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成語反駁「讀書無用」!王立群教授的這篇文章引人深思

2020-12-22 讀寫聽說

成語裡的好讀精神

王立群

先前有人統計,中國人的年均讀書量與韓國人、日本人、俄羅斯人的年均讀書量相比,是比較少的。中國人真的不讀書嗎?

其實,中華民族歷來推崇讀書,姑且不提上流社會中的士大夫階層,就算生活在窮鄉僻壤的農民也追求耕讀傳家。由此看來,中國人是有閱讀習慣的,關於這一點,從一些成語典故中就能略知一二。

第一個成語:懸梁刺股。《三字經》中有「頭懸梁,錐刺股」的句子,所以,古今對這個成語的意義都很熟悉,即使有人將「股」理解成「屁股」,在具體使用時一般也不會出錯。這個成語是由兩部分構成的——懸梁、刺股,涉及兩個人,而且是不同時代的。先說「刺股」。「刺股」的主人公叫蘇秦,是戰國時期的洛陽人,據說,他曾向鬼谷子學習,學成之後,出遊於各國。另外,「前倨後恭」這個成語也和蘇秦有關。「懸梁」的主人公叫孫敬,是東漢時期的人。這個人勤奮好學,廢寢忘食。

古代中國人很重視讀書,於是就有了孫敬的頭懸梁、蘇秦的錐刺股。蘇秦和孫敬這兩個不同時代的人,為了警醒自己發憤讀書,都採取了類似「自殘」的方式,這種做法當然不值得提倡;再者,一味地在疲勞狀態下讀書一定會影響效率。不過,古人重視的是這種精神。

第二個成語:鑿壁偷光。這個典故的主人公叫匡衡,是西漢末期人。

第三個成語:囊螢映雪。這是一個關於窮人讀書的故事。《三字經》中也有記載:「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

第四個成語:刮目相待,也作「刮目相看」。「刮目」的意思是「擦亮眼睛」,這個成語的意思是用新的眼光來看待人或物。這個典故來源於三國時期的呂蒙。

關於古代中國人讀書的成語還可以舉出很多。這就說明,古代中國人是很崇尚讀書的。

但還有一種人讀書是為了炫耀,為了賣弄。如「三紙無驢」的故事。從前有一個自以為博學的人出去買驢。按照當時的習慣,買家要給賣家寫一份契約。他鋪開白紙賣弄起來,下筆千言,足足寫了三大張,還在繼續寫。賣驢人等得不耐煩,就催他快點,他卻說:「不急,快寫到『驢』字了。」後來就用「三紙無驢」這個成語形容寫文章或說話廢話連篇、離題萬裡。除他之外,還有一個愛顯擺的書蟲——「袒腹曬書」。講的是東晉時期的郝隆,無書不讀,有博學之名。在當時,每年的七月七日這一天有曬衣的風俗,富貴人家紛紛將綾羅綢緞高高掛起。家貧的郝隆無衣可曬,於是袒胸露腹,仰面朝天躺在太陽下。有人問他這是在幹什麼,他傲然而答:「我曬書。」

古人畢竟有可以炫耀的知識,而當下有人認為讀書無用。我們用三個成語來反駁這種論調。

第一個成語:三餘讀書。東漢末年,有個叫董遇的人,為人敦厚,酷愛讀書。他與兄長依靠採集、販賣野生稻穀為生,他每天都帶著書,一有空閒就把書拿出來讀。哥哥笑話他,但他照讀不誤,並終成大器。

第二個成語:帶經而鋤。漢代的倪寬,受業於孔子的十一世孫孔安國,家貧無資,給人打工,鋤地的時候都帶著經書,一到休息時就誦讀,後位至三公。

第三個成語:負薪掛角。漢朝時的朱買臣,家裡很窮。為了維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但是他好學不倦,常常背著柴一邊走一邊看書。他的妻子覺得這樣很丟臉,還因此與他離了婚。後來,朱買臣功成名就,中國很多文藝作品中都有他的形象,如「馬前潑水」等。這是「負薪」的故事。「掛角」的典故,出自隋代的李密。他騎牛外出,怕在路上浪費時間,於是把書放在牛角上,邊走邊讀。

【說明】本文由「中學生讀寫」編輯創作,這裡是中學生的學習園地,成年人的心靈港灣,本號已參與版權保護協會,轉載請註明出處。

◆◆

關注公眾號,在後臺回復關鍵字,

獲取更多語文學習資料:

「美文精讀」「名著閱讀」「學習方法」

相關焦點

  • 中國詩詞大會第五季:75歲文人王立群圈粉無數,憑啥他這麼有才氣?
    他坐在角落裡,溫柔儒雅,卻依舊無法掩蓋身上的文人才氣,他就是王立群先生。 ▲王立群教授 看過《百家講壇》的人,一定對王老師不陌生,他因在節目裡講述《史記》而為大家所熟知。
  • 學術圈大咖的讀書技藝:經典不晦澀 知識更簡單
    王立群坦言,讀書是自己的頭等嗜好。在他看來,「讀書可以明理、讀書可以明智,但讀書需要思考」。除了愛讀書,王立群也熱愛上網閱讀和分享。他從來不認為讀書與新技術有天然的分隔。從1992年開始使用電腦,王立群是網際網路上最活躍的學者之一,他的讀者從8歲到86歲,遍布各個年齡層。
  • 馬斯克「MBA無用論」遭反駁
    對於美國特斯拉公司執行長馬斯克而言,工商管理學碩士(MBA)堪稱「誤導無用學(misguided bum academic)」。 《紐約郵報》10日報導,馬斯克本周在《華爾街日報》組織的會議上說:「我覺得有太多MBA(畢業生)在管理企業。美國正在『MBA化』,我認為這不太妙。」
  • 讀書無用論?史上最大的謊言
    我想告訴大家,讀書真的很有用,是真的能夠把自己的家庭從農村中解放出來的一條重要的道路,為什麼我說這是一條重要的道路呢!後面我會講。身為農村的孩子,當時我們孩子心中很多人都是充滿著一樣的一種理論,讀書無用,為什麼呀!其實特別是在我們農村的家庭,讀書無用論更甚。
  • 看王立群教授如何解答
    為什麼同一本書裡的同一個人會出現兩種截然不同的身世,而作者司馬遷又是如何得出這兩種矛盾重重的結論的呢?史料在前,線索在後身為中國《史記》研究會顧問,同時也是河南大學文學院教授的王立群老師在他的百家講壇節目兼暢銷書《王立群讀史記》」中裡對此有一番精彩的解答。
  • 疫情下的國際關係,外交部連用10個成語!你還不好好學成語嗎?
    成語有三字的,四字的,五字的甚至更多字的,通常以四字成語最為常見。用好成語,在特定的場合,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面對當下的疫情形式,3月5日,外交部副部長馬朝旭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在全球化的時代,我們的命運是休戚相關的,人類社會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體。
  • 美華媒:讀書無用? 聽聽美國總統怎麼說
    聽聽美國總統怎麼說   中新網9月6日電 美國《僑報》6日刊載《讀書無用論,歐巴馬也煩這個》一文,文章指出,當下的「讀書無用論」,仍只是片面的將讀書與金錢回報相聯繫,認為書讀的越多,獲得的金錢回報越高,忽略了讀書對人品性修養、自我實現的積極之處。
  • 世外桃源這句成語出自哪裡,與大家分享學習這篇文章的幾點經驗
    這篇文章不但反映桃花源的美麗景色,也體現了陶淵明的個人理想以及對淳樸田園生活的熱愛和對勞動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現了詩人對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嚮往。在此我們先提問一些問題,然後再解決這些問題,用這種方法來討論學習這篇文章,以便起到提綱挈領、無師自通的作用,以便應對即將來臨的高考。學習《桃花源記》這篇文章的思路是什麼。
  • 深入淺出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深入淺出,指講話或文章的內容深刻;語言文字卻淺顯易懂。出自:明 朱之喻《朱舜水集》:「鴻論深入顯出,切中事機,據理辯駁,雖有利口,無所復置其喙。」近義詞有:深入顯出,反義詞有:深文奧義、隱晦曲折,深入淺出是中性成語,聯合式成語;可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褒義。
  • 讀書有什麼意義呢,看完這篇文章就明白了
    有人問:讀書有什麼意義呢?看完這篇文章就明白了。以下就是讀書的意義。讀書的意義1.書籍,凝聚了人類文明的精華,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讀書可以使我們提升專業知識,掌握生存的技能;讀書可以陶冶情操,提升生命的質量;讀書讓我們通過作者的文字,走遍世界各地,看遍人情冷暖;讀書讓我們思考人生的奧秘,見識偉大思想的光芒。讀書讓每一個平凡的人,擁有不平凡的人生。讀書的意義2.富有詩書氣質華,讀書能提升自己的內外在,讀書能讓自己談吐自若,讀書能讓自己精神世界豐滿,讀書能讓自己通古,今讀一本書,像是認識了一位好友。
  • 外交部耿爽讓你看到語文的力量,曾連懟10個成語!同學:學語文去
    讀了開頭就要想作者是如何引入的,設計是否巧妙,如果是你來寫,還有什麼引入方式,哪種會更好,文章是通過什麼表達出自己的情感和觀點的,最後又怎麼樣升華了自己的現點。文中舉了什麼例子,這些例子換個側重點寫,都還可以表達出什麼觀點。
  • 「為什麼要讀書?」孩子提出「讀書無用論」,龍應臺的方法很管用
    文丨洛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每個孩子都有選擇讀書的權利,有些孩子喜歡讀書,有些孩子卻認為讀書是無用功。孩子的思想有著自己那一套,讀書與否,都要學會做人,才能在社會立足。為什麼孩子會有「讀書無用」的想法?
  • 【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第六場王立群: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望月三首(唐)杜甫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嘉賓王立群點評:這首詩是我們現在知道的杜甫寫的最早的詩,寫得很好。我們一直把它作為杜甫名作,道理在哪?每次讀到這首詩都想到兩個成語,第一個成語叫鍾靈毓秀,另一個成語叫登峰造極。
  • 中國詩詞大會:董卿秀成語、飛花令,即興發揮展現知性
    嶽雲鵬和孫越的相聲大家都喜歡聽吧,他們有一段《成語新說》,逗得人捧腹大笑,嶽雲鵬從四個字成語,連胡帶蒙一直說到十四個字成語。嶽雲鵬和孫越那是舞臺表演,提前有本子。場上題目選手答完題後,董卿老師說,「無可奈何花落去」這句詞已經是成語了。董卿老師還說,可不光四個字的才叫成語。
  • 10個不像成語的成語,第一個就「令人噴飯」!
    沒錯,這兩個詞都是成語!「我讀書少別騙我!」網友和小撒一起「翻車」,但也感慨:從這些「奇奇怪怪」「不太正經」的成語中,又一次感受到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一起來看看那些不像成語的成語背後,都有怎樣的故事吧。
  • 10個不像成語的成語,第一個就「令人噴飯」
    沒錯,這兩個詞都是成語!「我讀書少別騙我!」網友和小撒一起「翻車」,但也感慨:從這些「奇奇怪怪」「不太正經」的成語中,又一次感受到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一起來看看那些不像成語的成語背後,都有怎樣的故事吧。
  • 十個不像成語的成語,第一個就「令人噴飯」!
    在《挑戰不可能》最新一期節目中,幾位參賽小選手要從30組詞語中選出兩個假成語。主持人撒貝寧被「喝西北風」「加減乘除」給迷惑了,甚至揚言發誓,如果它們是成語,就「吃掉手卡」,結果被連連「打臉」。博士買驢這個看起來很有畫面感的成語,出自《顏氏家訓•勉學》:「鄴下諺雲:『博士買驢,書券三紙,未有驢字。』」
  • 詩詞大會:選手自救不選王立群老師就太虧了!老將出馬,一個頂倆
    王老師作為河南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對於中國古代歷史文學方面有著很深的造詣,他還在《百家講壇》等電視欄目中擔任過主講,他的文學功底自是不用多說。在《中國詩詞大會》中,王老師給觀眾的感覺便是話不多,點評卻特別到位,雖不像康老師那樣幽默活潑,但會給人慈祥溫馨的感覺,王老師的低調,可以說,是一種大音希聲。
  • 三個字的成語?兩個字的成語?開眼了!
    說到成語,大家腦子裡面首先蹦出來的可能是這樣的——大家比較容易脫口而出的應該就是四個字的成語了吧?騎白馬的不一定是王子,還有可能是唐僧。成語有固定的結構形式和固定的說法,但卻沒有人規定過成語一定是四個字的。生活中很多詞語你會脫口而出,簡單的用幾個字就能形象地表達出意思,你以為它們是大家口口相傳的俗語,其實它們是正兒八經的成語。 醜八怪出處:源於「揚州八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