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裡的好讀精神
王立群
先前有人統計,中國人的年均讀書量與韓國人、日本人、俄羅斯人的年均讀書量相比,是比較少的。中國人真的不讀書嗎?
其實,中華民族歷來推崇讀書,姑且不提上流社會中的士大夫階層,就算生活在窮鄉僻壤的農民也追求耕讀傳家。由此看來,中國人是有閱讀習慣的,關於這一點,從一些成語典故中就能略知一二。
第一個成語:懸梁刺股。《三字經》中有「頭懸梁,錐刺股」的句子,所以,古今對這個成語的意義都很熟悉,即使有人將「股」理解成「屁股」,在具體使用時一般也不會出錯。這個成語是由兩部分構成的——懸梁、刺股,涉及兩個人,而且是不同時代的。先說「刺股」。「刺股」的主人公叫蘇秦,是戰國時期的洛陽人,據說,他曾向鬼谷子學習,學成之後,出遊於各國。另外,「前倨後恭」這個成語也和蘇秦有關。「懸梁」的主人公叫孫敬,是東漢時期的人。這個人勤奮好學,廢寢忘食。
古代中國人很重視讀書,於是就有了孫敬的頭懸梁、蘇秦的錐刺股。蘇秦和孫敬這兩個不同時代的人,為了警醒自己發憤讀書,都採取了類似「自殘」的方式,這種做法當然不值得提倡;再者,一味地在疲勞狀態下讀書一定會影響效率。不過,古人重視的是這種精神。
第二個成語:鑿壁偷光。這個典故的主人公叫匡衡,是西漢末期人。
第三個成語:囊螢映雪。這是一個關於窮人讀書的故事。《三字經》中也有記載:「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
第四個成語:刮目相待,也作「刮目相看」。「刮目」的意思是「擦亮眼睛」,這個成語的意思是用新的眼光來看待人或物。這個典故來源於三國時期的呂蒙。
關於古代中國人讀書的成語還可以舉出很多。這就說明,古代中國人是很崇尚讀書的。
但還有一種人讀書是為了炫耀,為了賣弄。如「三紙無驢」的故事。從前有一個自以為博學的人出去買驢。按照當時的習慣,買家要給賣家寫一份契約。他鋪開白紙賣弄起來,下筆千言,足足寫了三大張,還在繼續寫。賣驢人等得不耐煩,就催他快點,他卻說:「不急,快寫到『驢』字了。」後來就用「三紙無驢」這個成語形容寫文章或說話廢話連篇、離題萬裡。除他之外,還有一個愛顯擺的書蟲——「袒腹曬書」。講的是東晉時期的郝隆,無書不讀,有博學之名。在當時,每年的七月七日這一天有曬衣的風俗,富貴人家紛紛將綾羅綢緞高高掛起。家貧的郝隆無衣可曬,於是袒胸露腹,仰面朝天躺在太陽下。有人問他這是在幹什麼,他傲然而答:「我曬書。」
古人畢竟有可以炫耀的知識,而當下有人認為讀書無用。我們用三個成語來反駁這種論調。
第一個成語:三餘讀書。東漢末年,有個叫董遇的人,為人敦厚,酷愛讀書。他與兄長依靠採集、販賣野生稻穀為生,他每天都帶著書,一有空閒就把書拿出來讀。哥哥笑話他,但他照讀不誤,並終成大器。
第二個成語:帶經而鋤。漢代的倪寬,受業於孔子的十一世孫孔安國,家貧無資,給人打工,鋤地的時候都帶著經書,一到休息時就誦讀,後位至三公。
第三個成語:負薪掛角。漢朝時的朱買臣,家裡很窮。為了維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但是他好學不倦,常常背著柴一邊走一邊看書。他的妻子覺得這樣很丟臉,還因此與他離了婚。後來,朱買臣功成名就,中國很多文藝作品中都有他的形象,如「馬前潑水」等。這是「負薪」的故事。「掛角」的典故,出自隋代的李密。他騎牛外出,怕在路上浪費時間,於是把書放在牛角上,邊走邊讀。
【說明】本文由「中學生讀寫」編輯創作,這裡是中學生的學習園地,成年人的心靈港灣,本號已參與版權保護協會,轉載請註明出處。
◆◆◆
關注公眾號,在後臺回復關鍵字,
獲取更多語文學習資料:
「美文精讀」「名著閱讀」「學習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