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於1975年春季取得抗美救國戰爭勝利之後,黎筍集團的地區霸權主義野心急劇膨脹,全力謀求建立印支聯邦,企圖稱霸中南半島。為達此目的,河內當局軍事控制寮國,入侵柬埔寨,這些侵略行徑理所當然地遭到了中國的堅決反對。越南於是視中國為其推行地區霸權主義的最大障礙,加緊進行對華戰爭準備。越軍下了很大工夫在北部邊境六省山嶽叢林地區利用、改造地形地物,設置障礙,企圖以此增強其防禦的穩定性。
從1978年下半年起,越軍就有計劃地在邊境炸橋、毀路、設障、埋雷。到我軍自衛還擊作戰打響之前,在雲南方向,除了河口大橋、船頭大橋被堵塞暫時沒有炸毀之外,昆明軍區當面中越之間所有橋梁皆被毀壞,所有邊境縱向公路皆被切斷,邊境大、小通道皆布設布雷,重要區域還拉了鐵絲網,設置了竹籤、釘板。越軍設置的障礙中,對我軍威脅最大的是防步兵地雷和反坦克地雷。防步兵地雷大部分為壓發、絆發雷,少部分為定向雷和跳雷。那麼,越軍是怎麼打地雷戰的呢?
重點設置。
越軍陣地前沿布設有大量地雷,同時在重要城鎮(如孟康、發隆)周圍主要接近道路,我軍偵察分隊活動之區域進行重點布設或臨時布設。越軍判斷老街右翼,即我國牛皮塘當面是我軍的主要進攻方向,戰前即在此區域的330高地布防步兵地雷300餘枚,每米正面達3至15枚;又比如我軍偵察分隊推進至小曹活動,越軍發現後即迅速布雷,全線情況皆是如此。
布雷詭密。
越軍除了在陣地前沿、一線通道和炮火死角必然布設地雷之外,還特別選擇我軍可能利用的小路兩側草叢、耕地或山坡,或者有利於我軍疏散、展開或休息的地域布設地雷。當我軍部隊繞行、隱蔽、疏散時正中其下懷。我軍121團偵察分隊在發隆附近行進中發現越軍雷區後,離開小路幾米進入耕地,力圖避開雷區,卻不料多次觸動絆發、壓發混合雷群。此外,越軍在撤離防區之前,還善於在道路及倉庫中臨時布設地雷,我軍在這次作戰中多次遇到這種情況。
混合布設,嚴密偽裝。
越軍在反坦克雷區前布設有防步兵地雷,並將壓發雷和絆發雷混合使用。草深林密處多為絆發雷,植被稀疏處多為壓發雷。重點區域1枚絆發雷旁邊布設1至3枚壓發雷,用樹葉、樹枝、雜草掩蓋。絆發雷使用細鐵絲、繩子、布條、藤條引發。越軍布雷沒有一定的規則,但有的雷區設有識別標誌,以防止自傷。
假陣地及主動撤離的誘惑陣地布雷多。
越軍通常在我軍可能攻佔、利用,但對其戰術價值不大的高地上構築假陣地,不派兵或者少派兵,多布雷,同時進行火力控制。其主要布雷區是在塹壕、掩體或掩蔽部內,當我軍攻佔、利用此類陣地時則可能被地雷殺傷。比如在我牛皮塘當面的一個無名高地上,越軍在每75米至80米長的塹壕裡埋雷10餘枚,每個掩體裡埋雷1至3枚,掩蔽部裡埋雷6至8枚。
前沿布雷多,縱深布雷少。
為了重點封鎖邊境一線重要通道,越軍經過較長時間的準備,布雷較多,而且成組、成群布設。其縱深地區,除了少數重要陣地前沿之外,一般未布設地雷。我軍149師在沙巴進攻戰鬥中,主攻及迂迴部隊,被地雷殺傷的比例較小。
炸橋毀路,布雷設障。
越軍通常於撤退之前緊急炸橋,企圖阻滯我軍前進。在自衛還擊作戰中,從朱至缸荷至沙巴的10號公路上有9座橋梁,大部被越軍炸毀,在7號公路一段25公裡長的路上,大小橋梁7座,全被越軍炸毀。而且越軍還在這個路段上布雷13處,設置了不少障礙。
越軍地雷對我軍步兵的威脅極大,如41師123團進攻孟康地區1227高地、1372高地西南無名高地時,衝擊中觸雷傷亡51人,影響了部隊戰鬥;42師126團在滿鎂戰鬥中,觸雷傷亡佔總傷亡的20%;122師365團8連進攻那良諾1號高地時,先後觸雷傷亡32人,佔了全連兵力的四分之一,被迫停止進攻,改由364團7連投入戰鬥。
2月17日第一天的戰鬥結束之後,針對越軍地雷的嚴重威脅,部隊總結出一條經驗:「各部都必須十分重視排除地雷,敵在我必經之路線兩側設置不規則地雷場,對我進攻影響甚大,也是造成我傷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今後必須嚴密組織排雷,不可粗心大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