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鬥」璀璨

2020-12-03 人民網

圖為北鬥衛星導航系統。

圖為北鬥衛星導航系統。

他站在那裡,仰望著天空——蔚藍色的蒼穹明淨如水,廣闊無垠。一輪彎月銀光淡柔,幾顆星星若隱若現。

60多年來,他主持以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為代表的45顆衛星的研製和發射,主持我國月球探測、北鬥導航重大航天工程的研製工作,為我國突破人造衛星技術、衛星遙感技術、地球靜止軌道衛星發射和定點技術、導航衛星組網技術和深空探測技術做出了重大貢獻。他是我國人造衛星技術、深空探測技術和衛星導航技術的開創者之一。

仰望著星空,他在描繪「中國星座」的輝煌藍圖……

他就是共和國勳章獲得者孫家棟。

天上有顆北鬥「星」

2004年3月,中國繞月工程正式啟動,孫家棟被任命為繞月探測工程總設計師。同年12月,繼上世紀90年代擔任北鬥一號系統工程總設計師後,他再次被任命為北鬥二號系統工程總設計師。75歲的孫家棟進入他一生中最忙碌的時期。

一肩挑著「北鬥」,一肩壓著「探月」。「星星」與「月亮」緊密相伴。常常上午開「北鬥」會,下午又要研究「探月」。孫家棟恨不得長出三頭六臂。

一場春雨剛剛停歇。

清晨,秘書李鋼接上孫家棟往機場趕,準備去西昌衛星發射中心。車剛出機關大門,李鋼的手機響了,電話是孫家棟夫人魏素萍打來的:「快掉頭回來,忘了帶東西了。」

車子重新開回家,魏素萍站在家門口,將手裡的塑膠袋交給李鋼:「昨晚裝箱子時,忘了把這雙布鞋放裡面了。」

70多歲的人了,長年累月在外面跑,一進家門,孫家棟常常累得連話都不願多說。魏素萍心細,發現每次出差回來,老伴的雙腳都有些浮腫,肯定是走路走多了累的。此後,每次出差前她幫裝箱子時,都要帶一雙布鞋。

回到車上,李鋼將布鞋交給孫家棟,說:「孫老,趕緊換上布鞋吧,否則,阿姨會『問罪』下來的。」

孫家棟說:「換沒換,她怎能知道?」

李鋼開起了玩笑:「天上不是有北鬥嗎?」

孫老笑著說:「北鬥會這麼靈嗎?下了車換也不晚,她不知道。」

說話間,李鋼手機鈴聲又響了。魏素萍問:「李秘書,他換上布鞋了嗎?要是沒換就在車上換了,這樣下車時,會舒服些。」

李鋼連忙朝孫家棟使了個眼色:「阿姨,已經換了。」

孫家棟不緊不慢地說著:「天上還真有北鬥盯著呢……」

老伴的溫馨,讓孫家棟心頭一熱。然而,此時孫家棟心中想的卻是北鬥、北鬥。

1989年2月,美國全球定位系統(簡稱GPS)成功發射第一顆組網工作衛星。1994年美國將24顆衛星部署在6個地球軌道上,GPS系統覆蓋率達到全球98%。俄羅斯1995年完成了格洛納斯系統衛星星座的組網布局。

孫家棟坐不住了,他知道衛星導航系統對於國家建設和國防建設的重大意義。他更清楚,一個國家假如使用別人的衛星導航系統,無異於將命運的繩索交給別人。

1983年陳芳允院士提出了雙星定位的設想。1994年,國家批准北鬥一號立項。自此直至2014年,孫家棟一直擔任北鬥工程總設計師,帶領北鬥人逐步探索出具有中國特色的「三步走」發展戰略:第一步,2000年建成北鬥一號系統(北鬥衛星導航試驗系統),為中國用戶提供服務;第二步,2012年,建成北鬥二號系統,為亞太地區用戶提供服務;第三步,2020年建成北鬥全球系統,為全球用戶提供服務。

1994年12月,孫家棟被任命為北鬥一號系統工程總設計師。重任在肩的孫家棟滿腔熱血、滿懷激情。

北鬥一號衛星系統總設計師範本堯曾說:「北鬥一號衛星最初的研製規劃中,計劃在東方紅二號甲衛星雙自旋衛星平臺基礎上研製一種導航衛星專用平臺。但這類衛星平臺沒有太陽翼,功率比較小。為這個平臺我們做了很多次試驗,但都沒有成功,耗費了大量精力。」

後來有一天,範本堯碰到了孫家棟。見他皺著眉頭,孫家棟問,找到好平臺了嗎?範本堯說,做了很多試驗還是不行。孫家棟說,看來不能一條路走到底,得換思路、換平臺啦。

換平臺,關係到改變研製規劃。範本堯問:「換哪種平臺?」孫家棟說:「東方紅三號平臺怎麼樣?」「東三」平臺比「東二」平臺強多了,但因為前不久第一顆東方紅三號衛星發射失敗,所以那時候人們不敢提用「東三」平臺取代「東二」平臺。孫家棟像是看出了其中緣由:「老範,你是『東三』的總設計師,你說說這次失敗的主要原因是什麼?」「我認為『東三』失敗是衛星的質量問題,一些關鍵部件達不到設計要求,而不是設計問題。」孫家棟說:「既然不是設計問題,把質量問題解決了,完全可以用『東三』平臺取代『東二』平臺。我們再仔細論證一下,此事不能再拖了。」

孫家棟果斷拍板,北鬥一號衛星平臺轉而採用東方紅三號衛星的三軸穩定平臺。路子順了,大大加快了衛星的研製進度。

北鬥初建,遇到一個瓶頸問題——信號快速捕獲。能否實現對信號的「快速精跟」,成為決定北鬥一號系統整體性能,甚至左右整個工程進展的關鍵。

1995年,國防科技大學在讀博士王飛雪和同學雍少為、歐鋼,獲知這一信息,摩拳擦掌,躍躍欲試。他們用4萬元從北京買回一臺當時算是比較先進的臺式計算機。把一個不到10平方米的倉庫,簡單地收拾一下當作試驗室。沒有儀器,就東湊西借。那些日子,他們每天工作十七八個小時,餓了就泡袋方便麵,累得眼皮都撐不開時,就衝杯濃咖啡提神,直到實在困得不行,才打開行軍床小憩。

一次次論證,一次次推翻重來。孫家棟對這個年輕的團隊給予全力支持,他說:「攻關,最重要的是要創新。」

王飛雪另闢蹊徑,提出了一種新的算法:「全數位化快速捕獲信號與接收技術方案。」他們通過測試得到的第一批「快捕精跟」數據,效果遠遠超過了大家的期望值。3年後,星地對接現場,顯示器上脈衝「閃耀」,信號捕捉成功。

2000年10月31日、12月21日,長徵三號甲運載火箭分別將第一、第二顆北鬥導航試驗衛星送入地球同步軌道,建成了北鬥一號系統。

雙星組成的北鬥一號系統能全天候、全天時地提供衛星導航信息,還具備短報文通信服務能力。我國成為繼美國、俄羅斯之後,第三個擁有自主衛星導航系統的國家。

「讓我們自己也成為巨人」

仰望星空,孫家棟的眉心微微蹙在一起,無形的壓力和緊迫感爬上心頭。

星載原子鐘像一隻「攔路虎」,橫在北鬥二號系統面前。

時間和空間位置信息,都是一個國家重要的戰略資源。衛星的位置信息和星上精準的時間信息,是導航衛星最核心的兩大參數。

星載原子鐘被稱為導航衛星的「心臟」。如果原子鐘誤差1納秒(10億分之一秒),就意味定位會有0.3米誤差。

當時世界上只有少數幾個國家具備星載原子鐘的研製能力,由於中國當時的技術基礎還比較薄弱,只好去國外買。北鬥一號衛星用的兩隻原子鐘是進口的,指標很低,算是勉強能用。

北鬥二號衛星研製初期本想走老路,還去國外買。但國外好幾家都以保密為由,一口回絕了。後來,好不容易找到歐洲一家廠商,答應賣給我們一款產品,技術參數基本夠用,正準備籤合同。沒想到除了價格一漲再漲,對方還附加了一系列霸王條約:比如賣給我們的產品,檔次要比他們用於伽利略導航系統的低一個級別;發貨時必須等待他們國家有關部門批覆等。

孫家棟對現北鬥三號系統工程副總設計師、時任北鬥二號衛星系統總設計師謝軍說:「我們再也不能對進口產品存在依賴性了。星載原子鐘必須下決心自己搞,就是砸鍋賣鐵也要做出自己的品牌。」

在工程辦公室組織下,孫家棟帶領有關機關、謝軍等專家去幾家科研單位調研。當時參與原子鐘研發的有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西安分院、航天科工集團203所等。孫家棟的態度非常明確:「原子鐘技術不過關,衛星絕對不能上天。」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西安分院星載銣鍾首席專家賀玉玲,回顧近10年艱難曲折的研發之路,感慨地說:「家人經常會抱怨我,你們是做『鍾』的,怎麼這樣不守時?有時候為了獲得一個更穩定的數據,可能需要反覆測試。連白天黑夜都忘了,更顧不上節假日。」

在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研究員梅剛華的辦公室,至今還珍藏著幾抽屜的試驗品,這些試驗品見證了課題組20年來的艱難求索。梅剛華說:「剛開始的時候,我們做出的原子鐘的精度與西方發達國家的差距是兩個數量級。原子鐘的核心部件微波腔只有一個膠捲大小,要在裡面特定位置打幾個槽,測量寬度和深度,當時沒有計算機模擬仿真,只能靠人工一點點摸索、一點點打磨。」僅這一項技術,他們就進行了上百次試驗。最終,具有全新結構和工作原理的開槽管式微波腔研製成功。

終於,有3家科研單位分別研製成功各有特色、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滿足北鬥系統工程要求的星載原子鐘——中國終於有了自主研發的原子鐘。

那天,孫家棟親自見證了4臺完全符合技術要求的國產原子鐘,裝載在北鬥二號系統首顆衛星上。

2007年大年初三,北鬥系統高級顧問、時任北鬥二號系統工程副總設計師李祖洪和時任北鬥二號衛星系統總設計師謝軍,帶著試驗隊將北鬥二號第一顆衛星運到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檢測設備安裝就位,便開始了200個小時的不間斷加電測試,模擬衛星和有效載荷在太空連續工作的狀態。從工程總指揮到技術人員,大家一起排班,分分秒秒,緊盯著數據,不敢有絲毫大意。

兩個多月,馬不停蹄,每天都是超負荷工作。

那天快中午時,李祖洪接到謝軍從廠房打來的電話:「李總,衛星發動機出問題了!」

從北京來的孫家棟馬上就要下飛機,李祖洪本來要去接機的,這時也顧不上了,趕緊往廠房趕。

進了廠房,到了工裝架子旁,謝軍告訴李祖洪,試驗隊員在發動機底部發現了一個疑點。李祖洪趴下身子,探頭看了看,證實了發動機的疑點情況。

大家正著急著,孫家棟聞訊直接趕來了。

聽了匯報,孫家棟先蹲下身子,想看看到底是什麼情況,但發動機底部離地面只有五六十釐米,看不太清楚。誰也沒有想到,孫家棟索性躺在地面,臉朝上,身子往發動機底部慢慢蹭,終於看清楚了疑點情況。

孫家棟從發動機底部鑽出來,喘了幾口氣,說:「應該只是擦了一下,問題不是很大,但必須立即請廠家的專家來鑑定。」

他擦了擦頭上的汗水,此時秘書想搬一張椅子讓他坐下休息,被他用眼神制止了。旁人不知道孫家棟犯有陳舊性腰肌勞損,劇烈的疼痛常常會讓他步履艱難。

事後,李祖洪感動地說:「當時,看到78歲的孫老躺在地上,鑽進發動機的底部,我們真的很感動!」

發動機廠家的專家趕來了,經探傷儀探測機體沒有裂痕,高溫塗料也沒擦壞。幾方評估後,可以按原計劃發射。

衛星轉場到發射區,與火箭對接,進入衛星狀態檢查,整流罩合上。

然而,在最後的總檢查中,應答機裡面一個振蕩器工作臨界,時而停振,時而正常。衛星上天后,有可能影響信號的正常傳輸。

發射場區指揮部經慎重研究決定,問題必須徹底歸零才能發射。

在六七十米高的發射塔架上,重新打開整流罩,科研人員幾經周折,將幾十個螺栓擰下來。整流罩打開後,又小心翼翼地把衛星的艙板打開,才從衛星裡面取出應答機。

發射場無法修復應答機,試驗隊員抱著應答機,火速送往成都。

此事過後沒多久,4月11日,孫家棟又趕到西昌發射場。

剛下飛機,他便問李祖洪:「應答機的問題解決了嗎?」

李祖洪搖了搖頭:「還在成都修理,急人,都快火燒眉毛了。」

孫家棟對李祖洪說:「不可鬆懈,一切按預定部署進行。」

應答機終於修復,從成都火速送回發射場,已是4月13日中午。

4月14日凌晨,北鬥二號系統第一顆衛星,終於順利升空。

5時16分,太陽翼帆板成功展開。

在指控中心,孫家棟注視著面前的大屏幕,神色淡定,心中卻是波濤翻湧。他知道一場真正的考驗才剛剛開始——再過不到72個小時,我國向國際電信聯盟申請的導航信號頻點就將過期作廢。衛星僅僅發射成功還不算,必須在72小時內順利開機、正常運轉,而這一切,誰也不敢打保票。

太空中的頻率資源十分有限。2000年4月17日,我國向國際電信聯盟申請導航衛星的軌道位置和頻率資源,國際電信聯盟闢出兩小段資源作為衛星導航合法使用頻段。根據國際電信聯盟「誰先佔有誰先用」的原則,必須在7年有效期內發射導航衛星,並成功接收傳回信號,逾期則自動失效。

因此,一個新的問題擺在了面前:衛星入軌後,按規範操作,衛星要在真空環境下暴露5天後再開啟設備。提前開啟,很有可能引發微波信號大功率微放電,導致衛星報廢。可是再等5天,勢必錯失國際電信聯盟規定的最後期限。

16日20時14分,我國申請的空間頻率有效期只剩下不到4小時。

孫家棟從座席上站了起來,擰眉沉思了片刻,與在座的有關同志會商後果斷決策:「加電開機!」

當晚,十幾家終端設備廠家,在北鬥系統主控站的一個大操場上,把接收機擺成一大排,技術人員在焦急中不時仰望漆黑的夜空,等待著一個「精靈」——那個來自遠方的信號。

「有了!」不知誰最先喊了起來。

21時46分,地面系統正確接收到了衛星播發的B1導航信號。

21時54分,接收到了衛星播發的B2導航信號。

22時03分,接收到了衛星播發的B3導航信號。

整個大操場上歡聲雷動。

此時,離國際電信聯盟限定的時間僅剩2小時。

猶如世界盃比賽的「壓哨破門」,北鬥系統申請的衛星導航信號頻率與軌位資源保住了,中國北鬥在最後時刻,拿到了進軍全球衛星導航系統俱樂部的「入場券」。

第二天,在賓館吃早餐時,孫家棟把李祖洪、謝軍還有一些骨幹招呼到一起,交代了下一步工作後,緩緩地說:「最近我聽說了一段話,不知道是哪位哲人說的,說得特別好。」

大家都放下了筷子。

孫家棟認真了起來:「這段話是這麼說的:在北鬥工程起步之時,我們也希望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但『巨人』可不這麼想,他對我們技術封鎖,不讓我們站在他的肩膀上。所以唯一的辦法,就是我們自己成為巨人。」

李祖洪一聽愣了一下。這時有人突然想起來了:「孫老,這話是祖洪總指揮說的。」

大家都笑了。孫家棟卻變得更嚴肅了,他說:「前幾天,有人告訴我祖洪總指揮講的這段話,我覺得講得特別棒,說出了我們的心裡話。這些年來,我們曾想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巨人』不僅不讓我們站,而且還卡我們、壓我們。在事實面前,我們終於醒悟過來了。靠別人靠不住,只有靠自己,拼搏努力,讓我們自己也成為『巨人』,讓中國的航天也成為『巨人』!」

大家心裡卯足了勁:讓中國航天也成為「巨人」!

星耀全球

2009年,北鬥三號系統正式啟動建設。

北鬥三號系統將建成擁有24顆中圓地球軌道衛星、3顆地球靜止衛星和3顆傾斜地球同步軌道衛星,共30顆衛星組成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

在第一次大系統協調會上,孫家棟明確提出:「我支持工程大總體提出的所有星載產品必須百分之百國產化的意見建議」,真正做到「北鬥星、中國芯」。他的態度充滿堅決。

這是一位老科學家集大半生科研經歷的親身感受,包括曾經有過的深刻教訓。核心技術引進不來,買不到,唯有自主創新,大膽突破。作為北鬥系統工程的總設計師,孫家棟除了要為這項巨大的工程進行科學設計,還必須為整個工程劃定一條底線——「核心技術自主可控」便是這條底線,同時也是北鬥系統的「生命線」。

孫家棟帶領中國北鬥人,堅守著這條「生命線」。

2014年12月,時任北鬥系統工程副總設計師楊長風接任北鬥系統工程總設計師,孫家棟被聘任為高級顧問。

北鬥三號系統最大的亮點是星間鏈路。這是我國北鬥由區域邁向全球的關鍵,也是一個少有經驗可借鑑的新難題。

楊長風有些猶豫,星間鏈路萬一失敗,將嚴重影響北鬥系統全球組網建設進度。

楊長風與孫家棟談了自己的擔憂。孫家棟沒有正面回答,而是問:「長風啊,你認識咱們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首任司令員孫繼先中將吧?聽說過他在長徵中的故事嗎?」

「聽說過呀!」

「長徵中,孫司令員是紅一軍一營營長。那年5月,部隊到達大渡河,前有堵截,後有追兵,情況十分危急。劉伯承、聶榮臻首長親臨前線指揮,孫繼先從二連親自挑選並帶領十七勇士組成突擊隊,硬是在被敵人視為插翅難飛的天險防線上,打開一個缺口,為中央紅軍北上開闢了一條通道……」

聽到這裡,楊長風心領神會。

孫家棟接著說:「我們經歷過多少次被『逼』的境況啊?但我們不都靠著自己的智慧,每次都絕路逢生了嗎?」

浩瀚銀河遙相望,星間鏈路搭橋梁。國防科大、中科院、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分別組織隊伍攻關。

2015年3月,由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研製搭載星間鏈路的衛星發射成功,正式開啟星間鏈路驗證工作。

同年8月,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製的兩顆北鬥三號試驗衛星成功在軌建立星間鏈路,標誌著我國成功驗證了全球導航衛星星座自主運行核心技術,為建立全球衛星導航系統邁進一大步。北鬥團隊再一次交出了令世界震驚、令國人滿意的答卷!

那天,孫家棟到一線了解星間鏈路的驗證情況。

聽了楊長風和謝軍的介紹,孫家棟非常高興。他說:「此前,我們面前也遇到了『大渡河』,別無選擇,我們只能選擇強渡。今天,我高興地看到,我們已經渡過了『大渡河』。我又一次感受到了自主創新的蓬勃生命力。」

忽然,孫家棟發現站在眼前的都是面生的年輕人,兩眼一亮,問其中一名技術骨幹:「小夥子,今年多大了?」

「孫老,我29歲。」

「29歲,多年輕啊!我29歲那年,剛剛留學回國。你參加工作幾年了?」

「兩年。」

孫家棟說:「參加工作兩年,便參與這麼重大的工程,真是後生可畏。你們趕上了一個好時代,我們的國力強大了,我們的航天發展了!」

將要離去時,孫家棟又收住腳步,對身旁的年輕人說:「我今天很高興,星間鏈路驗證取得關鍵性突破。但讓我更欣慰的是,有你們這支年輕的隊伍,這說明我們的北鬥事業永遠年輕,中國的航天事業永遠朝氣蓬勃!」

2020年6月23日9時43分,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北鬥三號系統最後一顆全球組網衛星發射上天。

從1994年北鬥一號系統立項伊始,30萬人接力奮鬥了26年,夢想終於實現,北鬥星耀全球。

從「區域服務」到「全球組網」,從追趕到並跑,從受制於人到自主可控,中國北鬥一步步走向卓越。北鬥三號系統具有導航定位和通信數傳兩大功能,可提供定位導航授時、全球短報文通信、區域短報文通信、國際搜救、星基增強、地基增強、精密單點定位共7類服務,是功能強大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全球範圍定位精度優於10米、測速精度優於0.2米/秒、授時精度優於億分之一秒、服務可用性優於99%。

交通運輸、公共安全、農林漁業、水文監測、天氣預報、通信報時、救災減災……北鬥系統正深深融入國家核心基礎設施,並產生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隨著北鬥高精度和人工智慧、大數據、雲計算、5G通信等新技術的結合,北鬥應用從衛星導航定位延伸到了工業網際網路、物聯網、車聯網等新興應用領域……

一個民族的智慧,一個國家的創造力,往往需要一些標誌性的成果來證明。北鬥系統體現出中國速度,凝結著中國智慧,展現了中國志氣,而這些,是任何東西都不能替代的!

製圖:蔡華偉

《 人民日報 》( 2020年11月27日 20 版)

相關焦點

  • 「北鬥」璀璨:共和國勳章獲得者孫家棟的故事
    (原標題:「北鬥」璀璨:共和國勳章獲得者孫家棟的故事)
  • 從陸地到海洋,北鬥系統為何這麼神通廣大?
    十萬年前,一場疲憊的狩獵後,在回到部落的途中,一個原始人忍不住揉了揉眼,然後抬頭,看到頭頂星空璀璨,探索的萌芽就此根植於人類的族群基因中。如今,仰望星空,由數十顆人造衛星組成的新的北鬥「星座」更加璀璨。
  • 2021高考時政素材:中國智慧 北鬥精神!
    從2000年10月第一顆北鬥一號試驗衛星成功發射,到今年6月23日北鬥三號最後一顆全球組網衛星完成部署,20年來,44次發射,中國先後將4顆北鬥試驗衛星,55顆北鬥二號、三號組網衛星送入太空,完成全球組網,為世界貢獻全球衛星導航的「中國方案」。  北鬥系統是黨中央決策實施的國家重大科技工程,習近平總書記始終牽掛。
  • 北鬥七星:天地秩序的制定者;衛星系統的導航者
    而其中北鬥七星無疑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存在,因為北鬥是用來觀測北極星的存在,從而確認北方。南北鬥主人生死而從星佔角度來說,北鬥七星屬於二十八宿裡的鬥宿七顆星,自古以來,先民崇敬天象,並以天象變化預測人事吉兇,尤其是南北鬥主人生死,影響頗巨。
  • 活動資訊|新華小記者走進中國北鬥產業技術創新西虹橋基地
    8月6日下午2點,新華小記者來到了中國北鬥產業技術創新西虹橋基地(以下簡稱「北鬥西虹橋基地」),走進「北鬥的世界」,探索「世界的北鬥」。小記者聆聽北鬥導航科普講座首先,工作人員李婷老師帶領小記者們觀看北鬥西虹橋基地的宣傳片,了解北鬥西虹橋基地的發展歷程和使命擔當。隨後在基地展廳,李老師向小記者們逐一講解了「北鬥科技、北鬥導航系統」在不同領域的應用。
  • 【41年】北鬥神拳與李小龍的淵源
    巨星離去,星光依然璀璨。各種影視動漫劇中的模仿、翻拍層出不窮,其中一部以李小龍為原型的動漫人物最為80後所熟知。那七個傷疤,那戰鬥時的嘶吼,不錯,他就是《北鬥神拳》的一號男主角——健次郎。 在這部動漫暴力美學的作品創作之初,漫畫作者原哲夫便以李小龍為原型創造出了健次郎,據說體型則是參考了史泰龍(李小龍體型偏瘦,健次郎體型魁梧)。
  • 【地評線】河聲:「北鬥+鐵路」,彰顯「中國智造」的鏗鏘力量
    12月15日,2020年鐵路行業科技創新基地正式公布,由國家鐵路局評審並認定,我國首個「北鬥+鐵路」科技創新基地——北鬥導航裝備與時空信息技術鐵路行業工程研究中心——成立。  眾所周知,我們國家現在有兩大「名片」,一個是「高鐵」,另一個就是「北鬥系統」。
  • 北鬥衛星第二次亮相習主席新年賀詞 微小衛星創新院再出發 北鬥...
    當北鬥導航衛星又一次出現在習近平主席的新年賀詞中,坐落於上海張江的中國科學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每個人的心裡都特別暖、特別燃、特別有成就感、特別充滿期待。今年剛滿「十歲」的中科院北鬥導航衛星研製團隊倍感振奮,這是北鬥衛星第二次出現在習主席的新年賀詞中了,在2019年新年賀詞中,他提到「北鬥導航向全球組網邁出堅實一步」。
  • 「北鬥導航、北鬥地圖、北鬥定位」?全是山寨App!
    北鬥系統全球免費使用 上海北鬥導航創新研究院項豔博士表示,北鬥導航是一個開放平臺,只要手機能接收北鬥衛星信號,就支持北鬥定位。一個手機能不能用北鬥系統,主要取決於晶片是否支持北鬥系統。
  • 「北鬥+」與「+北鬥」 北鬥雙向應用未來助力各領域發展
    今年7月,由我國自主建設、獨立運行的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全面建成並向全球開通使用。作為國家重要的空間信息基礎設施,北鬥系統對國家的國防、經濟、科技等各個層面發展都具有基礎性支撐作用。在昨天(22日)舉辦的北鬥應用領域相關論壇上,與會專家認為,未來除了我們常見的導航應用外,北鬥的應用將滲透到社會生活各領域,並發揮其巨大作用。
  • 「北鬥+」與「+北鬥」!北鬥雙向應用未來助力各領域發展
    本文轉自【央視新聞客戶端】;今年7月,由我國自主建設、獨立運行的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全面建成並向全球開通使用。作為國家重要的空間信息基礎設施,北鬥系統對國家的國防、經濟、科技等各個層面發展都具有基礎性支撐作用。
  • 【網絡謠言粉碎機】「北鬥導航、北鬥地圖、北鬥定位」?全是山寨App!
    【網絡謠言粉碎機】「北鬥導航、北鬥地圖、北鬥定位」?全是山寨App!北鬥系統全球免費使用上海北鬥導航創新研究院項豔博士表示,北鬥導航是一個開放平臺,只要手機能接收北鬥衛星信號,就支持北鬥定位。一個手機能不能用北鬥系統,主要取決於晶片是否支持北鬥系統。如果手機支持,那麼用戶早已在不知不覺中使用了北鬥系統;但若手機沒有支持,那麼無論下載什麼App都不會使用北鬥系統。
  • 西南方向傳來一大消息,這次和北鬥3號有關,美國擔心俄卻很羨慕
    原來是北鬥3號衛星導航系統的最後一顆組網衛星發射進入倒計時,這也將成為北鬥系統全球組網的收官之作,此前,曾有消息曝光美軍飛行員也在使用北鬥系統作為備份導航,而面對中國衛星導航系統即將全面成型的事實,在美國方面對此感到擔心的同時俄羅斯卻很羨慕,因為它的格洛納斯系統至今尚不成熟。
  • 北鬥星辰原來被誤讀了幾千年,不是北鬥七星,而是北鬥九星!
    在風水術數裡有北鬥七星的說法,即觀測北鬥七星的不同位置、明暗情況可判斷國運和人之命脈。有所謂「北鬥注死,南鬥注生」的說法,諸葛亮在五丈原觀測北鬥七星可知自己命在旦夕,而司馬懿觀測北鬥七星也能預測到諸葛亮之死,可要是本來北鬥七星不是七顆星,而是九顆星,那諸葛亮和司馬懿的佔星術,或有瑕疵。那麼,到底是北鬥七星,還是北鬥九星呢?其實,在我國很早的時代裡,就一直有北鬥九星的說法。
  • 《原神》北鬥背景是什麼 北鬥背景介紹
    她性格耿直豪爽,行事乾淨利落,在璃月港有著相當高的人望,出身漁家,北鬥卻擁有不輸任何領導者的氣魄,是深受下屬信賴的大姐頭。她雷鳴般的威嚴之氣,甚至能與狂風巨浪匹敵。 北鬥和她的船隊成名已久,卻始終保持著最初的個性和原則。她是性情中人,只要他人誠摯相待,她也會將全部真心交付予你。 對北鬥來說,朋友、逸聞,美食美酒,都是生活不可或缺的寶藏。
  • 北鬥導航
    北鬥導航手機版汽車導航功能也非常不錯,監測道路擁堵情況讓你選擇合適的出行路線。北鬥導航最新版可以讓全家人來使用,快速的知道對方的位置。北鬥導航手機版下載後對於群體探險活動的人員來說非常實用。北鬥導航手機版的搜星定位導航速度快。北鬥導航手機版下載後可通過手機GPS技術以及移動網際網路讓你快速定位成功。太平洋下載中心提供北鬥導航手機版下載。
  • 山寨北鬥App連夜更名「鬥鬥導航」,專家:北鬥地圖完全不等於北鬥...
    北鬥火了以後,山寨版「北鬥」也來蹭熱點。近日,記者在安卓手機軟體應用商城搜索「北鬥」時發現,出現了「北鬥導航」「北鬥伴」「北鬥侍衛」等多個帶有北鬥字樣的應用軟體。然而就在8月7日,記者意外發現「北鬥導航」更名為「鬥鬥導航」,評論區用戶發出疑問:「換臉比AI還快,前一秒北鬥,下一秒鬥鬥。」「不是北鬥嗎,怎麼變成鬥鬥了?」。
  • 北鬥耀星城
    「隨著北鬥三號全球組網,我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也將迎來歷史性機遇。長沙北鬥企業在應用上『搶佔先機』。」長沙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長沙市航空航天(含北鬥)產業鏈鏈長張智勇指出。平臺建設方面,建設了國內首個導航信息安全領域創新平臺——長沙北鬥產業安全技術研究院;設立了國內唯一經認證的軍民兩用北鬥檢測中心——北鬥衛星導航產品質量檢測中心;與國家主管部門和企業共同建設了無線電產品檢測公共服務中心、北鬥開放實驗室等公共服務平臺。
  • 北鬥星辰,到底是北鬥七星還是北鬥九星?多出來的兩顆分別是誰
    北鬥七星的說法由來已久,幾千年來北鬥七星還衍生出了不同的神靈,道教中衍生出了北鬥七星君即:貪狼、巨門、巨門、祿存、文曲、廉貞、武曲、破軍。道教還未徹底形成之前,儒教也多次提及對星辰的祭拜,七大星辰在古代天文當中的地位是頗高的,那麼北鬥九星又出自哪裡呢?
  • 楊長風:北鬥系統讓中國掌握自己的時空信息
    引言:中華名人庫是國內權威的名人百科平臺,領先的行業專家數據資料庫,以「弘揚名家精神,傳承璀璨文化」為重要核心,旨在為各行業專家名人提供一個豐富、權威、開放式的互動展示平臺。擺脫牽制2014年10月,56歲的楊長風從85歲的孫家棟工程院院士手上接到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工程項目總設計師的重擔。那時候,他做為系統軟體的總經理室內設計師,全過程參加了從北鬥一號、北鬥二號到北鬥三號,共三代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的論述設計方案、建設工程和機構管理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