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一名印度官員在接受印度《經濟時報》採訪時表達了印度對外經濟合作的態度,他說:「印度將不會加入那些實際上只是同中國等國家的自由貿易協定的協定」「我們與這些國家之間已經出現了巨大的貿易不平衡,也存在市場扭曲現象。這對印度國內生產商和印度經濟造成了負面影響。」
按照這位官員的說法,印度將尋求與美國和歐盟這樣的發達經濟體達成貿易協定。因為在這些地方,印度的產品和服務將具有與在東協不同的競爭力。
不得不說,「好高騖遠」是印度當前的真實寫照。
在2020年的中美衝突中,印度借著挑起中印邊境衝突而搭上了美國這艘大船。通過與美國籤訂一系列軍事合作條約,印度與美國形成了準軍事盟友級別的合作關係。借著這一層關係,印度希望再進一步,與西方建立密切的經濟合作。
而美國在印度洋到太平洋地區穩定推進著印太戰略,印度這個地緣位置至關重要的國家自然少不了拉攏。為了實現把印度當槍使的目標,美國拋出的餌料也算是非常豐厚,至少在表面上給了印度看不上周邊一圈發展中國家的自信。
RCEP最早由東協十國發起,最初邀請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紐西蘭、印度6個對話夥伴國參加。但印度中途退出後,該組織目前共有15國參與。隨著11月15日參與國正式締約,這一人類最大的區域貿易協定正式生效。
RCEP覆蓋的15個國家中擁有超過22億人口,比以往任何一個區域自由貿易協定覆蓋得都多,龐大的人口基數提供了極為廣闊的市場,讓RCEP擁有著任何同類協定都無法比擬的發展潛力。
該協定締約國中最大的經濟體正是中國,不少分析人士認為,這一協定對中國進一步鞏固對周邊經濟發展的主導地位有重要意義。而對周邊國家來說,巨大的市場和優惠的貿易政策也有助於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而由於此前與中國的貿易中,印度出現著嚴重的逆差,印度實際上比較傾向於與中國脫鉤,保護自身國內產業。而且在國際貿易上,印度與中國存在很多領域重合,需要競爭。
印度自己也明白,如果在關稅平等區域性自由貿易區,不但其商品競爭力不如中國,其自己的國門也有可能守不住,尚未成長起來的國內產業繼續被中國商品衝擊對印度來說是不可接受的。
再加上中印在邊境問題上的種種矛盾,印度甚至在國內發起了抵制「中國製造」的活動,這種情況下兩國談自由貿易確實並不現實。因此印度選擇將希望寄託於西方,希望在與美歐的經貿合作中獲得比較優勢,進而自立門戶。
但對西方來說,印度想要成為新興市場,起碼要說動那些跨國資本放棄中國這種已經成熟的現成市場,去支持消費能力與生產能力都尚且不足的印度。
印度是有巨大的潛力,但潛力是未來資源,不確定性很強,並不能和現成的資源競爭。印度手上能打的牌無非只有意識形態,但這並不足以讓西方放棄中國。雖然西方並不會放棄對印度未來的投資,但絕不會做出超出價值的高風險動作。
而RCEP的合作化共贏發展模式能帶來的遠比所謂的「西方幫扶」多,畢竟手上沒有兩把刷子,再怎麼跪舔,西方也不會為此降低一個百分點的稅率,不會少收一分錢的貸款利息。歷史上已經有無數抱著幻想的國家親身實踐了這一點。
在RCEP的框架中,擁有數十億人且處於消費能力上升期的市場會帶來無限的可能,即便有中國這樣的競爭對手存在,印度商品實際上也能夠通過供給側升級來提升自己的競爭力,更何況中國近年來已經在尋求經濟結構升級,在現在這個經濟位置上並不會待得太久。印度則擁有比中國更優勢的人口紅利,中國這一口,早晚是印度的,沒有必要現在就如此著急。
開放與自由競爭是經濟增長的「法寶」,這是中國幾十年來飛速崛起的經驗。改革開放初,印度的GDP與中國相近。但2019年,印度GDP已經僅有中國的1/5,印度狹隘的目光與好高騖遠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印度的巨大潛力。
不過就RCEP來說,印度退出或許並不是什麼壞事。就印度以往在國際組織中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表現來說,不參與RCEP,對其餘15國來說還可能是一樁幸事。