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日,《中國夢之聲·我們的歌》半決賽播出,經過兩輪競演,周華健、蔣一僑的「一健傾心」組合憾居第四,黯然離場。
賽程行進到這一個階段,幾乎每一對組合都有過令人難忘的現場,但他們還是要被放在投票券裡,讓觀眾來評出個一二三四。
音樂類競演節目的扣人心弦之處,也成了它最殘酷的地方。
這期節目裡,雖然沒有超級驚豔的現場,但每一段演出都有可圈可點之處,我實在不希望看任何一組離開。
不如今天,我們拋開比賽的輸贏,單純回顧一下這幾段現場吧:
(按節目曲序排列)
那英、肖戰《被風吹過的夏天》
論嗓音機能和情感的細膩程度,肖戰當然算不上一個成熟的歌者,但他的歌聲裡,有一種稚嫩、青澀的少年感,特別適合演繹酸裡夾甜的青春戀曲。
所以「那戰隊」這一輪選唱與青澀回憶有關《被風吹過的夏天》,非常巧妙:
那英負責用充滿厚度的女中音,將時間的齒輪撥回舊日;肖戰則用清澈、溫柔的少年嗓,留住了屬於青春的一抹亮色——當兩種不同質感的聲音交匯,一種驀然回首、被青春撞了一下腰的感覺,突然升起。
一個小插曲:現場表演時,那英一時手滑,把肖戰遞給她的金魚摔落在地上,拾起金魚以後,驚魂未定的懊惱、嬌羞,讓觀眾們有幸見到天后「凸槌」的一面,也讓那個緊張的賽程輕鬆了不少。
周深、李克勤《大會堂演奏廳》
李克勤是個好歌手,這點當然毋庸置疑,但在唱將光環之外,他還是一名筆耕不輟的歌詞創作者。
自出道以來,他發表過 80 多首自己填詞的作品:首本名曲《紅日》、奪得多臺冠軍的《深深深》《高妹》《C3PO》……包括這次演唱的《大會堂演奏廳》,歌詞都由他親自創作。
這個與周深合唱的版本,從前奏開始便扣人心弦:流暢大氣的鋼琴旋律,如水銀瀉地般奔湧而出,在歌者開嗓前,速度又漸進放緩,營造出喧囂已過、萬籟俱寂的場景。
李克勤創作的歌詞,也以大量的疊字和關於夜、雨的意象,營造出一個極易將聽眾吸入回憶之中的漩渦:
「蕭蕭瑟瑟悄悄夜靜
絲絲點點細雨串串
冰冰冷冷滴著微微
卿卿我我說笑靜靜」
隨著情緒不斷鋪開,編曲節奏來回變換,曲中人追憶往事時無比蕪雜的心緒,也隨著旋律躍然耳際。
費玉清、阿雲嘎《新鴛鴦·蝴蝶夢》
「雲淡風輕」組合這一場帶來的,並非簡單的翻唱,而是把經典曲目《新鴛鴦蝴蝶夢》與音樂劇名角劉巖的作品《詩人的旅途》進行了一次穿越感十足的混搭。
《新鴛鴦蝴蝶夢》的古典美與灑脫情懷,與《詩人的旅途》中的現代詩意和情緒張力交匯,給人一種在夢境中山重水複疑無路,夢醒之後,柳暗花明、豁然開朗之感。
周華健、蔣一僑《虎口脫險》
周華健唱老狼,算是一次降維打擊——他無需使出十分氣力,只要一張口,字裡行間的故事,就紛湧而至:那裡邊,有關於過去的美好回憶、有愛而不得的遺憾,也有千帆過盡、如釋重負的輕鬆感。
相較於周華健的舉重若輕,年輕歌手蔣一僑的演唱,略顯吃力,閱歷與音域成為擺在兩人眼前的巨大鴻溝,在他們合唱時,蔣一僑更像一個得體的和聲,而非合作者。
這算是一個遺憾吧。
肖戰、那英《惱人的秋風》
不得不說,那英和肖戰這一期節目的兩首選曲,真的都很「巧」。
第一輪演唱,巧在聲音特質與作品內容的交融;第二輪演唱,則巧在對現場氛圍的洞察:
爆炸頭、喇叭褲、大墨鏡、服飾上閃到惹眼的亮片、迪斯科節奏——「那戰隊」為觀眾們帶來了一段復古而動感、視覺與聽覺體驗兼備的演出。
當大量中板、慢板的抒情音樂出現在舞臺上,這樣的表演對現場觀眾而言,無疑是更討喜的。
周華健、蔣一僑《其實不想走》
「一健傾心」在《我們的歌》競演舞臺上的最後一段合唱,是周華健 1994 年的一首作品《其實不想走》。
蔣一僑聲音裡的沙啞質感和周華健無可替代的原唱光環,讓這段關於「告別」的表演,相較於第一輪,有了更高的契合度。
「其實不想走,其實我想留。」
在最後時刻唱起這首歌,難忘讓人望文生義,多出一些難捨的唏噓。
有精彩的競爭,也有難捨的離別,這是競演節目讓人歡喜亦讓人憂的地方。
不過,一個音樂人的藝術生命,顯然不會因為一檔節目的失利,就戛然而止。
茫茫人生、百年回首,這或許只是生命中一段微微閃光的節點。
作為一個普通的聽眾,我所能做的,大概就是記住這些精彩的演出,並祝每一位歌手,懷抱著一顆對音樂的赤子之心,繼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