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國有國法,家有家規」,一個重視子女教育的家族,往往是非常看重家風,祖上也會留下一些家訓,以此來約束子孫的言行舉止,幫助子孫後代提高修養。每個家族所制定的家訓,都是各不相同的,但大多離不開孝順父母,敬重長輩、遵守國法家規、行為舉止要合乎禮儀這幾類。
流傳至今的《顏氏家訓》、《曾國藩家訓》,這兩本書涵蓋了以上所提及的全部內容,對後世仍起到啟發作用,具有很大的參考價值,因而深受人們的喜歡。看到這裡很多人會感到好奇,名門望族依靠家訓來約束子女,那普通老百姓教育孩子時,所依仗的是什麼東西呢?
受生活環境的制約,古代老百姓的文化水平有限,他們不能架構成體系的家規,他們只能將自己的生活經驗,總結成一些通俗易懂的短語,並將它們教授給下一代。「黃金非寶書為寶,萬事皆空善不空」、「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都是人們用來勸誡子女,要好好讀書的俗語。
今天給大家分享一句俗語,它就是:「縱有麒麟子,難敵化骨龍」,這句俗語中的字大家都認識,可是對它的含義卻一知半解,那麼它究竟是什麼意思呢?我們都知道麒麟,是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瑞獸,是祥瑞的象徵。在民間風俗中,人們為了討個吉利,為了表達對別人喜得貴子的祝賀,便會將別人家剛剛出生的孩子,將它稱之為 「麒麟子」。
但這種說法只能別人來說,若是你自己來說,就會像關羽的那句「虎女不嫁犬子」,讓別人心生不快了。
人們會將別人家的孩子稱作「麒麟子」,這是因為古人將麒麟視為仁獸。據《春秋》記載,魯哀公在位期間,有一諸侯在狩獵時捕獲一隻麒麟,至聖先師孔子聽聞此事。竟然不禁流下了眼淚,為仁獸的遭遇悲嘆,也對這個時代的一些行為感到懷疑,比如他們推行自己所崇尚的仁義禮智信,但是做出的事情卻並不符合。
連聖人都為麒麟落淚,可見其地位的不凡,歲偶一人們才會將「麒麟子」,視作一種美好的稱謂,並希望通過此稱謂,來表達自己對新生兒的期望與祝福,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未來,能夠成為一個德才兼備的君子。但孩子能否成為對社會有貢獻的棟梁之材,光靠祝福是沒有用的,決定他們成長軌跡的是教育。
若是家長對孩子疏於管教,甚至是對他們放任不管的話,那麼他們很難出人頭地。即使他們擁有過人的天資,若是沒有人願意為其指點迷津,他們便很容易迷失方向,讓自己的才華被埋沒。希望各位父母能夠明白,璞玉只有經過精雕細琢之後,才能成為價值連城的藝術品,這也是老祖宗給為人父母者的忠告。
與包含美好祝福的「麒麟子」不同,縱有麒麟子,難敵化骨龍,這句俗語中的「化骨龍」含有貶義。所謂「化骨龍」指的就是饕餮,它是龍的兒子而且生性兇殘貪婪,所以人們經常用「化骨龍」,來指代那些沒有品行,且懶惰無能的子孫。被稱為「化骨龍」的人,每天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明明有手有腳卻不願意通過工作,來為家族創造任何價值,而是賴在家中靠父母養活。
縱是家中有著金山銀山,也抵不過他們花錢的速度,再興盛的家族總有一天,也要敗在這些不肖子孫手中。於是古人便總結出了這麼一句俗語,來警示後人要注重對子女的教育。所謂「撫育子女」,不僅僅是將孩子養大,而是要讓他們成才,若是生而不養或者養而不教,那麼孩子便不能成為對社會有貢獻的「麒麟兒」,只會成為被人們看不起的「化骨龍」。
希望大家能夠將這句俗語記住,樹立良好的家風與家規,引導子女走在正確的道路上,將來好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才,對於這句俗語自然是早知道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