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時間11月29日,歐美國家一年一度的「黑色星期五」購物節來臨。
每年的歐美國家聖誕購物季開始於感恩節之後。而感恩節為每年11月的第四個星期四,第二天的星期五正是大採購的第一天。這一天,商場會推出大規模的折扣商品,從而開啟年底的最後的促銷狂歡。通過大促,商場利潤大增,美國採用紅色記錄赤字、黑色記錄盈利。「黑色星期五」由此得名。
今年的黑色星期五,又是怎樣的情景呢?今天我們就來說一下,看看今年的黑五都有哪些看點:
一、線下搶購狂歡異常火爆
恰如上圖所示,美國人對線下購物依然擁有很大的熱情。圖中,人們正在瘋搶海信電視。
這些歪果妹紙為了採購,8點半就到了商場。
商場排起了付款的長長隊伍。
梅西百貨外,人潮湧動。
第一撥人湧進梅西百貨。
巴西的黑五,商場跟打架一樣。
南非一商場,人們正在瘋搶紙尿褲。
在美國一商場,人們為了搶便宜貨都顧不上面子了,有時候甚至會大打出手。
據說,中國代購、華人參與搶購,把美國佬、加拿大人氣瘋了。美國人永遠搶不過中國人,所以美國佬憤怒的咆哮:"折扣屬於我們,你們有雙11,請還我黑色星期五"!
有網友分享自己的黑五體驗表示:為神馬網購那麼方便的時代,美國黑色星期五還是要用搶呢?人生唯一一次黑五經歷是有一年王媽來看我,凌晨帶她去奧特萊斯,人山人海,還遇到好多熟人。王媽當時買得最多的就是送七大姑八大姨的Coach,確實是很白菜價,100刀左右一個包啥的。因為貪便宜,買了好幾個送人的。
巴西人在瘋搶三星智能電視。
波赫首都塞拉耶佛因黑五太火,電車停運。
面對這樣的線下購物場景,有網友發話了:還是這種線下搶購好玩,線上太沒有意思了。更有網友就在微博上開始發問:「想請教您一個問題,為什麼國內沒有類似黑色星期五這樣的線下節日?」 各位中國零售業的朋友們,你們怎麼看?
於是,有人給出了「解答」:線上的店鋪的招數,平臺優缺點已經非常明顯了。假想,讓國內大型商超做領頭羊,引導人群回歸看得見,摸得著的線下購物體驗。讓線下的商品,服務,價錢貨真價實。以線下為主導,結合線上。而不是線上主導線下…
也有人認為:中國的網上電商比較高度集中,容易集中資源、統一行動、辦大事。相比之下實體商場門派眾多,各自為戰,很難在營銷文化理念上達成統一的行動。屬於各過各的節,各搞各的促銷。最近幾年,國內的各地商場也紛紛加入了雙11等節日促銷。
二、法國環保人士反對黑色星期五
法國巴黎,「黑色星期五」反對消費主義的活動者,封鎖了巴黎一家購物中心的入口,禁止顧客進入購物 !
數十名環保活動人士在巴黎西北部克利希(Clichy)的亞馬遜法國總部外抗議,並暫時封鎖了該公司的兩個物流倉庫。他們譴責亞馬遜「黑色星期五」刺激過度消費,對環境造成不必要的破壞。亞馬遜法國分公司發言人稱截至周五午間,抗議已經恢復了平靜。
據悉,法國議會剛於本周通過一條針對黑色星期五等銷售活動的法例修正案,禁止具有侵略性的廣告及誤導推廣,並規定商家需要把滯銷貨品循環再造,減少廢物。
三、英國、荷蘭、巴西等多國發生傷人襲擊事件
黑五當天,各處商場往往人滿為患,這個時候出現事故的概率就大增。今年黑五,英國、荷蘭多國就發生了傷人襲擊事件。
11月29日,荷蘭海牙市中心一購物街發生一起持刀傷人案,造成至少三人受傷。 據荷蘭國家電視臺報導稱,目前尚無跡象表明這是一起恐怖襲擊事件。
英國倫敦當地時間29日下午2時許,倫敦知名地標倫敦橋附近發生恐怖襲擊事件。警方隨後稱這起事件為「恐怖襲擊」。根據警方的最新消息,事件已確認造成兩人死亡、三人受傷,另有一名疑似涉案男子被逮捕。
巴西時間29日下午,一名男子在裡約熱內盧市中心的一家酒吧,持刀劫持了4名人質。
綜述:歐美線下購物火爆值得中國零售反思
從以上可以看出,歐美的黑五還是一如既往的火爆。
數據分析公司Adobe Analytics預測,美國今年「黑色星期五」當天的銷售額將達到75億美元,同比增長20.5%;「網絡星期一」的銷售額將達到94億美元,同比增長19.1%。
另據Adobe Analytics的數據,感恩節前11月1日至11月26日期間,線上成交額已達501億美元,同比增長15%。
但是,與中國的雙十一、618、818等購物節不同的是,歐美購物節線下依然還是一個主戰場。其中,拿美國來說,它的電子商務已經非常發達,亞馬遜已經是全世界最大的電商公司,目前市值高達8928.32億美元,是阿里巴巴的兩倍。但這並不影響它線下購物的火爆。
因此,這是一個值得中國零售尤其中國電商企業該反思的問題。線下覆蓋的受眾更廣,人群更具多樣性,為什麼國內的電商大促不能真正促進線下一起繁榮呢?當所有的零售份額,如果都聚集到線上,那線下的凋敝會不會引發社會問題?
從日漸火爆的雙十一來看,馬雲和劉強東們可能並不太關心這個問題,他們顯然更關心的是自己的平臺能有多少增長、能掙多少錢。
當然,這也不能全怪阿里巴巴和京東們,線下商場自身的落後也是一大因素,再加上房地產泡沫帶來的租金壓力,導致線下許多生意都難以為繼。
總之,歐美作為商業文明高度發展的國度,它們能夠兼顧好購物與體驗、虛擬購物與實體消費的平衡,為什麼我們不可以呢?
作為一個有14億人口的消費大國,購物不只是一個商業和經濟問題,更是一個社會、民生問題。現在是時候去思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