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古都洛陽,朔風撲面,寒意凜凜。而在市中心一處街角,2300平方米的「洛陽源耕」品牌旗艦店內卻暖意融融,不少顧客正在專心挑選商品。富硒小米、山珍林果、玉米糝、蘑菇醬等500餘款特色農副產品包裝時尚,陳列考究,舉目望去一片色彩斑斕,如同把豐收秋景一股腦搬了進來。
地處中原糧倉,卻非產糧大市,洛陽域內山川丘陵交錯,山地面積佔比85%以上。伏牛山脈像一道枷鎖,曾讓山區農民吃盡苦頭。
2016年以來,洛陽市委、市政府獨闢蹊徑,瞄準縱橫蜿蜒的條條溝域著墨發力,找準「兩山」轉換的要訣,以溝域經濟架起城市板塊和鄉村板塊良性互動的「生態橋」,昔日遠在荒山無人問的鮮果、乾果、雜糧等特色產業競相迸發。今年,市級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洛陽源耕」應勢而生,為溝域生態經濟加快發展賦予了新的強勢動能。
此起彼伏的農業品牌創建熱潮中,作為河南全省較早的一個市級區域公用品牌,「洛陽源耕」因何緣起、指向何處、有何特別,在有效賦能特色農業高質量發展上是否有可資借鑑之處?歲末時節,記者走進古都,在河洛山水間試圖探析一個農業品牌的誕生密碼。
溝域經濟點金特色產業
很長一段時間,洛陽「十年九旱」的氣候和「五山四嶺一分川」的地形,成為當地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障礙。
在洛陽乃至豫西地區,提起櫻桃,人們自然而然地想到新安縣。新安櫻桃溝位於磁澗、五頭、倉頭3個鎮,溝域長約17公裡,為豫西地區最大的櫻桃基地,櫻桃種植面積8萬餘畝,現有千年櫻桃樹30多棵、百年以上櫻桃樹3200多棵。
雖然櫻桃市場很火,但由於傳統櫻桃採摘期短、品種老化、宣傳不夠,免不了吃盡「提籃叫賣」的苦。農民提著籃子擠車進城,摘下的賣不完,未摘的爛在了樹上,眼看著錢卻裝不進口袋,果農心疼得直掉眼淚。
眼淚和無奈在許多人心中寫下一個大大的「問號」:洛陽山區農業怎樣才能跨過地形地貌這一天然「門檻」?更為緊迫的現實問題是,洛陽農村貧困群眾大多居住在丘陵山區,找不到可持續性強、帶貧效果好的扶貧產業,尋不著丘陵山區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金鑰匙」,「窮根」就難以連根拔起,「小康夢」更無從談起——而這,無疑是洛陽市委、市政府在推進農業農村發展時必須啃下的「硬骨頭」。
「辯證來看,丘陵山區具有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河水資源豐富、立體氣候和生物多樣性等優勢,這正是發展高附加值特色產業的資源稟賦。」在洛陽市委副書記趙會生看來,發展溝域經濟,是洛陽市委、市政府根據自然地貌特點和農業農村發展實際進行的科學決策,是丘陵山區農業產業發展的「點金之筆」,更是在壓力中激發動力、在挑戰中善抓機遇的主動之舉。
「發展溝域生態經濟,推動溝域農業高質量發展,是經濟規律和大勢使然。」洛陽市副市長王軍告訴記者,「洛陽堅持『一溝一特色、一域一亮點』的發展思路,明確一個溝域一個規劃,因地制宜選擇特色產業和發展模式。這樣一來,既提高了土地產出率和經濟效益,又保護了生態環境,避免了人工造景。」
高山雜糧、伏牛山珍、特色林果……洛陽人開始從溝域裡挖機遇,向生態保護要效益,將溝谷這一地理和發展上的「窪地」打造成生態和經濟上的「寶地」,一個個涵蓋溝谷文旅業、半坡林果業、山頂生態林的全景式溝域經濟帶「破繭而出」,不斷點亮河洛山水。
洛陽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安佔立介紹,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53個市級溝域經濟示範帶,年均總產值達30億元。示範帶內特色高效作物種植面積佔比達90%,培育出新安櫻桃、洛寧蘋果、欒川山珍等特色品牌,全市「三品一標」總數均居全省第一。
產業升級呼喚品牌助力
溝域經濟的蓬勃發展,在伏牛山脈催生出一條條特色產業帶。這些特色產品如何能走出大山、賣上價錢,成為新的課題,而品牌無疑是破解此題的趁手武器。
洛陽人均耕地不足1畝,山嶺溝域交錯的地理條件,決定了洛陽農業產業的「多、小、散」,難以形成規模化,單品體量上不佔優勢。但辯證地看,溝域特色也賦予洛陽農產品品類多、生態好、質量高的長處,高山雜糧、道地藥材、時令小雜果等在省內外頗有名氣,全市國家地理標誌農產品多達26個。
「洛陽特色農產品綠色生態、種類多樣的獨特品質,成為洛陽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和開展市場競爭的差異化空間。」王軍表示,洛陽一直在籌劃創立一個能夠涵蓋全部特色產業的全品類品牌,賦能溝域經濟。
品牌打造的方向有了,關鍵要找好品牌著力點。農產品充分飽和的時代,差異化定位是農產品市場搏殺、品牌開疆拓土的利器,能否做好差異化定位決定著農業品牌的成敗。
與同類型地域相比,洛陽農業特色並不明顯,最大的底氣就是五千年歷史、十三朝古都與河洛文化底蘊。換句話說,「洛陽」兩個字本身就是最強的品牌原力,最大的文化資產。
河洛文化中心、華夏農耕文明源頭、「世界非遺」二十四節氣重要發祥地與踐行地……作為中國農業的靈魂和根脈,以「洛陽源耕」命名市級區域公用品牌,水到渠成,畫龍點睛。
作為市政府授權獨家運營「洛陽源耕」的公司,洛陽農發投資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郅書安表示,以政府為主導的各產業在品牌傳播中,都會使用「洛陽」這個金字招牌,把所有農產品的品牌推廣動作,都聚合成「做強洛陽農業」這一打法。
經商朝時期「廚聖」伊尹點讚的伊川小米,種植歷史悠久,並於2018年獲得農產品地理標誌認證。即便如此,想在沁州黃小米、赤峰小米、敖漢小米等「豪強林立」的小米品類中「出人頭地」,談何容易。
借力「洛陽源耕」這個品牌「靠山」,伊川小米找準自己的差異化價值,亮出「富硒小米」的鮮明特色。這一千年名粟完美詮釋了「洛陽源耕」的品牌內涵:五千年河洛味道·十三朝首膳之選。
「洛陽源耕」甫一問世便初露崢嶸。日前舉行的「一帶一路」(洛陽)國際農業合作博覽會上,洛陽源耕牌富硒小米榮獲金獎,線上線下終端銷售價格持續上揚,成了「洛陽源耕」產品矩陣拼闖市場的「尖刀連」。
「洛陽源耕」富硒小米授權子公司洛陽農發科技公司負責人表示,有了公用品牌的加持,全程可溯源的洛陽農發富硒小米基地的產品終端銷售價格上漲了近30%,為公司和合作農戶帶來了顯著收益。
品牌賦能帶動溝域騰飛
作為一個全品類區域公用品牌,「洛陽源耕」如何夯實品牌影響力,持續賦能溝域特色產業?
做減法、推精品、強鏈條,是「洛陽源耕」品牌運營的首要原則。目前,「洛陽源耕」品牌授權涵蓋菌類、高山雜糧等品類,特色產業必須同時滿足國家標準、行業標準、三品一標才能納入品牌使用範疇。
農業企業一頭連著小農戶,一頭連接著大市場,在穩就業保增收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多一條銷路就多一份收入,多一份品牌支撐就多一分市場競爭力量。
「多品類可以帶動更多關聯農業企業,為更多的溝域產業賦能。」洛陽源耕品牌運營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胡潔表示,只有打響品牌影響力和市場公信力,才能真正起到「一企帶一方、一企帶一域」的品牌作用。
伴隨著「洛陽源耕」品牌旗艦店投入市場,洛陽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有了屬於自己的堅實陣地。漫步於洛陽源耕旗艦店一層大廳,伊川、新安、嵩縣、宜陽、欒川等市縣的特色農副產品琳琅滿目,二層則重點展示牡丹瓷、牡丹酒、澄泥硯等洛陽特色農創產品,意在提亮「洛陽源耕」品牌的文化底色。
「『洛陽源耕』始終會堅持開放、包容的特質。」胡潔告訴記者,實體店是營銷平臺和展示窗口,適用於農產品的特殊性,具備和線上平臺不同的功用。未來線下實體店將覆蓋洛陽全域並走進北上廣等大城市,針對不同的農產品量身打造發展戰略,幫助洛陽本地農產品「搭平臺唱戲、著新衣亮相」。
「我們將實施旗艦店、自營店、加盟店、社區店相結合,線上、線下銷售相結合,農特產品、大宗農副產品相結合,溯源基地培育、全域產品開發相結合,自營、外包銷售相結合的行動戰略。緊密圍繞線上、線下兩個主戰場,做實渠道銷售、電子商務、資本運作、品牌宣傳、基地孵化、服務支撐、協會運營、爆品打造八大業務,完善標準管控、增值業務、專家服務、物流配送四大支撐體系,實現品牌的快速發展。」郅書安介紹說。
與文旅品牌的營銷對象「靜態」不同,農業品牌營銷所針對的農產品,始終處於「變量」狀態。這就意味著,全品類品牌不僅要塑強線下區域展銷中心,還要對農產品全產業鏈進行有機整合,強化對供應鏈的掌控能力。
目前,在市委、市政府的統一謀劃下,農發集團正著手整合域內現有冷鏈資源,投入巨量資金進一步細化冷鏈鏈條。洛陽源耕品牌運營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宋傑介紹說:「過去我們的農產品只能賣50公裡,未來計劃通過洛陽農發集團的努力,力爭賣到5000公裡,打破外來水果的強勢地位。」
在「田間地頭」發力冷鏈建設的同時,農發集團還與物流企業萬邦展開合作,在「動靜」之間達到「冷熱」互促共融,為供應鏈的不斷完善建立牢靠的基礎。
品牌提升帶動的不僅是經濟效能的提升,同時也是人才效應的聚變,能夠吸引到有志於農業板塊發展的人才回歸與積聚。宋傑說,「洛陽源耕」猶如一塊身處深山的巨型磁鐵,將高端農業人才、資金、電商等資源源源不斷導入到大山深溝。
隨著土特產們「乘風破浪」走進千家萬戶的餐桌,過去的窮山溝變了模樣。截至目前,溝域經濟示範帶內農村集體經濟實現年均收入8萬元以上、高出全市平均水平60%,帶動8.6萬貧困群眾穩定增收、30萬山區群眾從中受益。
「溝域經濟要堅持特色產業產品的發展,做到『一溝一特色』。」安佔立表示,擁有了統一品牌的背書,再加上各有差異的獨立市場,特色產業才能不斷吸引消費者的購買能力,溝域經濟的發展才能持續下去,生生不息。
原標題:「洛陽源耕」賦能溝域經濟——解開一個市級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的誕生密碼
作者: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馮克 陳顯萍 王小川
編輯:裴遜琦
監製:王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