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很重視人的厚道,在《道德經》一書中,他反覆地從各個角度闡述。老子認為,「道 之華」為「愚之始」,即高尚的道德是純真樸實的,如偏於奢華,則是愚昧的開端。他還說:「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認為人要懷仁慈大度,多為他人著想,以誠信之心去感染轉化他人,從而創造出一種同心同德的群體氣氛。
深刻的道理往往掩藏在最樸實的語言中。做人要厚道,無論講給誰聽都像是一句略顯多餘卻又無可厚非的、充滿鄉土氣息的俗話。認同歸認同,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又有多少人敢面無懼色地承擔起「厚道」的良知和沉甸甸的社會責任呢?
其實,厚道不外乎「忠厚之道」,它包含了誠實、善良、豁達、感恩、直率、助人為樂、愛憎分明等品質,濃縮了幾千年來人類的精神美。而對天性追求真善美的人類來講,沒有誰願意拒絕厚道。
「做人要厚道」其內涵外延無限延伸,其意義放之四海而皆準。提倡「做人要厚道」應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這個傳統美德在大講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物質文明的今天,不但需要發揚光大,而且應該成為人人(特別是商人)具有的一種涵養。
厚道得人心。人們常常稱許那些善於大處著眼不計前嫌的人「有政治家的風度」,這種風度不應當僅屬於政治家,我們都要這樣為人處世。對夥伴、上級、下屬、客戶,厚道意味著諒解、體貼、信任、愛護。「人察無徒」,厚道待人,便能贏得友情和尊重。
厚道對於人,可以說是立身之本。古語云:「君子不可苛察。」詩人薩迪也說過:「無論你是一個男子,還是一個女子,待人溫和寬大才配得上人的名稱。」在為人要厚道這一點上,古今中外所見略同。話又說回來,人生在世又不能過於厚道。應該讓毒蛇的狡詐與鴿子的純真調和一下。善良的人,容易被愚弄,從來不說謊的人很容易相信他人,從來不騙人的人總是信任別人。
人生活在複雜的環境中,如果一味地厚道,遇到險惡就無法保護自己,更談不上駕馭對手和實現自己的抱負。跟著別人的指揮棒打轉轉,永遠成不了贏家。要想在心理上戰勝對方,一味的厚道絕不可行,必須學幾招護身的本事。一旦強攻不能奏效時,就需要發揮御人之道中的亦柔亦剛、亦正亦邪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