,也很不解。
楊昌均說出了一段,隱藏了二十四年的傷心往事。老人有兩個女兒,兩個兒子,楊小波是最小的兒子,在楊小波三歲的時候,他被人拐走了。楊小波被拐賣到了福建莆田,他在那裡有了模糊的記憶,卻錯把被拐之後的家,當作了自己親生父母的家。
楊小波並不知道,在他被拐賣後的一年多,原本不富裕的家庭,為了找他傾家蕩產。老楊經過極其艱辛的努力,終於找到了楊小波,但是不幸卻也因此而來。家裡為了找孩子,已經窮得揭不開鍋了,於是老楊就把楊小波,送到了鄉下的爺爺奶奶家裡寄養。
可是這個家,連溫飽都無法解決,就更別說提供孩子上學了。父母經過再三考慮,找個好人家送養。臨行的那天晚上,楊昌均含淚把孩子摟在懷裡,重複了好幾遍家裡的地址,希望他能夠有朝一日,理解父母的苦衷,回來見上他們一面。遺憾的是,楊小波忘記了那一串長長的地址,他年幼的心裡頭滿是悲傷。以為自己又一次被放棄了。
老楊說其實把孩子送出去之後,他就後悔了,甚至還去廣東找過,他帶著全家人遷到廣東,一邊打工一邊尋找孩子,一待就是十七年。老楊幾經打聽,真的找到了小波養父母的大概位置。因為心懷愧疚和矛盾,他們不敢面對孩子,也不敢擅自打擾孩子的生活。後來楊家夫婦年紀大了,沒法打工了。他們只好回到重慶,遠遠的思念小兒子。
然而令他們沒有想到的是多年之後,他們的孩子,竟然憑藉著支離破碎的回憶,憑藉著許多好心人的幫助,找到了自己的父母。
蔣晨浩說他總算明白了一件事,自己並不是被拐賣的,也不是被人故意遺棄的。突然有了一種解脫感,蔣晨浩聯繫上了姐姐楊小芬,蔣晨浩帶著妻子孩子,趕往了自己的故鄉。這一次見面,發生的很突然,沒有留下太多的影像資料。
這次重逢沒有眼淚,沒有激動人心的擁抱。因為大家都覺得,楊小波似乎就從來沒有離開。那天老楊領著全家人,拍下了一張全家福。這個大家庭三代同堂,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笑容。見過親生父母之後,楊小波悄悄回到了廣東。在這裡他是蔣晨浩,他沒有告訴養父母,自己尋親的消息,他不想辜負養父母的養育之恩。
楊小波母親六十歲生日時候,小波打來電話問候,雖然小兒子沒有來到身邊祝賀。但是他的問候,讓親人心裡多了一份溫暖,也多了一份希望。而對於蔣晨浩來說,他了卻了一樁心事,也結束了無根的漂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