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他的陵墓是最為人矚目的。
秦始皇陵南依驪山,北臨渭水。據《史記》記載,「始皇初即位,穿治驪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餘萬人。」
《博物志》中也記載到:「運石甘泉口,渭水不敢流。」按照記載,秦始皇陵動用了七十多萬人,通過河水運送石頭,把河流都堵住不流動了,可見工程之浩大。
僅僅是陪葬坑的兵馬俑就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可以想像,秦始皇陵最主要的地宮該是如何壯美瑰麗。
秦始皇陵主要分為地宮、內城、外城及外城以外四個區域,地宮毫無疑問是最核心的部分。
地宮位於秦始皇陵封土下,距地面約35米深,地宮東西長170M,南北145M,呈矩形。
在地宮的中央就是最最重要的墓室,東西80M,南北50M,高15M,大約一個足球場大小。
據勘測,墓室裡並沒有進水,而且墓室也沒有坍塌,要知道從皇陵存在至今,該地區曾遭受過8級以上的地震,可見陵墓的堅固。
在《史記》中記載,秦始皇陵「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這件事應該是真實存在的。
據國家863計劃探測,發現封土堆中部有較強的汞異常分布,這意味著秦始皇真的把水銀做成了江河,一方面製造令人驚嘆的自然景觀,另一方面汞可以保證屍體和隨葬品的不腐爛。
另外汞作為一種劇毒物質,大量吸入可以輕易致人死亡,防止盜墓者進入其中。
在地宮的外側,曾發現有小型盜洞,明顯是盜墓賊私自挖掘,盜洞的直徑僅80-90釐米,深約9米,尚未進入地宮,距離地宮中心還有200米左右。
結合目前陵墓封土完好和科技檢測結果,斷定秦始皇陵尚未被盜掘,至於為什麼說不發掘秦始皇陵,其實是有過一番爭論的。
討論最多的還是保護技術不行,秦始皇陵中的陪葬品肯定十分豐富,彩繪、帛畫、漆器、竹簡等無數文物需要保護,像兵馬俑的彩繪就因保護技術不過關褪色了。
另外在發掘的過程中,出現重大失誤怎麼辦?一旦出現失誤,那就是不可挽回的,是歷史性的罪過和遺憾。
對於人力物力來說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像秦始皇陵這樣的大規模發掘,人力、物力、財力都將消耗過大,一旦經費不足,發掘工作難以維繫,後續的保護更是無從談起。
前些年的蘇州博物館總投資就高達3.39億元,可想而知秦始皇陵需要花費多少財力。
所以說,在我們沒有完全做好準備的情況,保護好秦始皇陵是最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