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頭版:一甲子堅守為「糧」心——第七屆全國道德模範...

2020-12-24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新聞網

 梁增基在試驗田裡。本報通訊員 張晴攝/光明圖片

霧蒙蒙的天空飄著如絲細雨,渭北旱塬的深秋處處透出寒意。陝西省鹹陽市長武縣十里舖村30畝旱作小麥育種試驗基地,國家黃淮旱地小麥試驗正在這裡進行。

第七屆全國道德模範、長武縣農技推廣中心退休研究員梁增基,早上7點就趕到基地。「今天要把參加國家旱地區試的33個品種都種上。」86歲的梁增基用他瘦小的身軀揮舞著鋤頭,划過的行就像尺子拉過的一樣直。「梁老有60年的種地功夫呢,他可是我們長武的寶貝。」一旁幫忙的群眾滿臉驕傲。

而他並非長武人,而是「廣東仔」。大學畢業來到長武后,梁增基就把小麥育種事業的根扎在這裡,60年如一日,一心撲在群眾的「飯碗」上,在渭北旱塬譜寫了一曲「胸懷國家、心繫群眾」的「糧」心之歌。

金色的事業

——50公斤到500公斤的巨變

2010年,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水保所用「長旱58」作為「耕地保育」千畝示範方,畝產超千斤。

由20世紀60年代的50公斤提高到當前的500公斤水平,長武小麥生產實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科院院士李振聲說:「旱地小麥育種,梁增基是王牌。」

1961年,西北農學院農學系畢業的梁增基,響應黨的號召,來到長武縣農技站。那時的長武十年九災,當地群眾缺吃少穿,連糠皮都填了肚子。

1962年早春,長武發生小麥嚴重凍害。當時的縣委書記帶著梁增基去調研,問有什麼解決辦法。他回答:「只能培育抗凍品種。」縣委書記感嘆:「遠水解不了近渴。」這讓梁增基很尷尬,心裡也很難過。

引種解決燃眉之急。1964年,長武引進的「華北187」因為抗凍性表現良好正要推廣,卻遇上銹病大暴發,畝產只有20公斤。在示範村,一群小孩跟在他後面吆喝:「187!187!187……」羞得他無地自容。「我一個學農的,國家培養了我,還解決不了品種的問題?」

一窮二白,要搞育種難於上青天。他迎難而上,矢志育種。倔強的梁增基騎著自行車跑遍了長武的溝溝壑壑,摸清當地的生態條件和對品種的要求。有時會遇到狼,有時趕上傾盆大雨,淋得像落湯雞。最麻煩的是,冬天騎車遇地表消凍,就得扛著自行車走。

沒有土地,從農場借來兩畝地;沒有資金,從種到收自己動手——手工划行播種,用棒槌脫粒,自糊信封標籤;沒有品種資源,就寫信向科研院所要。200多個品種資源成了梁增基的心頭肉,白天下地,晚上翻資料,成年累月對比觀察,摸索育種經驗,確定育種目標,再在實踐中驗證。

「如果不是吃飯,他都不知道還有個家。」在愛人周彩蓮的眼裡,完全沉浸在育種世界的梁增基就是一個只愛麥子的人。「1975年我生小女兒的時候,是鄰居送我去的醫院,那一年大女兒才11歲,也不太會做飯,只能天天給我煮稀飯。」

一道道難關被梁增基攻克。1971年「長武702」「長武7125」誕生,1978年育成更豐產的「秦麥四號」,在渭北形成一道「銹病隔離帶」,保障了關中小麥的豐收。1989年「秦麥四號」獲農業部科技進步三等獎,當時的電臺報導說,「縣級單位,獲此殊榮,全國只此一家。」

厚積薄發,梁增基的育種事業也進入了豐產期。1984年育出的「長武131」,是旱塬第一個半矮稈高產抗旱品種,達到旱地小麥畝產400公斤。之後他又相繼育出綜合性優良、高產、優質的「長武134」小麥品種和優質多抗高產的「長旱58」。2014年,80歲的梁增基培育的抗旱豐產適應性更強的「長航一號」,在渭北地區大面積推廣,開創旱塬小麥生產的新天地。

抗鏽、抗凍、抗旱、抗倒伏,中筋、優質、高產,一個個育種目標的實現,讓渭北旱塬的小麥從畝產50公斤提升到500公斤,梁增基贏得了長武群眾由衷的尊敬。「要吃糧,找老梁」,這句在群眾中廣為流傳的話,是老鄉們對他金色事業最樸實的認可。

不變的「糧」心

——86歲與一個甲子的堅守

從初來長武到現在,梁增基在渭北旱塬奮鬥了一個甲子。他痴迷育種事業,60年間只回過老家廣東茂名3次。

為了工作,他直到36歲才成家。1984年9月,梁增基前往雲南一帶考察小麥育種工作的第2天,老家的電報來了:母病危,請速歸。周彩蓮很著急,卻怎麼也聯繫不上他。

十幾天後的一個晚上,梁增基背著一包資料回來了,吃完飯就要去單位,妻子攔住他:這是老家的電報。他看完哽咽了:「媽媽,我對不起您!沒侍奉過您一天,是個不孝的兒子。」一夜沒睡,梁增基給大哥寫了一封長長的信,得到的回覆是母親已經下葬好幾天了。

長武成了梁增基的第二家鄉,群眾的飯碗成了他最牽掛的事,小麥成了他最親的親人。大女兒梁瑞芳向媽媽抱怨:「我爸白天忙,晚上忙,夏天忙,冬天忙,還哪有時間管我們。」

大田裡,從施肥、整地、播種、雜交、觀察記載、田間選株到收穫,他親力親為;室內選粒、整理資料、書寫材料,他手腦不閒。1985年夏天,梁增基右腳扭傷,醫生叮囑休養一個星期。他卻天天下地,結果感染化膿,不得不手術。

沒有時間顧及自己和家人的梁增基,饋贈給長武群眾3個國審和4個省審小麥良種。和他相識40年的同事張俊興,豎起大拇指:「老梁搞的小麥品種,長得像豆豆,我以前從來沒見過,太好啦!」張代河村二組村民代會軍感動地說:「老梁,你給我們解決了吃飯問題,太感謝你了!」

對於梁增基的貢獻,業內專家認為在科技理論上有四大創新:一是最早實踐「用銹病獨立抗源,分區育種」,解決了小麥抗鏽難題;二是在旱區率先育成半矮稈大穗粒品種,解決了抗倒高產不耐旱的難題;三是用遠親多品種複合雜交強化選育法,育成的品種最先解決了條鏽、葉鏽、白粉、葉枯、倒伏、乾旱高產優質等全面綜合抗性和優良特性問題;四是調節播種期避開高溫,解決了「蟲傳」的小麥病毒病問題。

人生不過百年,貴在從一而終。「黨和國家培養了我,我來這裡是解決群眾的吃糧問題的,不考慮其他的。」梁增基的「糧」心從未動搖過。同時期來的27名同學紛紛離去了,這影響不了他;陝西農科院和甘肅農科院的邀請,也被他婉言謝絕了。「長武群眾更需要我。」他說。

被需要的責任,讓梁增基72歲才退休,但退休後,他反而更忙了。一邊繼續育種,一邊受縣委委託,培養兩個研究生接班人,新組建一個育種單位——長武縣旱作小麥育種試驗中心,為長遠育種事業打下堅實基礎。

平凡的選擇

——40億元和54平方米的生活

在十里舖村,有一條路,被群眾命名為「幸福路」。村支書張萬玉介紹:「這條200多米長的路,老梁前後捐了6萬元。」2008年,梁增基捐款7000元為村民修了砂石路,2014年又捐款53000元,加上村上的集資,就有了這條「幸福路」。

今年疫情期間,梁增基又毫不猶豫地捐了兩萬元工資。其實他的收入並不高,1980年前,每月收入56.5元,1995年升研究員後每月508元,2006年退休一年多後才確定退休費每月2896元。他笑稱自己不差錢:「現在每個月7000多元呢。」

「飯能充飢,衣能禦寒就成。」生活上,梁增基十分節儉。2011年,鹹陽市政府獎勵他5萬元,他捐出去資助了10名貧困大學生;2015年,長武縣獎勵5萬元,他捐給文化館購圖書……

前前後後,包括獎金和工資,梁增基捐出了40多萬元,自己卻住在50多平方米的廉租房內,家具還是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床上堆滿資料。1997年,「長武134」種子1公斤炒賣到80元。但梁增基不以公斤賣,而是裝成二兩的小袋,分散供給農民,讓他們自繁推廣。十里舖村三組村民代彩芹說:「老梁供給我們的麥種和化肥,從來都是半價。」

7個品種榮獲省部市科技進步獎8項,在陝甘旱區和河南、山東部分旱區推廣累計過億畝,增產25億公斤,增加經濟效益40億元以上。梁增基把「利潤」全部奉獻給渭北大地。

全國道德模範、全國農技推廣先進個人、全國老有所為先進典型人物、「當代發明家」、陝西省優秀共產黨員……政府和社會各界給予梁增基的榮譽,是對他貢獻國家和奉獻社會的最大肯定。

功成名就的梁增基,退休後本該安度晚年,可他卻退而不休。2010年以來,他帶領慕芳和王楠兩個年輕人,育成了強筋優質適宜做麵包的「長優173」,已參加國家黃淮水旱地中試。

「育種目標要緊跟生產需要和群眾需求。」前行的路上,梁增基從未停止追求的腳步,如今86歲的他依然每天在試驗田裡奔忙。

   ■短評   只因心中裝著國家和人民

「我是國家培養的。」「我是來解決群眾的吃糧問題的。」在陝西鹹陽長武縣採訪的兩天裡,梁增基這兩句樸實話語,讓60年堅守到底是為了什麼的疑問迎刃而解——只因他心中裝著國家,心中裝著人民,才能在黃土溝壑間躬耕出一曲奮鬥者的「糧」心之歌。

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梁增基以一顆知識分子的愛國之心,在長武踐行他的報國之志。他全身心撲在育種事業上,每天早上六點起床洗漱,吃完飯後就趕到地裡,中午不休息,下午六點半回家,晚上學習看資料寫材料忙到十二點才睡覺……對物質生活,他沒有追求,吃飽穿暖就好,但是在精神生活上,他有著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小麥育種、群眾飯碗、對得起國家的培養,這些追求充盈了他的身心,催促著他不斷前行。

一個個看似不可能的育種目標實現了,20世紀70年代3個品種、80年代2個品種、90年代1個品種,21世紀以來,70歲1個品種,80歲1個品種,3個國審、4個省審的良種讓長武及其周邊群眾的飯碗端牢了,可梁增基仍沒有停下前進的腳步,86歲還在渭北旱塬躬耕……他懷著對黨和國家事業的忠誠,用自身的奮鬥歷程和不懈的精神追求,詮釋了什麼是不計得失,報國為民;什麼是生命不息,奮鬥不止。

在廣袤的中華大地上,在農業現代化的徵程中,活躍著一大批像梁增基這樣的農業科學家。我們應當向他們致敬!他們長期紮根在農業生產第一線,在田間地頭和農民打成一片,想方設法解決農業生產中的難題,實現了我國用全球7%多的耕地養活20%左右的人口,實現了由「吃不飽」到「吃得飽」且「吃得好」的歷史性轉變。他們堅持以昂揚的精神狀態和飽滿的事業激情,挺起中國農業發展的脊梁,以樸實無華的家國情懷譜寫了一曲曲愛國報國之歌。


相關焦點

  • 易成麗獲第七屆全國道德模範提名獎!
    9月5日,第七屆全國道德模範名單正式公布。遵義湄潭人、南部戰區陸軍某大隊士官杜富國獲評全國敬業奉獻模範。此外,貴州還有7人獲得了第七屆全國道德模範提名獎,他們分別是:仁懷市第四中學教師易成麗見義勇為易成麗:人民群眾心目中的「平民英雄」!易成麗,女,1986年出生,中共黨員,貴州仁懷市人,任教於仁懷市第四中學。
  • 第七屆全國道德模範故事匯基層巡演走進淄博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生動宣傳道德模範的感人事跡和崇高品格,充分發揮曲藝作為「紅色文藝輕騎兵」的獨特優勢,12月16日至17日 ,由中央文明辦、中國文聯主辦,中國曲協、山東省文聯、山東省曲協、淄博市文聯、臨淄區文聯、淄川區文聯承辦的「第七屆全國道德模範故事匯小分隊基層巡演
  • 2019年第七屆全國道德模範名單出爐,4位醫護人員當選
    9月5日晚,中央文明委在北京舉行「德耀中華——第七屆全國道德模範頒獎儀式」, 58位全國道德模範受到表彰,其中4名醫護人員當選。對村裡每個人的身體情況都瞭然於心。她以醫治村民疾患為最大責任,全天24小時候診,只要有人需要,不分晝夜,不論早晚,隨叫隨到。王錦萍睡覺都要把手機放在頭邊,就怕聽不到電話聲。她說,作為島上唯一的醫護人員,必須有求必應,保證鄉親們需要的時候及時趕到。她和她的藥箱成為海島村民信賴的「120」。
  • 【先鋒模範】廣西獲第七屆全國道德模範人物事跡摘登
    【先鋒模範】廣西獲第七屆全國道德模範人物事跡摘登 2021-01-05 16:1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關注】27人(集體)獲第七屆廊坊市道德模範稱號,看看都是誰
    7月31日,第七屆廊坊市道德模範發布儀式暨現場交流活動舉行。交流活動分為「見義勇為」「誠實守信」「助人為樂」「孝老愛親」「敬業奉獻」5個篇章,以事跡短片、文藝表演、現場訪談、致敬頒獎等形式,展示了新時代道德模範的風採,展現了廊坊人民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
  • 紮根基層 大巧不工——記第七屆全國道德模範、中建科工集團有限...
    在現場評審會上,向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等專家組成員介紹深圳國際會展中心(一期)鋼結構工程施工情況的是第七屆全國道德模範、中建科工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建科工)華南大區總工程師、深圳國際會展中心(一期)工程施工總承包項目部技術副總監兼鋼結構項目部總工程師陸建新。38年來,陸建新從一位普通的測量員幹起,一步一個腳印地成長為建築鋼結構領域的知名專家、南京工業大學的兼職教授。
  • 第七屆亳州市道德模範和第四屆亳州市新時代好少年推選活動組委會...
    12月16日上午,第七屆亳州市道德模範和第四屆亳州市新時代好少年推選活動組委會會議召開,市委副書記孔濤出席會議並講話。孔濤指出,要深入開展先進事跡宣傳宣講活動,廣泛利用各種媒介平臺對道德模範先進事跡進行宣傳,真正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到廣大群眾生活工作實踐中去。要組織開展「三巡六進」宣傳活動,精心組織開展各類宣傳宣講活動,推動宣傳學習活動經常化、持久化。
  • 【道德的力量】全國道德模範張家豐:用愛喚醒「植物人」女友
    2019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對第七屆全國道德模範表彰活動作重要指示強調,全國道德模範體現了熱愛祖國、奉獻人民的家國情懷,自強不息、砥礪前行的奮鬥精神,積極進取、崇德向善的高尚情操。中國文明網推出《道德的力量》專欄,為美德點讚、向模範學習。    午飯點還未到,裴女士就匆匆走進位於安徽省蚌埠市固鎮縣匯金首府小區附近的張家豐飯店,將100元錢放在收銀臺: 「老闆,訂幾隻現滷的豬腳,下午取,兒子上學要帶到合肥去,就好你這口吃的。」  「熱乎的給您留著,直接來拿。」
  • ...記第七屆全國道德模範、大連海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曲建武
    「我打心眼裡覺得天底下最好的職業就是老師,尤其是做一名輔導員,給學生上思想品德課,看著學生們一天天成長,那是一種幸福。」第七屆全國道德模範、大連海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曲建武說。最近兩年,曲建武先後獲得「全國時代楷模」「第七屆全國道德模範」「最美奮鬥者」「萬人計劃教學名師」等榮譽稱號,來自全國各地的邀請紛至沓來,只要時間允許,曲建武都不會推辭,面對記者採訪,他如是說。  從輔導員到學生處處長,再到校黨委副書記,直至遼寧省委高校工委副書記、省教育廳副廳長,38年來,曲建武的職務一直在變。
  • 呼秀珍和她的「道德模範工作室」
    光明日報記者 李睿宸 光明日報通訊員 李榮「孩子學習壓力大,產生不良情緒,我該怎麼做?」「孩子不願意和我溝通怎麼辦?」「呼老師,孩子早戀該怎麼辦?」……在陝西省鹹陽市渭城區文匯路街道「呼老師工作室」,全國道德模範、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全國關心下一代先進個人呼秀珍,每月第三周的周五都會準時走進工作室,幫助家長們排解困惑。
  • 省委宣傳部省文明辦慰問幫扶我州全國省級困難道德模範
    1761987省委宣傳部省文明辦慰問幫扶我州全國省級困難道德模範47511部門動態20 省委宣傳部省文明辦慰問幫扶我州全國省級困難道德模範 2021-01-11 08:20
  • 平民英雄「美德範兒」 中國好德行勾勒道德好圖景
    ——第四屆全國道德模範候選人群像素描這是網友在參與第四屆全國道德模範評選活動時經常提到的一句話,是各大媒體討論道德觀時的一個常用命題,也是正在為實現中國夢不懈前行的中國人直面的一個道德思索。回答這個問題的,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有的忙碌在人頭攢動的城市,有的行走在寂靜無人的山鄉。他們有的第一次走進大城市,有的第一次登上亮麗舞臺。
  • 孟津河務局:逆行在戰「疫」一線的道德模範
    1月份以來,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國上下打響了轟轟烈烈的疫情防控攻堅戰,在這場戰「疫」中,孟津河務局各支部黨員、道德模範更是主動踐行擔當精神,舍小家顧大家,以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為戰勝疫情請戰,成為了聯防聯控、群防群治的重要力量。
  • 83歲老人為了一件事整整堅守了60年,築起「地下鋼鐵長城」!
    >【道德模範光明禮讚】開欄的話每位道德模範都是一盞明燈,照亮人們的心靈。2019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對第七屆全國道德模範表彰活動作重要指示強調,全國道德模範體現了熱愛祖國、奉獻人民的家國情懷,自強不息、砥礪前行的奮鬥精神,積極進取、崇德向善的高尚情操。我們即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徵程,更需要道德理念的豐潤滋養,更需要精神力量的強大支撐,更需要先進模範的示範引領。
  • 南潯區第五屆道德模範公示!
    為充分發揮道德模範的榜樣示範作用,深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任核心價值觀,2020年在全區開展第五屆道德模範選樹活動。經層層推薦、部門遴選、網絡投票、評委會投票、領導小組綜合審議,擬確定王一士等11名同志為南潯區第五屆道德模範,周應娥等10名同志為南潯區第五屆道德模範提名獎,現予以公示。
  • 「德行西岸 止於至善」第六屆河西區道德模範表彰大會舉行
    12月25日下午,「德行西岸 止於至善」第六屆河西區道德模範表彰大會舉行,大力宣傳道德模範先進事跡,弘揚道德模範高尚品德,推動形成學習道德模範、崇尚道德模範、爭當道德模範的濃厚氛圍,為建設首善之區、打造品質城區,努力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大都市核心區凝聚向上向善力量。區委書記李學義出席。
  • 年過八旬、義務巡河三十餘載,全國道德模範提名獎獲得者雷月琴...
    走到河邊,當看到垃圾已被清理,她才放下心來,沿著河流向下遊走去。  雷月琴告訴記者,九十年代以來,隨著城市工業化發展,貴陽各地陸續建起了煉鋼廠、造紙廠、皮革廠……各行業產生的汙水幾乎都直排進河流,再加上過去汙水處理管網不完善,南明河、金鐘河、花溪河幾條大河流都未能倖免,曾經清澈的河水變成「大染缸」,雷月琴看在眼裡急在心裡。  「河水乾淨不僅是一座城市的魅力所在,更是在為子孫後代造福。」
  • 全國道德模範阿尼帕·阿力馬洪老人成為一名正式黨員
    「我志願加入中國共產黨,擁護黨的綱領,遵守黨的章程……」6月30日,在全國道德模範阿尼帕·阿力馬洪家,81歲的阿尼帕·阿力馬洪在黨旗下莊嚴宣誓,加入中國共產黨。今後我會為群眾做更多好事、實事。」提起阿尼帕·阿力馬洪,新疆人幾乎家喻戶曉。她和丈夫阿比包·那木吐力(已去世)從1963年起,先後收養了10名漢族、回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孤兒,老人含辛茹苦撫養孩子們長大的傳奇故事傳遍了天山南北。
  • 第六屆肥東縣道德模範頒獎典禮暨第九屆中華經典誦讀展演活動在...
    12月16日,第六屆肥東縣道德模範頒獎典禮暨第九屆中華經典誦讀展演活動在合肥大劇院隆重舉行,從水舞傾城的和睦湖畔到美輪美奐的天鵝湖畔,100分鐘的展演活動通過現場演出和網絡直播的方式,為全省人民獻上一份別具風採的新年禮物。
  • 包頭:道德模範張二玲的幸福
    面對生活的艱辛,她始終不離不棄,毫無怨言,默默付出,為全家人遮風擋雨。張二玲的感人故事經媒體報導後,贏得了很多人的讚譽。張二玲先後獲得了包頭好人、第六屆全區孝老愛親道德模範等榮譽,今年9月張二玲還榮獲第七屆全國道德模範提名獎。11月27日,初冬的陽光灑進了張二玲家的小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