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坑蠔場舊居住區搬遷項目是市政府重點推進的民生工程。近日,高新區銀坑蠔場搬遷工作組和高新區綜治局(城管執法)工作人員
正在拆除一棟違法建築。銀坑「兩違」案件查處專案組相關負責人說「每籤約一戶,我們馬上就組織拆除違法建築。有的違建沒有樓梯、沒有柱子。甚至沒有鋼筋,相當危險,有的居民自己也清楚,一籤約就催我們快點拆掉。」
一籤約就催我們快點拆掉。」
面積超過1000平方米的違建大戶有5戶
自銀坑蠔場舊居住區搬遷工作啟動以來,截至6月18日,已累計拆除房屋總面積約43000平方米,其中公產房和居民合法自建房屋面積約17000平方米,違建房屋面積約26000平方米。目前尚未拆除的房屋中多為違法建築,其中有5個違建面積超過1000平方米的違建大戶,分別為:唐×苟(已故)、梁×鑽(已故)和唐×仲(已故,梁×鑽妻子),周×儀、周×(已故),以及張×根、張×芳、張×英、周×敬。
「這是唐×苟的房子,是典型的房包房。」工作人員小陳指著三棟連為一體的房屋介紹。其中一棟房屋的4個角外方建有分離的柱子,將原來的房屋「拉高變胖」,變成了上大下小的三層樓。三棟房子雖然連在一起,但並不在一條線上,凹凸不平,可能是根據空地的位置加建而成。小陳介紹說,唐×苟(已故)與妻子阮×均為銀坑蠔場(現香洲區寶特控股公司)退休職工,已享受過房改分房及部分貨幣補助。其育有三子一女,其中兩個兒子也是銀坑蠔場職工,已享受過房改分房。唐×苟有3棟房屋,總建築面積1787.23平方米,其中合法產權面積349.59平方米(3本房產證),違建房屋面積1437.64平方米。
小陳繼續說明,周×的房屋分為三處,周×(已故)與妻子阮×均為銀坑蠔場退休職工,已享受過房改分房及貨幣補助,有三子一女。經核查,周×有7棟房屋,總建築面積1644.65平方米,其中合法產權面積306.36平方米(3本房產證),違建房屋面積1338.29平方米(其中3棟獨棟違建已拆除,面積545.39平方米)。周×的房屋分散在不同地方,大概是「見縫插針」,哪裡有空地就建在了哪裡。
這些違建的房屋與原來的房屋最大的區別就是都很「粗獷」,外牆都沒有粉刷,更不像原來自住的房屋貼了瓷片,有的內牆也沒有批蕩,非常「原生態」。有的鋼筋細如筷子,據說還有以竹竿充當鋼筋的。
銀坑舊居住區居民房屋違建超七成
據銀坑蠔場搬遷工作組相關負責人介紹,銀坑蠔場舊居住區居民以原蠔場職工及其家屬為主。「2007年之前,該片區房屋共有3萬多平方米,其中有六成多為歷史舊屋和蠔場公產房。還有蠔場職工為滿足居住需要報建的房屋,違章建築較少。」
2007年,市國土部門啟動銀坑半島國有土地收回工作,對該區域內房屋進行測繪及合法性認定,加之當時銀坑蠔場「改造拆遷概念」、有關房地產開發商進入,部分居民為獲取更大補償利益,開始大量違章加建、擴建,以及非法侵佔國有土地整棟新建,尤其是2009年中至2011年間,出現大規模集中搶建潮,僅兩年多時間內該片區房屋建築面積總量增加了一倍以上。
工作組經調查發現,銀坑蠔場舊居住區居民個人住宅建築面積約6.86萬平方米,其中合法產權房屋建築面積約1.69萬平方米,涉及居民154戶;「無合法手續的違建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在空地上或沿海邊沙灘建設的獨棟建築;另一種是依附合法房屋,在房前屋後或是頂上加擴建的,這樣的房屋面積約5萬多平方米。」
違法建築危害性大安全隱患多
「我們在調查和拆除違法建築的過程中發現,許多違建因為沒有報建和驗收,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銀坑「兩違」案件查處專案組相關負責人介紹說,「一種是偷工減料,正常500平方米的建築鋼筋用量大約是15-20噸,但我們拆除的違建中有一半的鋼筋用量連正常一半都不到,有的只有三分之一。5.17萬平方米違建中像這樣存在嚴重安全隱患的有3-4萬平方米,佔違建總量的三分之二以上。他舉例說明,6月6日,他們拆除了一棟670平方米的違建,其中鋼筋只有6噸,不到正常用量的一半。「還有一種是直接在原來的房屋上加建,梁柱都沒有,很可怕。由此可見,搶建的違建根本不是以居住為目的,完全就是為了搏補償。」
「銀坑蠔場舊居住區房屋建設年代久遠,缺乏合理規劃,房屋質量差,布局散亂,環境髒亂差情況比較嚴重。」銀星社區居委會社工小梁說,「這裡地處臨海灘涂,地勢低洼,每臨颱風多發季節,常會發生海水倒灌的情況,存在極大的安全隱患。」她說,颱風「天鴿」「山竹」襲來的時候,臨海的房屋都出現了水浸。「每次要打颱風或是天氣惡劣的時候,我們社區工作人員和消防網格員都很緊張,都要準備沙袋發放給居民,還要將他們疏散轉移到臨時庇護點。」
據了解,銀坑舊居住區最靠近海邊的一排房屋多為獨棟違法建築,在原居住區已沒有空地的情況下建造,有的甚至直接建在沙灘上。颱風「天鴿」之後,還出現了建在沙灘上的違建地基下面被海浪掏空的情況。
銀坑「兩違」案件查處專案組相關負責人指出,違建有四大危害:「一是破壞土地管理秩序,二是嚴重影響規劃實施,三是存在巨大安全隱患,四是影響社會公平正義。」
算經濟帳搬遷居民受益巨大
「我們許多人願意儘快拆遷,所以很早就籤約了。」銀坑舊居住區居民唐先生說,「一方面這片地方是騰出來建市文化藝術中心的,為了公益事業,我們應該讓出來;另一方面,我覺得政府給出的政策和補償還不錯。」他解釋說,他們家有200多平方米合法房屋,可獲得補償面積246平方米和優惠購房面積220平方米。另外,籤約搬遷後他家還獲得2年房租補償21萬元、搬遷獎勵12萬元。唐先生也毫不諱言地表示,他家也有違建250多平方米。「2010年建的,成本大約是900元/平方米,沒有裝修。現在政府給我3000元/平方米的補貼,我覺得可以了。」
據搬遷工作組相關負責人介紹,銀坑合法房屋產權人除享有合法面積1.1倍的房屋補償,或貨幣補償方式外,還享有按5000-6000元/平方米建築成本優惠購房福利。另外,還有搬家費、臨時安置費和籤約獎勵。即便是違法建築,在規定時間內籤約,也可獲得1200元/平方米的建築成本補助和1800元/平方米的獎勵。
他還表示,當年銀坑人進入蠔場成為職工,並享受蠔場職工待遇(「包銷糧」),特區成立時已被安排參加工作,其二、三代子女繼承人及家屬已優先享受優質的教育及就業資源,他們大多數人也都享受過房改分房或貨幣補償,更何況違建房屋多用於出租,房主已享受了多年侵佔國有用地的非法收入。
市、區將堅決打贏「拆違」和搬遷攻堅戰
銀坑片區將打造成為珠海情侶路浪漫風情海岸線上「一帶九灣」中最亮麗的風景。為滿足公共利益需要,改善服務民生,銀坑蠔場舊居住區搬遷工作正全力推進。銀坑「兩違」案件查處專案組相關負責人表示,「按照市、區和搬遷工作指揮部的工作計劃,高新區綜治局(城管執法)和相關行政執法部門將加大對違建的立案調查和拆除力度,堅決打贏全面「拆違」攻堅戰。下一步,對未按期籤約的合法產權房屋,將根據《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條例》以及《珠海市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辦法》啟動政府徵收程序,堅決完成市委、市政府交辦的銀坑蠔場舊居住區搬遷工作任務。
銀坑公園規劃圖
安置區效果圖
來源:《珠海特區報》
部分圖片來源:珠海傳媒集團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